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助貸公司的蓬勃亂象,競爭加劇與監管趨嚴交織

近日,持牌消費金融公司興業消費金融因業務違規被罰,同時公司一名管理人員一併被罰。

具體來看,興業消費金融因未及時終止與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爲的第三方機構合作、合作機構管理不審慎、貸款"三查"不到位等問題,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泉州監管分局處以罰款170萬元。

而這裡的第三方機構,主要指的是助貸公司。

簡單來說,助貸公司是利用自身掌握的獲客優勢,向借款人推薦資金方,經資金方風控終審後完成貸款發放,並獲取相關服務費。

事實上,除了消金公司,這些助貸公司還與銀行保持着密切合作。其中,助貸公司通過自身渠道幫助銀行觸達更龐大的貸款需求羣體,銀行則作爲資金提供方負責最終客戶審覈與貸款發放。

很多時候,當借款人因徵信問題、有司法記錄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滿足銀行貸款條件時,便會轉向第三方機構尋求貸款。而這些問題,助貸公司都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來彌補,這也是助貸行業存在的意義。

值得關注的是,助貸行業存在着諸多亂象,比如收取高額中介費、套路頻頻、倒賣客戶信息、暴力催收等。監管之下,助貸公司應何去何從?

行業亂象引關注

"只需上傳身份證,馬上就可以放款""不用抵押,利率低""無手續費",這些承諾輕鬆獲取貸款的廣告看似誘人,但往往等到真的陷進去了,才發現利率高得嚇人,並且隨時伴有各種隱形費用。

據《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助貸機構會羣發"低利率貸款"承諾的短信,收到諮詢後會聯繫當事人,自稱"銀行工作人員",要求當事人線下籤合同辦理貸款業務。

這些當事人中,有的徵信正常,但爲了所謂的"低利率"向第三方機構貸款;有的則是因徵信不良記錄於是有了進一步接觸。一旦作出回覆,有些不良助貸公司就開始步步設陷,最終套取高額中介費、服務費。

不少當事人表示,在一次性支付給公司高額服務費後,還要正常償還銀行的貸款利息,而這些利息和市場上的正常利息一樣,並非公司原本承諾的超低利息。

還有當事人反映,在簽約過程中,有的助貸公司會採取多人堵門、軟硬威脅等方式,讓當事人不得不在合同上簽字。

與此同時,助貸行業還存在暴力催收等問題。

據黑貓投訴平臺信息,一些助貸公司因違規、過度收集借貸人信息,導致其隱私泄露,一旦借貸人出現還款逾期,就可能遭遇各種暴力催收,其通訊錄好友也可能遭到"狂轟濫炸"式騷擾。

有消費者反映,她在助貸平臺上還款日剛過一天,就收到了催收電話,本想跟對方協商延遲還款,但遭到了拒絕。不久後,催收電話就打通了她手機通訊錄裡的所有朋友和家人,還發了相關短信息。

據《棱鏡》記者調查發現,我們平時收到來自"銀行"的貸款短信或電話,通常都是助貸公司冒用銀行的名義發送的,一旦回覆,電話號碼就會被系統記錄,並批量賣給其他貸款中介。

此外,一些公開的工商資料、不安全的網站、物業等,都是助貸公司獲取電話的重要途徑。例如,只需500-1000元,助貸公司就可以從小區物業或者保安隊長那裡買到整個小區的業主數據。

今年1月,上海一家助貸公司就因爲使用羣發短信、AI電銷機器人等軟件,以銀行客戶經理的名義進行虛假宣傳,被上海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30萬元的罰款。

助貸市場競爭加劇

國內的助貸業務最早起源於2007年,在建行、中行等大型國有銀行中推行,但受限於當時的金融大環境和業務侷限性,並沒有大力推廣。

直至2013年"互金元年"到來,爲助貸業務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金融土壤"。助貸機構由單一的小貸公司進一步拓展至金融科技公司、電商平臺等。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小微企業和個人貸款需求越來越旺盛,再加上巨大的市場空間,造就了當前蓬勃發展的助貸市場。

總體來看,市場上的助貸公司大致分爲三類。其中,管理規模超過1000億的助貸公司有7家,包括奇富科技、樂信,以及陸金所、度小滿、美團等知名互聯網巨頭。規模在100億以上的有20家,包括信也科技、嘉銀金科、小贏科技、數禾科技、桔子數科、衆安小貸、百融雲等,100億以下的有16家。

另外,奇富科技 (NASDAQ: QFIN)、樂信 (NASDAQ: LX)、信也科技 (NYSE: FINV)、嘉銀科技 (NASDAQ: JFIN)、小贏科技 (NYSE: XYF) 等頭部企業憑藉助貸的東風,獲得許多投資機構的青睞,紛紛在境外上市。

利率方面,大部分助貸公司的貸款利率在18%-24%之間,但也有一小部分公司的利率高達36%。

隨着市場逐漸成熟,行業競爭加劇,企業之間爭奪市場的手段主要集中在產品創新、服務質量、以及價格優勢上。

以產品創新爲例,一些助貸公司通過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提高業務辦理效率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此外,一些企業開始尋求創新的服務模式和差異化競爭,通過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吸引客戶並提高客戶黏性。

目前行業的整體趨勢更加註重精細化運營,比如對用戶分層、運營和服務都更加精細化,顆粒度更細,數智化程度也更高。

監管趨嚴下的轉型壓力

隨着市場的不斷髮展,助貸行業已經進入紅海。然而,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貸款利率過高、過度承擔風險、非法引流獲客、衍生社會風險等一系列問題。

爲此,監管部門開始加強監管力度。

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要求銀行不得將貸款發放、本息回收、止付等操作委託助貸機構執行。同時,明確銀行在引入助貸機構時,需實施准入評估、名單制、分層分類等管理要求。

2020年8月,新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發佈,確定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取代原有的以24%和36%爲基準的"兩線三區"的規定,要求將個人貸款利率全面控制在24%以內。

2021年9月,人民銀行出臺《徵信業務管理辦法》,要求助貸機構在與金融機構開展引流、助貸、聯合貸等合作時,不得將個人主動提交的信息或從外部獲取的信息,直接向金融機構提供,以實現個人信用信息與金融機構全面"斷直連"。

面對監管趨嚴的壓力,助貸公司開始紛紛尋覓業務第二曲線。

出海成爲助貸公司尋求利潤的一個新增長點。

以信也科技爲例,2024年第一季度放款量達到461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國際市場一季度放款量增長40.8%,貢獻了主要增長。

目前,信也科技在印尼、菲律賓建立了國際業務,同時也在拉美地區開展科技服務業務。其中,菲律賓保持高增速,一季度實現放款量5.6億元,同比增長194%,成爲當地領先的金融科技平臺。

再比如,嘉銀金科的海外業務在印尼、尼日利亞、墨西哥等地落地。在印尼市場,平臺新註冊用戶數量環比增長37%,第一季度正與5家當地持牌金融機構進行商談。

樂信也在電話會議中提到,出海是公司未來的戰略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在東南亞與南美初步展業,未來將重點發展海外業務。

監管之下,助貸公司開始尋求業務第二增長曲線。未來,助貸行業會迎來一馬平川,還是更高、更遠的山?《投資者網》將持續關注。(思維財經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