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敗逃臺灣時,留在機場的“石頭大鼓”竟是……
南京大校場機場
1949年4月21日,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百萬大軍,在長江北岸綿延千里布兵,分兵三路,開始強渡長江。 其中兵力最強的一路,直指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
駐守南京長江防線的國民黨軍隊,已是強弩之末,呈現大面積的潰敗之勢。眼看南京即將失守,國民黨軍用機場南京大校場機場內,越發混亂……
一邊是大量的國民黨軍政要員,拖家帶口地急着登機。
一邊是堆積如山的物資送往機場,準備轉運。
此時,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輛急速駛入機場的軍用卡車。
之所以引起機場滯留人員的關注,是因爲在大量重要人員與物資都來不及裝運的情況下,從這輛卡車上卸下來的,竟然是一堆石頭。
整整10塊兩尺高、一尺直徑,形狀如鼓的石頭。
完全不起眼的石頭,不僅動用的軍用卡車,而且還有衛兵防守。每一塊石頭被搬下來的時候,都小心翼翼,猶如珍寶一般。
“到底是什麼東西?”惹得衆人一陣好奇。
此時的南京大校場機場,已經聽到了來自北面的密集的槍炮聲,而且越來越近。炮火耀眼的光芒,已經刺透了機場的上空。
當最後一批人員登機之後,負責裝運貨物的人員看着已經塞滿的飛機貨倉,再看看已經拉到飛機旁邊準備裝機的10塊石頭,對着指揮的軍官面露難色。
“已經裝不下了,即便是現在,飛機也已經超重了。”
軍官看了看飛機,又看了看石頭:“這是最後一架飛機了?”
“是的,長官。”
軍官滿臉不捨與無奈,示意讓飛機起飛。
隨着一陣轟鳴聲響起並漸漸消散,整個南京大校場機場空落落的停機坪上,只剩下幾塊石頭,整整齊齊地排列在那兒。
什麼石頭,讓蔣介石如此重視
1949年4月 23日晚,陳毅率領的第三野戰軍全面佔領南京。
隨着南京的解放,一些重要的場所被劃爲保護重點。其中就有:國民黨政府的文物儲藏地,朝天宮博物館。
朝天宮老照片
“朝天宮的文物還剩多少?”看到前來彙報工作的人員,還沒等對方說話,陳毅便連忙發問。
“重要的文物,基本都被轉移走了,剩下來的大都是價值不高的。”
聽到相關人員的報告,陳毅並不覺得意外,他太瞭解蔣介石了,對於彙集到南京的文物,早就開始陸續向臺灣轉移,這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如今,還沒來得及轉移走的,定然是被一層層篩選過的。
蔣介石一直把文物當成國民黨政府的重要財富,他對文物的重視是有歷史可循的。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很快全面佔領東北三省。當時的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已是早晚的事,而距離東北較近的北平,自然會是日本的首戰之地。而全中國的重要文物,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北京的故宮博物院。
故宮的文物面臨着巨大的危機,這讓蔣介石如坐鍼氈。
考慮到文物的安全,他不僅動用了國民黨政府部門的力量,還動用了大量的軍隊與軍用設備,將故宮文物進行整理建冊,打包轉移。
共計幾十萬件的珍貴文物,先被運至南京,後因爲戰爭的失利,大量文物再次轉運,輾轉幾千裡地,運往四川境內。裝運文物的軍用卡車綿延數裡,參與人數更高多數千人。
直到抗戰勝利後,纔將分佈在四川各地的文物重新歸集,再次運回南京。
而這次,因爲國民黨的節節敗退,當他意識到即便憑藉長江天險,南京也守無可守時,他做了最壞的打算。
那就是退守臺灣。
所以,大量的文物共分三個批次,從1948年初,就開始陸續通過空運及海運,轉移到臺灣。
以蔣介石對文物的貪婪與重視,無論是從北京故宮轉移過來的文物,還是後來不斷蒐集到手的全國各地的文物,都被他儘可能地轉移到了臺灣島上。
就在陳毅對大量的文物流失感到心痛的時候,又有人前來報告。
“在大校場機場,發現一批破石頭,應該是沒來得及帶走的。”
“破石頭?”陳毅聽到這個消息,也是一頭霧水。
既然拉到機場,自然是準備裝機帶走的,那必定不是普通的石頭。可如果是重要的東西,爲何又丟棄到機場,沒有裝機?
“不對,在最後撤退的慌亂時刻,仍然想着用飛機運走的石頭,絕非一般意義的石頭。”陳毅不免好奇起來。
“什麼樣的石頭?有什麼特徵?”
“形狀如鼓,邊上有刻字。”彙報的人頓了一下:“只是那字都不認識。”
陳毅一聽,心中大喜,他馬上覺得這是撿到寶了:“趕快找懂文物的人去看看,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必定是寶物。”
接着,反饋回來的信息,讓陳毅興奮地差點跳了起來。
原來被留滯在大校場機場的破石頭,果真不同凡響,竟然是文物界無人不曉的“陳倉石鼓”,又名“陳倉石碣”。
石鼓
陳毅馬上下令將這十塊“破石頭”嚴密保護起來,並將此事向上進行彙報。
而此時,身在成都的蔣介石正把負責南京文物轉運的人員叫到辦公室問話。
“什麼?陳倉石鼓沒運走?!”蔣介石既怒又痛:“你知道這些石鼓有多貴重嗎?從北京到南京、從南京到四川,從四川又到南京,你們把其他的東西都運走了,偏偏把這陳倉石鼓給留在南京了!”
