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推動臺灣民主化 藍營團體籲還原歷史真相

8月9日在婦聯合的演講,葛光越將軍以資料呈現,蔣中正先生在國共戰爭期間,仍然在擬定中華民國憲法,既提到三民主義,也提到美國林肯總統提到的民有民治民享。(江飛宇/攝)

鑑於民進黨政府持續以「去威權化」、「轉型正義」爲理由,以各種抹黑與錯誤論述否定中華民國前總統蔣中正先生,於是深藍團體「藍天行動聯盟」實在忍不下去,在8月9日於美齡樓舉行「真實的蔣介石」講座討論會,在活動中,多名退役將領、歷史學者與政治評論家各自表示,蔣中正總統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傑出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選擇了正確的陣營,提振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同時他也推動臺灣的現代化與民主化,這纔有今天台灣的面貌。如今綠營動輒給他冠上「獨裁者」的惡名,只是爲了仇恨動員,攻擊政治對手國民黨以賺取選票,若是從學術角度看,民進黨對蔣中正的論述是經不起考驗的。

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總會總會長羅際琴將軍的開場引言表示,「寫書者、評論者、常依自己的立場而論;對蔣公的負評,有些來自誤解,有些來自污衊,有些是人云亦云,如果不澄清說明,最後因衆口鑠金而成了定論」。 羅際琴引用一篇大陸民國派人物所寫的文章《蔣介石在歷史上的7大貢獻》,其一,北伐統一中國,結束清末以來的軍閥割據;其二,黃金十年,重建中國經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其三;推廣文化教育事業,北大,清華,西南聯大等學術活動十分活躍;其四,穩固邊疆,鞏固統治;其五,抗戰勝利,國土重光;其六,廢除不平等條約,與列強一同建立聯合國;其七,護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羅際琴表示,這篇文章大約是2008年前後出現在中國大陸的論壇,當時大陸吹起一股民國熱,對民國的看法有改變,對蔣公的評價也大幅提高。

時人常稱蔣介石要爲228事件負責,但是史丹佛大學的學者表示,當時蔣的心力都放在東北與華北的局勢,更麻煩的是,中國大陸各地都有原因不同的民變,這當然也是國共戰爭的一環。(江飛宇/攝)

接着前空軍幻象戰機首任聯隊長、前空軍副總司令葛光越中將表示,自己曾經是蔣經國總統的武官,因此與經國先生的互動更多,還到臺灣民主化關鍵一天,也就是民國74年經國先生10月7日,那天接見華盛頓郵報記者葛蘭姆女士,被問到臺灣民主化的進程,是否開放黨禁?經國先生提到「確實正在研究,因爲中華民國憲法提到人民有組黨與集會結社的自由,只是有3條件:承認中華民國憲法與國體、堅定反共、不可分裂國家,只要有這三點就可以承認他們。」 兩年之後,臺灣解嚴,開放黨禁。

葛光越中將說,雖然與蔣公的互動並不多,但也做了一番資料收集。他想到一江山戰役的故事,王生明將軍在1955年元旦,返臺接受蔣公的表揚(第五屆戰鬥英雄),卻在不久後再前往一江山島防守,明知此趟有去無回,卻只是與家人拍了一張全服照片後就出發,於1月18日殉國。「爲什麼有一羣人,肯爲一聲命令而視死如歸,就爲了效忠領袖?」 想必,王將軍知道自己爲何而戰,爲的是保衛臺灣的安全,當然還有他最親愛的家人們。

在韓戰結束後,中華民國局面仍然不算安全,我們失守了一江山。是怎樣的原因,使得王生明將軍明知前往一江山是死,仍然在交代好家事,安頓好家人之後勇赴前線?(江飛宇/攝)

葛將軍表示,他多年來也一直聽到人們在批評蔣公是228的「兇手」,多年來也不知如何回覆。但是最近看到美國官方媒體美國之音(VOA)的節目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在解說那段歷史時提到,在228事件爆發的當下,蔣先生更關注的是中國大陸的局勢,尤其是東北與華北與共軍的戰爭,而且當時全中國大陸以「官逼民反」爲號召的暴亂不下20件,臺灣真的並不特殊。他只是責成臺灣行政長官陳儀,全權處理暴亂,也許做得不是特別好,但他並不擔負主要責任人。況且現存檔案中明確找到蔣公親筆批「請臺灣陳長官,應嚴禁軍政人員施行報復,否則以抗命論罪」的公文,證明蔣公對228事件的處理態度。

