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南韓2/改善醫師不均 專家:需著手調整健保支付
醫師人力長期處於分佈不均、急重難症人力缺乏,臺灣政府嘗試開放國外醫學生執業、增加公費醫學生等改善現況,但偏鄉、急重難科的醫師仍舊不足。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直指,要改善人力不均的現況,應是優先調整健保支付標準、醫院評鑑等方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臺灣醫學教育學會理事長、臺大醫學院長倪衍玄說,據國衛院研究,臺灣醫師人數不患寡、患不均,醫師人數在科別及城鄉上都均有落差,以近期兒科住院醫師人力荒爲例,與少子化社會環境有關,早已不是單純的醫療問題。
洪子仁表示,臺灣醫師人數充足,近期因醫學生增額引發醫師罷工的南韓,每千人中僅有2.5位醫師,臺灣每千人有3.1位醫師,僅略低於OECD國家平均值3.7人,且增加醫師人數,也無法改善醫師選擇科別、執業城市的偏好。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周慶明表示,衛福部只要把偏鄉醫師的薪資,多一到五倍,很快就會有醫師願意投入偏鄉,同時搭配眷屬於偏鄉的教育措施與照顧等,馬上可以改善「無醫鄉」的問題。同理,兒科、婦產科也應要投入更高的薪資資源,纔是根本解決方式。
先前衛福部調整國外受訓醫學生,回國取得醫師執照資格,倪衍玄表示,開放國外學歷醫學生考照「爭議一直都在」,以醫學教學角度來看,臺灣不可能派員至國外醫學院評鑑,釐清教學標準與訓練是否與臺灣一致,加上國外醫學教育「異質性高」,有些國家醫學院的教育課程,在學生畢業前連一次都沒見過患者,素質參差不齊。
倪衍玄表示,依衛福部規定,九大醫藥先進國家醫學院學生回臺後,雖須透過學歷甄試及國考才能取得醫師執照,但醫師養成不是紙上談兵,一次考試就能鑑別,「不是最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