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軌國際 量子科技不但要走出去還要能引進來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5日出席「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與TAQCIT年會」,呼籲產官學一同來推動量子科技。圖/鴻海提供)

「臺灣擁有半導體制造優勢,量子科技就一定會領先嗎?」鴻海董事長劉揚偉25日出席「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與TAQCIT年會」時,拋出臺灣對量子科技常見的迷思,劉揚偉打了個比方,會做半導體未必就懂得量子科技,就好像會做汽車,不代表一定會做飛機一樣,但臺灣可以半導體的先進製程爲基礎,去發展量子電腦高階零組件,從設計、周邊系統等角度切入,而不是在心態上,把它當成是一種優勢。

鴻海研究院的NExTForum在科技界蔚爲年度盛事,但很少有人知道,爲何舉辦時間會選在3月3日、6月6日、9月9日、12月12日舉辦?除了方便大家記憶外,劉揚偉透露,也與鴻海在2020年12月12日和臺灣量子電腦暨資訊科技協會(TAQCIT)合作舉辦第一屆「臺灣量子科技共識論壇」有關,這是一場全臺首次大規模,也具備產、官、學面向的量子計算論壇。

劉揚偉指出,鴻海在量子科技的投入很多,但相信外界最近討論最多的,就是鴻海和周美玲導演合作的《Q18》。《Q18》是臺灣第一部結合量子科技的影集,其中「Q」是取其量子Quantum的英文,「18」則是臺語「骰子」的諧音。

鴻海之所以想拍《Q18》?主要是希望透過《Q18》的播出,給年輕世代一些引導與啓發,讓他們對量子科技產生興趣,畢竟臺灣以科技立國,如果可以善用科技領域上的優勢,朝科幻片的方向去走,相信可以走出有別於大陸、韓國的風格。

劉揚偉也重申,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就將到來,如何利用量子科技來創新應用、創造價值,是目前很值得思考的議題。

除了爲量子科技導入新的創新應用,鴻海也在量子科技的人才的培育和研究上努力紮根,其中2020年成立的鴻海研究院量子計算研究所,成立迄今共計發表了19篇論文,其中還有多篇被頂級學術期刊所接受;另也透過「鴻海科技獎」的舉辦,發掘量子科研人才,截至今年止,共計發出超過新臺幣900萬元的獎學金。

除了人才的發掘,鴻海教育基金會也着手開辦暑期高中量子計算學習營、師培營,總共累計超過1,200位師生參與;今年底還將推出量子漫畫,以及高中量子教科書,讓量子教育往下紮根,累積臺灣的量子人才庫。

劉揚偉重申,臺灣對量子科技有一個迷思,就是臺灣在半導體有製程上的優勢,所以一定會領先,但其實沒這麼簡單,量子計算的核心在於量子疊加與糾纏,這不是單純靠先進半導體制程就能達到,面對量子科技的崛起,臺灣不能沿用過去的心態與思維,必須找到明確的發展方向與目標,才能急起直追!

劉揚偉指出,量子電腦的核心在於硬體,基礎是量子位元晶片,臺灣在晶片製程、封裝、周邊線材以及控制位元較爲擅長,可以考慮以半導體的先進製程爲基礎,去發展量子電腦高階零組件,並從設計、周邊系統等角度切入。

另在發展過程中,臺灣也需要培養軟體方面的人才,着力於量子位元的糾錯、程式語言,進而全面掌握量子電腦的整體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和國際之間做接軌與交流,這樣臺灣的量子科技不單能「走出去」,更重要的是,還能「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