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啓臣/臺灣成功參與世衛的關鍵思維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灣靠着優秀的公衛醫療體系、盡職的公務人員、高度警覺的民衆,成爲此次全球防疫抗疫的優等生。然而,今年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的機會,看來是日趨渺茫。
4月初,世界衛生組織(WHO)幹事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點名臺灣,在網路上對其發動種族歧視的攻擊,我國政府也數次公開回擊。譚德塞和民進黨政府關係不睦,對我國參與WHA投下更多不確定因素。
過去的成功經驗
衆所周知,中華民國自1971年退出聯合國後,也被迫退出聯合國各個專門組織,包括WHO。1997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推動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世衛組織的最高決策機構-WHA,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09年馬英九政府時期,以觀察員身分、「中華臺北」(Chinese Taipei)爲名出席WHA。
2009年5月19日,當葉金川署長向WHA全體與會者高聲呼籲,「中華臺北的參與,不僅是爲了臺灣2300萬人的福祉,更符合全球68億人的最佳利益」,那時多數國人同感振奮,我至今記憶猶新。箇中關鍵主要是在「92共識」下,兩岸政府所創造的互動與彈性,讓雙方有各自解讀空間,進而使我國連續8年出席WHA,且並無被矮化的問題。
此處並非說「92共識」是通往WHO體系的萬靈丹,要民進黨接受「92共識」,而是強調兩岸協商時的求同存異、基本互信,有助於我國的有意義參與主流國際活動,或者至少不會讓中共因素變成鐵板一塊的阻力。
遺憾的是,民進黨再執政以來,只有上任的第一週曾以「中華臺北」爲名的觀察員身分,出席了WHA。當時所持的邀請函上,加註了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案(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等符合中共「一中原則」的條件,是個令人不悅的錯誤。接下來因爲始終無法化解來自中共的阻力,所以從2017年以降再也未能獲邀出席WHA。
▲世界衛生大會(WHA)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最高權力機關。(圖/路透社)
國際支持與兩岸和平 缺一不可
今年,跟過往一樣,若干邦交國正式提案支持我國參與WHA;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澳洲、紐西蘭等非邦交國,聯名要求WHO幹事長對我國發出邀請。我要感謝這些國家對中華民國的支持。
然而,許多因我國所謂「口罩外交」而受惠的國家,卻仍然對我國參與WHA案沉默不語,這對蔡政府來說是個警訊,因爲它當初的政策目標恐非如此。
事實證明,我國要獲得WHA的入場券,還要有體制內其他主要會員的支持或不反對,其中自然包括了中國大陸。如果我邦交國、美國及西方陣營的主要國家,還有中國大陸陣營,都支持或至少不反對幹事長邀請我國參加,我國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的機率就大增。
美國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與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的考慮,對我國支持有其限度。當前臺海兩岸的主權政治糾葛,以及因此而衍生的重大涉外事務,最終還是得由雙方公權力面對、處理。所以,問題還是回到民進黨和中共能否妥善處理兩岸關係。
作爲國民黨主席,我再三呼籲,中共無法代表臺灣的2300萬人,中共不要再壓迫臺灣的國際空間,也不要再漠視兩岸共同存在於國際社會的事實,而要以人民權益爲先、以全球衛生治理的利益爲先。民進黨政府則要採取理性務實的方式,在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同時,找出應對及溝通的策略,改善兩岸關係。「中國打壓」不該是民進黨主政時官式國際外交節節敗退的藉口,也不應是原本號稱可以維持兩岸現狀的民進黨政府所無法克服的障礙。
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時,都以自己認爲較可行的方式爭取有意義參與WHA,但結果卻大大不同。顯然,關鍵因素就在兩岸關係的結,哪個黨可以讓這個結稍微鬆一點,就可以讓臺灣2300萬人更接近WHO體系一點。
▲ 世界衛生大會。(圖/路透社)
我國對世衛的歷史及未來貢獻
回顧歷史,WHO緣起於1945年籌設聯合國的舊金山會議,會上中華民國(與美、英、蘇是共同發起國)和巴西發起宣言,呼籲成立跨國衛生組織。
當時我國出席代表團的醫學專家施思明(其父施肇基爲中華民國首任駐美大使)參與籌備會議,提議將新組織命名爲「世界衛生組織」而非「國際衛生組織」,以顯示該組織的全球特性。WHO憲章第一條將健康定義成「不僅爲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體格、精神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據說也出自施思明的建議。由這段歷史來看,中華民國政府對於締造WHO曾扮演關鍵角色,我國若能繼續出席WHA,甚至全面參與WHO,既有其歷史意義,又有助於兩岸正視現實、共創多贏。
正如施思明所倡議的,健康不該是國與國之間的國際議題,而是世界人民共同面對共同承擔的世界議題。若臺海兩岸能在WHA爲防疫抗疫攜手努力,將不只是同心齊力、不分畛域的最佳表現,更有助於兩岸社會的相互瞭解與接納。
讓兩岸爲邁向雙方「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再踏出一步,本質上也符合世界衛生組織憲章所揭櫫對健康的期許。所以,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國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體系不僅有助於兩岸關係的重建,更有益於國際社會提升健康狀態,這是兩岸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其他會員都應該認真思考的事!
熱門點閱》
► 楊穎超/撒鈔票參與WHA值得嗎?臺灣加入國際組織要有成本觀念
► 李牮斯/疫情後把握臺灣超車機會 高雄作爲新金融中心
► 紓困之亂》吳昆玉/臺灣政治管理恐怕輸對岸不只十年
● 本文獲作者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點此投稿,或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