金雞國產電影展|《月光裡的男孩》《怒江》《村莊·音樂》《鳳凰山下·詞》《戴假髮的人》映後見面會

11月15日,2024金雞國產電影展進入第三個展映日。《月光裡的男孩》《怒江》《村莊·音樂》《鳳凰山下·詞》《戴假髮的人》等五部影片主創到場參與映後交流,與觀衆分享影片創作幕後的故事。

「PART 1」

影片《月光裡的男孩》由萬瑪才旦監製,達傑丁增導演,講述了藏族作家扎西重返家鄉後,多年來對於兒時打瞎了一隻狗的愧疚在回憶中變得越來越濃重,然而在離開前的夜晚,扎西由童年舊友處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現實與回憶在雨夜中混沌交織……

製片人蘇明晴,演員尕瑪文加等影片主創悉數到場與觀衆進行了映後交流。製片人蘇明晴談到影片因爲各種突發狀況在創作上的艱難,在各種主客觀條件,尤其是自然環境的限制下,最終艱難地完成了影片的拍攝。製片人表示,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看到萬瑪才旦老師監製的終章。

演員尕瑪文加談到,自己第一次在長片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導演達傑丁增給予了他非常多的幫助,爲了讓他更好地演繹角色,從小說到劇本詳盡地幫助他進入了人物。

活動現場還有多名觀衆對影片的影像風格、文本塑造提出了問題,並與幾位主創進行了探討。

「PART 2」

影片《怒江》由賈樟柯監製,劉娟導演,講述了胡登傑(王硯輝飾)遭遇喪女之痛後,爲了知曉女兒去世的真相,追逐女兒的閨蜜季紅(鄧恩熙飾)來到緬北,被迫捲入邊境惡勢力中最終又攜季紅逃出險境的故事。影片用極具戲劇張力的影像與豐富的文本探討了留守孩子的生活狀況,以類型電影的視聽手段挖掘了超出類型之外的深刻人文關懷。

導演劉娟、製片人蔣浩等影片主創到場與觀衆進行了映後交流。導演劉娟談到創作《怒江》的契機,表示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生活在電影展現的邊境小鎮中,接觸到了留守兒童家庭,發現“青少年的情感障礙和家庭監護的缺失,其實帶來了很多不可控的成長中的問題,希望通過這部影片,爲他們提供一些情感上的撫慰,也爲家長與孩子在不可控的環境中如何讓彼此從容自洽。”

導演談到三個女性角色在影片中的象徵意義:“三個女性在電影的敘事中實際上是一種生命狀態的接續,是同一個女人命運的不同可能。”

製片人蔣浩表示,“選擇《怒江》作爲創投的劇本,首先是因爲它是一個好故事,它包括當下的話題性,有與大家共情點,有完整的劇本架構,能夠讓我們從劇本的文學性和專業性上認可這個劇本。”

活動現場還有多名觀衆以及媒體從業者對影片中的講述的故事發表了自己的感想,並講述了自己切身的情感體會。

「PART 3」

影片《村莊·音樂》由王麗娜導演,通過塔克拉瑪干腹地“科克卻勒”的小村莊一個家族的生活,以一個名爲“Senet(藝術)”的男孩爲視線,構建了一部關於村莊音樂的心靈史。音樂作爲影片主要的敘事線索,串聯起了村莊中生活的人們的感情故事。

導演王麗娜、製片人劉輝等影片主創悉數到場與觀衆進行了映後交流。導演王麗娜談到創作《村莊·音樂》的契機,表示自己因爲對故土的情感,催生着她去找尋被掩埋在泥土之下的音樂故事,“一個音樂家帶走了他的所有,隨着他的離世,這些音樂也長眠在土地之中。”

主持人提問導演爲什麼選擇用黑白的影像來講述這個故事。導演王麗娜表示,“在我心中民間音樂是黑白的,因爲它是一種直透的,穿透生命無窮的力量,又有其神秘性與神性,就像生命本身。”

