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糧食,如何從娃娃抓起

《民生週刊》全媒體記者 羅燕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我國的傳統美德。

在物質豐裕的時代,讓孩子們懂得珍惜糧食並不容易,如何從娃娃抓起,讓大中小學生和幼兒成爲抵制浪費、愛糧節糧的踐行者?相關問題值得探究。

從一粒米開始,讓學生珍惜糧食

“小小一粒米,來之不容易,小朋友別浪費,勤儉節約最可貴……”10月14日,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的升旗儀式上,響起了這首兒歌。稚嫩的童聲伴着活潑的手勢舞,“節約糧食”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播下。

升旗儀式上還播放了“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視頻,引導學生從自己做起,珍惜糧食,不挑食,按量取食、不浪費。

“每一次主題升旗儀式都是一次教育契機,在學校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但僅僅停留在升旗儀式上是不夠的。學校圍繞節約糧食主題組織了一系列活動,希望從各個角度讓孩子們瞭解如何節約糧食,增強育人實效。”民族小學校長丁鳳良說。

民族小學班主任徐穎介紹,在學校的統籌安排下,班級爲這次主題升旗儀式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工作,並圍繞節約糧食開展了系列活動。

比如,發動家長帶孩子去農業類博物館參觀,去農田體驗勞動,閱讀糧食、食物相關的書籍並在班級進行分享,觀看糧食相關的影片,讓孩子們在活動中加深對糧食的認識,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

近年來,隨着《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反食品浪費法等政策法規出臺,節約糧食的社會風氣越來越濃厚,教育系統也非常重視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等工作。

很多學校通過課堂講解和勞動體驗,讓孩子們體驗糧食生產的艱辛,感受糧食的寶貴。節約糧食要求已經寫入大中小學生《學生守則》《日常行爲規範》等規章制度中,從小培育學生的愛惜糧食意識。

將“光盤”進行到底,避免“舌尖上的浪費”

“文明用餐,從我做起”“吃多少,拿多少,今天我光盤了。”……在很多學校食堂牆上,張貼了這樣的海報,宣傳“光盤行動”。

“我們是從教師開始‘光盤行動’。”山東青島市城陽區中車小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藍玫說。

2022年,藍玫帶着學校教師學習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對食物浪費問題的研究報告,其中很多數據讓他們感到震驚。比如,2013年至2015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約爲每年1700萬至1800萬噸,相當於3000萬到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學校的教師下定了堅持‘光盤行動’的決心,從自己用餐做起,帶動學生一起開展‘光盤行動’。”藍玫說。

在主題班會上,教師們給學生講袁隆平的故事,也分享了中國科學院關於食物浪費的研究,還講了很多食育繪本故事,讓孩子們瞭解節約糧食和食物是一件需要大家共同關注的事情,要從自己做起。

藍玫發現,最初孩子們並不理解“光盤”,但隨着多次班會的開展,孩子們也慢慢行動了起來。

在食堂發現一大盆剩菜,老師會拍下照片,投放到教室大屏幕上,跟學生一起復盤當天午餐的問題。有時是食堂阿姨盛太多,有時是孩子不愛吃剩下了,大家都會一起討論以後遇到這些情況怎麼辦。

“學校食堂殘渣桶的東西越來越少。”對兩年來開展“光盤行動”的成效,藍玫很欣慰。

學校還倡導孩子們在家中也積極踐行“光盤行動”,號召家長們參與進來,推進“光盤行動”全家總動員。

節約資源,愛護自然

節約糧食的主題活動很多,但要持續深入下去,讓孩子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並不容易。

藍玫在教學管理中發現,現在不只是孩子,年輕教師都已經沒有缺衣少食的經歷,很難感受食物匱乏給人帶來的衝擊。

如何讓這些沒有經歷過食物匱乏的人珍惜糧食?對於節約糧食的主題教育來說,這是一個難題。

“我們可以憶苦思甜,但不能陷入自我感動,要找到這個時代的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藍玫表示。

她認爲,要讓學生理解節約不是由於匱乏,而是一種修養,對資源的珍惜和對自然的尊重是一個人高素質的體現,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

“只開展節約糧食的活動是不夠的,我們要節約的不只是糧食,還有與我們生活相關的其他資源,比如水。”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

他認爲,要讓每一個人意識到自己對資源的利用會影響到其他個體,每個人都應該節約資源,節省自己的消耗,讓更多人獲得這種生活和生存資源。

“有了這種意識之後,再通過自己的行動儘可能節約資源,這是一個現代人的基本素養。”儲朝暉說,“對於孩子來說,關鍵要有更多的生活體驗,瞭解人與人之間存在深層的依賴關係,學會分享,學會尊重,學會平等相待。”

原文刊載於2024年第22期、10月28日出版的《民生週刊》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