葛將軍再緣引二戰歷史作家許劍虹的評論:「臺灣一直流傳一種說法,說蔣中正是排在毛澤東、史達林與希特勒之後的殺人魔王;但實際上因蔣中正命令而死的人,恐怕連烏干達的阿敏都比不上。硬要把他與20世紀的幾大殺人暴君相提並論,世人只會覺得臺灣人在無病呻吟。」

網路上有太多攻訐蔣介石的聲音,說法其實經不起考驗,根本就是無病呻吟。(江飛宇/攝)

「從正面角度來看,蔣中正領導北伐統一中國,又帶領中國戰勝日本的侵略;縱使日本最終不是中國所擊敗,但如果不是蔣中正以鋼鐵意志堅不投降,恐怕中國也撐不到美國參戰,也就得不到今日世界四強的地位,因此從這角度來看,稱蔣中正是類似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抗戰領袖,應是實至名歸。」

接着,國立中正大學楊維真教授也發表專題演講,他引用前國史館館長呂芳上的評論「蔣介石:繼承性創業者」,來說明蔣先生爲何不應被否定爲獨裁者的核心原因:他一直以「完成國父遺教」爲人生目標。

多數的獨裁者往往是唯我獨尊的,認爲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行動都是正確的,要被別人追隨。可是蔣介石不是如此,他一直把孫中山當自己的領袖,自己的老師,甚至投射成自己的理想父親。所以在與孫中山的革命過程中多次被冷落,他會負氣出走,但卻一直自居爲「孤臣孽子」,只要孫中山一個電報,就可把蔣召喚回身邊,這裡說的就是著名的廣東蒙難事件。這就要提到孫中山對中國的想法,包括他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實業計劃,都可看出,他希望中國能夠像西方國家那樣,政治民主,工業與經濟發達。孫中山生前沒有完成這些理想,而蔣認爲,完成這些理想是他的使命。

楊維真教授認爲,孫中山因爲民初政局的混亂,提出「軍政、訓政、憲政」三步驟,蔣確實遵照着這一路線在進行,當北伐完成,就提出訓政,並不是無限期,就是6年。到了民國25年就提出了中華民國憲法草案,理論上在民國26年施行,但是卻遇到抗日戰爭而不得不擱置。直到抗戰勝利後一年的民國35年,立即就修訂中華民國憲法,也就是今天在臺灣的這一部楊教授表示,綜觀世界歷史,也很少這軍人領袖,這麼急着進行民主推行工作,只是蔣先生的悲劇在於,他所遇到混亂處境,都令他不得不繼續抓住權力,以免落入比他更糟糕的人手裡,卻也使他一直被批評獨裁者。然而,我們客觀來看,在1949年來到臺灣以後,他仍然是在臺灣建立起民主體制,從地方縣市長選舉,到省議會的選舉,都是一步一步教導臺灣民衆去進行民主與選舉,這個過程中,也必然有自由派的思想傳入。相形之下,中國大陸的選舉規模,仍不高於鄉村等級,由此觀之,臺灣的民主化發展,蔣介石是重要的奠基者。

最後,活動的舉辦人藍天行動聯盟主席武之璋表示,人們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蔣介石經常被批評爲敗者,所以被各種嘲笑;但是敗於共產黨並不羞恥;韓戰,美國與聯合國軍與中共解放軍打了個平手;越戰,美國憑高科技武器,竟被小小的北越打到狼狽徹軍,還把美國社會打到失去自信。這都顯示,蔣在大陸的失敗並非他個人的責任,更像是中國難以避免的劫數。然而蔣仍然爲在臺灣尋得了中國的另一種更文明的選擇,這是難能可貴而且了不起的;並且是時間已證明誰纔是正確的,中國大陸後來的改革開放,等於是重拾蔣介石的路線 。

武之璋又表示,今天台灣社會以轉型正義在否定蔣介石,完全就是笑話,他們批蔣理由都是老掉牙的舊東西,許多都是早期西方學界直接照抄左派親共人物白修德、費正清的看法,或是對蔣有偏見的軍人,比如史迪威、馬歇爾;或是對臺灣有野心的葛超智,然而這些人的論述,在之後的歷史研究被一一糾正,現在西方史學界對蔣有更公正的評價,他實在希望,臺灣能舉行一場蔣介石的學術討論會,認認真真的辯論一場,而不是現在這樣,民進黨以獨裁手段去否定蔣介石,有一點良知的人們都不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