製片人劉輝表示,在國內乃至國際的環境中,看到這樣形式、這樣類型的影片是比較難得的,也是團隊第一次用這樣的電影技術,去實現杜比全景聲的效果,以達到更爲震撼與沉浸的觀影體驗。

導演談到,“電影是一種審美,影片緩慢的節奏是想表達,這部影片需要這些時間,需要我們放棄一些東西,將我們的生命與大地與土地相接。”

活動現場主創團隊表示接下來還有在新疆進行創作拍攝的計劃,並與觀衆及媒體從業者就影片在聲音的製作、影像風格以及電影的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了討論。

「PART 4」

影片《鳳凰山下·詞》由祝新導演,通過還原宋詞的旋律來探尋故鄉的記憶,用影像展開了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旅行。導演祝新、製片人李錚等主創到場與觀衆進行了映後交流。

導演祝新談到創作《鳳凰山下·詞》的契機,他說,“可能對我來說詞是一種方式,能夠讓我的生活與我的媽媽、我的朋友之間產生一些比較良性的互動,這使得我與他們有了一個可以進行溝通的渠道與方式。”他表示,研究宋詞或許不是一種常規意義上的年輕人的生活,但他覺得,這是一種作爲創作者值得去追隨的生活。

主持人提問導演在拍攝中遇到的最難忘的經歷,導演祝新談到拍攝過程是不夠產業化的過程,雖然爲影片帶來了一些阻礙,但更多地構成了影片意義的一部分。

著名編劇王紅衛 來到現場,談到與影片認識的經歷,認爲觀衆有這樣的契機看到一種追尋的過程以影像的形式被呈現在大銀幕上是非常難得的,也是能夠與影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不要急於爲小衆的東西貼上標籤,不要急於爲它找到確定的出口,這也正是金雞影展所要傳達的理念。”

活動現場主創團隊回答了觀衆提問,不少觀衆和媒體從業者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學形式的思考與感悟。

「PART 5」

影片《戴假髮的人》由董越編劇導演,根據真實故事進行改編,講述了二十多年前,法考三度落榜的法律大專生孟中(黃曉明 飾),內心充滿絕望。一個漆黑的雨夜,他將積壓已久的苦悶與憤怒,發泄在一個醉酒乘客身上。而這次事件也成爲了他一生的陰影。多年以後,成爲知名律師的孟中在一起少女猥褻案中再次陷入了過往雨夜的回憶中,追求真相不僅成爲了他的執念,也是他自我救贖的旅途……

導演董越,主演黃曉明,演員李叢喜、陳傳凱 等影片主創悉數到場與觀衆進行了映後交流。導演談到創作這部電影的契機,表示故事的起源來自於朋友的親身經歷,在聽到朋友壓抑在心底深處的種種情緒與壓力之後,自己“感到二十年的時間如此之快,心理上毫無準備”,在聆聽他人的故事時,自己也彷彿在經歷着同樣的時刻,獲得了切身的體驗,於是萌生出將這種“感同身受”分享給更多的觀衆的想法。

黃曉明談及爲這個角色作出的準備。黃曉明表示這個角色是自己主動要求出演的,是自己轉型的嘗試,也是對電影藝術性的更高的追求。在準備角色的過程中,黃曉明答應了導演提前進組、體驗生活等種種要求,併爲了讓形象更加貼合角色,主動提出“自毀形象”剃掉了額前的頭髮。

主演王影璐發來視頻,談及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不少片段都是在沒有劇本的情況下完成的,演員被給予了非常多的可能性,也使得影片有着超出電影文本之外的戲劇張力。

獲得第37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演員彭昱暢也驚喜到場,他表示,影片緊扣心絃,雖然故事的前半部分感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但直到看到結尾,纔想說四個字:毛骨悚然。

活動現場主創團隊在映後與觀衆展開互動,回答了觀衆及媒體從業者對於電影的疑惑與思考,現場氣氛十分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