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豆豆”爲致富添“薯”光

來源:承德日報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日照充足,雨熱同期,晝夜溫差大,肥沃疏鬆的土壤十分適合馬鈴薯生長,所以一直有着中國馬鈴薯之鄉的美譽。

多年來,圍場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實現了馬鈴薯全程科學機械化種植管理,並不斷自主研發培育新品種,引進脫毒、種薯栽培等新技術,使圍場的馬鈴薯品質優、名氣大、產量高。

目前,圍場馬鈴薯種植面積約70萬畝,總產量近200萬噸,總產值約35億元,已經形成了以種薯繁育爲支撐、以商品薯生產爲主導、以馬鈴薯加工爲延伸,集科研、生產、加工、貯藏、銷售功能爲一體的較完備的產業體系。

“金豆豆”鼓足村民腰包

一想起去年十月馬鈴薯豐收的景象,圍場西龍頭鄉馬鈴薯種植戶趙繼存仍會笑得合不攏嘴。“以前種馬鈴薯只能填飽肚子,如今確是賺足了腰包,讓我們村民也過上了好日子。”

趙繼存種植馬鈴薯已經10多年了,十幾年前,老趙種地,除去種田費用,勤苦一年,也就落個吃飯錢。“如今咱們鄉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積極推廣試驗示範,着力提高種植技術,提高馬鈴薯產量。積極引進新品種種植,切實提高單產,根據市場需要和馬鈴薯種植結構調整的需要,結合土壤結構、氣候特點,按照高產、優質、抗性品種總體要求,積極引導農戶從馬鈴薯種植的‘產量’意識向‘效益’意識轉變。”趙繼存一邊拿起一個大馬鈴薯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說。

趙繼存種植了300畝馬鈴薯,畝產8000斤。老趙說:“馬鈴薯以前是咱們的‘救命薯’‘溫飽薯’,如今變成了‘致富薯’。到今天,靠着馬鈴薯,咱們脫貧奔小康,馬鈴薯成了‘小康薯’!”

老趙告訴記者,幾年前,他所在的“旅農園薯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投資140餘萬元建起存儲能力達到3000噸的馬鈴薯存儲庫,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馬鈴薯可以隨着行情賣個好價錢。合作社成了該村農民脫貧奔小康的“致富酵母”。

走進圍場廣發永鄉大杖子村馬鈴薯育種擴繁項目基地,冷棚裡一株株馬鈴薯種苗在陽光的照射下綠意盎然,大棚裡一派忙碌的景象,廣發永鄉大杖子村7組村民陳秀紅正在棚裡給馬鈴薯種苗澆水,她告訴記者,從2021年4月份基地建成後就一直在這裡工作。

廣發永鄉總投資1430萬元,在大杖子村建設馬鈴薯組培車間1861.63平方米;分選車間300平方米;冷棚29個,共涉及廣發永鄉車道溝村、協力永村,牌樓鄉牌樓村、碾子溝村、廠溝村5個村。

據廣發永鄉負責人介紹,5個項目村每年都會和收購公司簽訂框架合作協議,所得收益平均分配給5個項目村,項目村增加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通過資產二次分配的方式開展困難救助和發展村級公益事業,帶動脫貧戶實現了脫貧增收,同時每年帶動就業人口100人次。

“金豆豆”經深加工“身價”大漲

雖然通過一系列政策保證了馬鈴薯的銷路,但圍場仍不滿足,又把目光投向了利潤更高的深加工產業。自主研發出的水晶粉條、土豆酥、奶酪土豆塊等系列產品,讓這些“金豆豆”的身價倍增。記者走進泓輝公司生產車間看到,半自動化生產線上,生產馬鈴薯澱粉、粉條所產生的殘渣,正用於釀造白酒。

“在馬鈴薯變成澱粉到粉條的時候就已經翻了幾倍,從粉條再變成白酒就翻了幾十倍,深加工能讓馬鈴薯的生產價值充分發揮到最大化。我們一條馬鈴薯粉條的白酒生產線有850噸年生產量。”承德泓輝雙合澱粉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俊聰說。

落戶在木蘭皇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的一家企業,年產馬鈴薯雪花全粉1萬噸,訂單供不應求。研發出的馬鈴薯麪條、馬鈴薯饅頭也即將走向市場。同一地點的另一家企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成爲生產馬鈴薯澱粉、粉條的龍頭企業,如今又研究出新花樣,從廢棄的馬鈴薯薯汁裡提取蛋白做大型牲畜飼料,讓馬鈴薯身價倍增。

近幾年,圍場馬鈴薯種植面積約在70萬畝左右,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億元左右,應用領域包括食品領域、化工領域、醫藥領域等。“接下來我們將重點推進塞罕壩高寒地區馬鈴薯產業示範帶建設。種薯產值突破兩億元,深加工能力突破40萬噸。深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守住農業基本盤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農產品鏈條,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張勇成說。

科技賦能讓“金豆豆”提質增產

7月21日,走進圍場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區,去年開工建設的圍場馬鈴薯研究院部分區域已經投入使用。“我們正根據功能分區進行局部調整,同步開展科研設備安裝與調試。”該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勇成說。

在馬鈴薯研究院南側,微型薯繁育實驗基地內,3.3萬平方米的繁育網棚裡綠意盎然。技術員正根據微型薯長勢進行植保作業,確保秋季豐產豐收。

“這裡的繁育網棚年產微型薯1100萬粒,培育的新品種、研發的新技術還能轉化推廣,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馬鈴薯研究院院長陳嘯天說。

圍場以科技創新爲引領,以種業振興爲突破,轉變傳統的馬鈴薯發展方式,催生新業態,開闢新賽道。

2022年,爲進一步提升馬鈴薯科研、創新和服務功能,圍場將原馬鈴薯研究所升級爲馬鈴薯研究院,採取“政企研學農”發展模式,打造集品種研發、種薯繁育、技術推廣於一體的綜合性科研機構。

好種子才能長出好產品。馬鈴薯研究院科研人員立足圍場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氣候條件,有針對性地自主研發3個更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打造種質自主品牌。同時,針對馬鈴薯多年連作重茬危害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制定河北省地方標準《冀北一作區馬鈴薯與燕麥輪作技術操作規程》,加強土壤改良,改變地力條件,降低馬鈴薯病蟲的危害。

“研究院還有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共享。我們着力打造開放性科技創新平臺,所有實驗設備共享、實驗成果共享,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應用。”陳嘯天說,今年8月,中國馬鈴薯種子交易大會將在圍場召開,屆時,他們將同步組建專家委員會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吸引更多專家學者,集聚育種科研力量。

功能完備的馬鈴薯研究院,還發揮“築巢引鳳”作用。目前,全省馬鈴薯大數據平臺落戶圍場,石家莊、張家口、唐山、秦皇島等馬鈴薯產區的產業發展信息在此彙集,該平臺具有專家互動、預警監測、在線處置等多種功能,實現大數據賦能馬鈴薯產業的新突破。(記者 程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