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爲什麼要發動412政變,只因一個事實,令他不得不那麼做

國共合作是孫先生髮起的國民黨總綱領,孫先生是想聯俄聯共,實現中國的民主共和。可那個時候,國民黨的勢力只控制南方諸省,北方几個軍閥,根本不把國民黨放在眼裡,中國面臨四分五裂的局面。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北京起事,邀請孫先生北上共商國事,彼時孫先生的健康已經出現問題,但是爲了中國的統一和民族大業,他義無反顧。臨行前,他告訴蔣介石:“我這次赴京異常危險,能否回來尚不可知,然而此次北上是爲了革命,是爲了救國救民,也就顧不得危險了。況且我今年已59歲,即便死也可以安心了。”

孫先生心裡清楚,一旦他在北京出事,國民黨只有依靠武力才能保住根基。那時候蔣介石是黃埔軍校的校長,相當於國民黨一大半的軍事力量,都掌控在蔣介石的手裡。

除了蔣介石之外,孫先生還與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元老商議,做了一些安排。

孫先生到北京後,由於日夜操勞,於次年三月病逝。

孫先生病逝之後,國民黨內部羣龍無首,形成了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蔣介石四派勢力。汪精衛以孫先生的繼承人自居,而胡漢民等元老派則推出孫科,與汪精衛對陣。雖然此前曾經傳出孫科與胡漢民不睦,但在對付汪精衛的問題上,兩人站在了同一陣線,更何況,胡漢民曾經有恩於孫科,提名孫科當了廣州市的市長。

廖仲愷則堅持遵循孫先生的遺志,聯俄聯共,支持工農革命運動,推動中國民主的發展,但是卻遭到國民黨右派謝持、林森、鄒魯等人的打擊,到後來,連孫科也開始打擊廖仲愷。隨着廖仲愷被刺殺,聯俄聯共的這一策略開始動搖。更多的國民黨人開始排擠共產黨。

蔣介石是一個很精明的人,他不捲入黨派之爭,而是死死地掌控着軍權,藉助共產黨的人力量發展勢力。

他作爲一個旁觀者,看着鷸蚌相爭卻收取了漁翁之利,幾方勢力都想拉攏他,但他都敷衍着。他開始實施驅虎吞狼的計謀,首先支持汪精衛趕走了胡漢民,不久以黃埔軍校的實力,把粵軍總司令許崇智逼出了廣州,順勢收編了許崇智麾下的兵馬,一躍而成爲國民黨內握有軍事實力的首要人物。

10月,他東征陳炯明,一舉消滅了南方的隱患。到了1926年1月,在國民黨的第二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併兼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這個時候,他的野心開始展露無遺,連汪精衛都有些慌了。可是在那個有軍隊就有話語權的年代,汪精衛儘管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可不管用。

蔣介石眼看共產黨的發展迅速,軍隊裡有很多共產黨人,擔心自己無法控制,於是策劃了“中山艦事件”,借勢打擊共產黨的力量,還逼走了汪精衛。

從此,整個國民黨內沒有人再與蔣介石抗衡。這個時候,蔣介石還需要共產黨人的幫助,所以沒有撕破臉。1926年7月,蔣介石開始北伐,他是藉助北伐擴張自己的勢力,很快就打敗了北洋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拿下了湘、鄂、贛、閩四省,並揮師豫、皖、蘇、浙,連戰連捷。

1927年初,在戰場上意氣風發的蔣介石,卻不料後院起火。他建議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遷往南京,但在孫科、汪精衛、胡漢民等幾方勢力的作用下,國民黨中央黨部和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往武漢。

3月,國民黨在武漢召開了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統一黨的領導機關決議案》等一系列提高黨權、防止個人獨裁和軍事專制的決議,取消了蔣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和軍人部長職務,從蘇聯回國的汪精衛當選爲國民政府主席。

4月5日,汪精衛與陳獨秀一起聯名發表了一份《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合宣言》,此舉惹怒了蔣介石,認爲共產黨幫助汪精衛,不幫助他。他一氣之下,吩咐上海那邊發起了“412政變”,拉開了清黨的序幕,並於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讓積極反共的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主席,自己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這就是歷史上的寧漢分裂。

按照蔣介石的想法,既然不爲我所用,那就除之。

所以,使蔣介石鐵心反共的,就是汪精衛與陳獨秀的那份聲明,區區一份聲明,令多少優秀的共產黨人,倒在蔣介石的屠刀之下。

蔣介石屠殺共產黨人的舉動,得到胡漢民那幫人的允許。

由於蔣介石的勢力在江浙富庶之地,且得到財閥的支持,所以兵強馬壯,反觀武漢這邊,連薪水都發不出來,大批國民黨要員偷偷逃亡南京投奔蔣介石。

汪精衛一看情勢不妙,不顧他與陳獨秀簽署的聯合聲明的,在7月15日宣佈實行“分共”,與蔣介石一起,走上了反共的路子。

“412政變”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的開始,“715”則是國共第一次合作全面破裂的標誌。從此國共兩黨正式決裂,兵戎相見,直到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纔開始第二次合作。而國共兩黨的第三次合作,至今遙遙無期,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