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有人氣,聚焦青年毛澤東的《鯤鵬擊浪》與觀衆深度同頻共振

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週年獻禮作品、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鯤鵬擊浪》已經於12月18日在北京衛視、浙江衛視、廣東衛視以及愛奇藝、優酷視頻、騰訊視頻盛大開播。《鯤鵬擊浪》以青年毛澤東爲敘事主線,講述了毛澤東自1918年從湖南第一師範畢業,到1921年他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所走過的不平凡的革命歷程。

劇名《鯤鵬擊浪》,來自於毛澤東所寫的《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君行吾爲發浩歌,鯤鵬擊浪從茲始”一句。而這部劇,也確實讓我們跟隨鏡頭回到毛澤東的青年時代,來感知一代偉人的求學求知、努力奮進。其中雖有他對革命理想的追求,但更多是通過很多的生活細節,來展現他青年的成長軌跡。開播至今,戰臺烽已經陸續追看了前六集,雖然劇情纔剛剛展開,但也能很清晰地感覺到,這是一部劇情緊湊、手法平實、表演真摯,又相當接地氣的好作品。在這一點上,著名編劇馬繼紅和導演劉飈功不可沒。

印象特別深刻的場景,是毛澤東在恩師楊昌濟的鼓勵下,和新民學會的會員們一起乘火車奔赴北京的見聞。途中他們在車窗上第一次看到了華夏的母親河——黃河,意氣風發的莘莘學子們激動不已,詠誦起黃河的詩句,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黃河遠上白雲間”到“黃河西來決崑崙”,而此時的毛澤東也情不自禁的詠出“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名句。雖然是第一次從長沙走出,但胸懷更廣袤世界的他,或許在這一刻,已經抱定了爲中華崛起而銳意向前的決心。

小小的一個場景,有細節,有寓意,更是通過這些平凡的一幕,引申出翻天覆地大時代中青年們的不平凡。《鯤鵬擊浪》在劇本創作與導演手法上,確實能讓觀衆們感受到許多的匠心所在。這也正是這部作品的過人之處,雖然所截取的是未來新中國領袖的生平,卻並沒有以高大上的口號來烘托人物,而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毛澤東的人生經歷,與我們所有的觀衆,特別是與當下的青年們,進行了更多人生理念上的同頻與共振。

類似的場景還有許多,包括全劇開篇,執教於楚怡小學的毛澤東,帶領孩子們邊進行體育鍛煉邊背誦勵志詩歌,從小就灌輸他們確定人生目標、尋求人生真理的教育理念,即便放置於今天,依然有其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彼時的毛澤東,確實也在用思考與行動,踐行了他在自己所寫的那篇被楊開慧稱讚爲“論述氣勢磅礴,文筆縱橫馳騁,觀點新穎”的《心之力》中的人生初衷。

對於毛澤東而言,唯有理論結合現實,纔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對於《鯤鵬擊浪》來說,更是要將歷史照進現實,才能更深度地與觀衆共情。所以,回望劇中毛澤東努力求學的時光 ,也並非一帆風順,因爲敢於仗義執言、挑戰軍閥張敬堯,最後被逼失去教師工作,去街頭賣字求生。後來奔赴北京求學,又在北大面斥張國燾“廢除漢字”的激進理論……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名熱血青年的正義凜然與愛國熱忱。從這部劇中,也讓我們恍若置身那個兵荒馬亂、百廢待興的舊時代,讓每個人的愛國救亡熱情與日俱增。

就已經播出的六集內容來看,毛澤東的青年生活,一直是在困苦中艱難前行,求學沒有學費,和同學們八個人擠一張大通鋪,時常過着衣食無着的生活。但有一點卻又讓人感動,就是他內心所燃燒的對於未來世界的希望之火,卻從不曾熄滅。我們也將通過《鯤鵬擊浪》這部作品,看到一個更加鮮活的,甚至有些可愛的毛澤東,同時也將見證他從一個信奉教育救國的熱血青年成長爲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全過程。正所謂“守正創新”,《鯤鵬擊浪》這部作品,讓觀衆和業界都看到了歷史人物傳記題材作品的全新表達。

要點贊本劇的青年演員們,特別是此次飾演毛澤東的劉承林,並沒有拘泥於既往影視作品中的毛澤東形象,而是更多地爲這個人物注入了煙火氣息,讓偉人走下神壇,呈現出他平易近人的一面,這不是簡單的表演技法,而是通過許許多多的樸實場景,由點及面地進行更人性化的角色塑造。因此,儘管對於有些觀衆而言,可能會覺得這個全新的青年毛澤東與腦海中的印象有些不同,但相信隨着劇情的持續熱播,會很快接受這樣一個更有人情味更飽滿真實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