但事已至此,他也沒有辦法,滿臉的絕望之色。
幾塊石頭所貫穿的數千年曆史
被稱爲陳倉石鼓的10塊“破石頭”,距今已經兩千多年的歷史。
它是周朝先秦時期的文物,有關陳倉石鼓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精彩絕倫的傳說。
1400年前,初唐時期,一個牧羊人在陝西鳳翔府陳倉山的北坡,發現了10塊花崗岩的石頭,隱在荒草之中,因石頭造型奇特,且上面鐫刻着難以識別的古文字,被當地村民一度認爲是仙書天文。
這10塊形狀如鼓的奇石,被人們認爲是上天所降,成了受當地人焚香膜拜的神物仙品。
而對於文人墨客來說,他們最感興趣的就是石鼓上奇妙難解的“天書”一般的文字。
因爲,這10塊鼓狀奇石出現在陳倉山,便被冠以“陳倉石鼓”的名稱。
安史之亂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突然想起石鼓曾被唐肅宗遷往雍城一事,曾上書請朝廷尋找。
後經鳳翔尹鄭餘慶之手,陳倉石鼓再次現身,並遷往當地孔廟。
而隨着唐朝的滅亡,充滿着神秘色彩的陳倉石鼓,又再一次蹤跡全無,無人知其下落。
200多年的時間,滄海桑田,轉眼來到北宋時期的宋仁宗年間。 ,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前朝的文獻記錄中,發現有關陳倉石鼓的描述,引發了極大的興趣,懸賞天下,遍尋石鼓。
而當時正出任鳳翔知府的司馬光父親司馬池,爲了獲得朝廷獎賞,不惜耗費大量鳳翔府的人力物力,四處尋找陳倉石鼓的下落。
功夫不負有心人,沉睡了200多年的陳倉石鼓,終於再一次重見天日。 但令人遺憾的是,10塊石鼓,只剩9塊,竟缺了1塊。
“這可如何是好?”司馬池心中着急啊,如果只把這9塊交上去,因爲不完整,只怕這朝廷的賞賜會大打折扣。
“不就是一塊石頭嗎,再說了,皇上又不認識,找個手藝不錯的石匠仿造一塊,豈不是湊個十全十美。”
鑑於這種情況,自然有人給司馬池出了個餿主意。
司馬池
而一心盤算着能因爲此事升官發財的司馬池,顯然已經被貪婪衝昏了頭腦。他竟然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前朝流傳下來的陳倉石鼓的完整文字拓片。
石鼓送到宋仁宗手裡之後,初始是大喜,接着便是大怒。
用留下來的拓片一對比,這第10塊濫竽充數的僞造品,一下子就露餡了。
結果,一番辛苦下來,司馬池不僅沒有得到獎賞,官沒升、財沒得,反倒是犯了欺君之罪。
或許陳倉石鼓之間真的有一種彼此的感應,在9塊石鼓現身之後,第10塊竟然被當時的金石收藏家向傳師偶然所得。
緣於一次外出,向傳師在所住的客棧小院中,被廚子磨刀的聲音所吸引,結果發現了一墩帶有先秦時期古文字的鼓狀石頭。
繞着石頭查看一番之後,不由得大驚失色:“這不就是陳倉石鼓嗎?”
“陳倉石鼓?”正奮力磨刀的廚子一臉疑惑,他哪知道什麼陳倉石鼓。
驚喜之後,向傳師滿臉都是惋惜之色,大嘆可惜。
原來,這第10塊石鼓已經被折騰得不成樣了。
鼓體上的文字大部分都已缺失,鼓面開裂,上面還被鑿出了個搗米的石窩。
公元1110年,陳倉10墩石鼓全面湊齊,還被沉迷於藝術與金石的宋徽宗在石體字縫中灌注了金汁,成爲金鑲石鼓。
靖康之難時,金兵南下擄了徽欽二帝,打眼看到了皇宮中的這10塊鑲金的大石頭,就順手也給帶走了。
結果,這10塊一度被譽爲神石的陳倉石鼓被金人搶走後,辛辛苦苦拉了幾千裡。到地方後,他們把石頭上的金子摳了,石頭隨手就扔在了燕京的荒野。
隨着蒙宋聯合滅金,南宋的御史大夫王楫一不留神,竟然又發現了被丟棄許久的陳倉石鼓,竟然一塊沒少,10墩石鼓完完整整。
他即刻安排人,先將這10墩陳倉石鼓移到燕京的孔廟之中進行保存,準備時機合適的時候轉回南宋都城臨安。
但事與願違,陳倉石鼓還沒來得及轉走,南宋很快就亡了。
這樣一來,10墩陳倉石鼓,引後的元、明、清三代,就再也沒離開過北京城。直到1931年,蔣介石下令將故宮文物南遷時,被列爲國寶級文物的陳倉石鼓,才從北京開始了環繞大半個中國的流浪之旅。
一直到,國民黨軍隊在將最後的文物從南京向臺灣轉移時,才因爲石鼓超重,不得不將其遺棄在南京大校場機場。
被遺留在機場的石頭變身國寶
陳倉石鼓可以說真正的國寶級文物。僅僅有關它的歷史與傳說,就已經足夠豐富多彩了。更何況,它可是先秦之物。
拓考證,陳倉石鼓的制刻時間,應該是在周朝的春秋時期,爲秦國所制,距今已有2500年的悠久歷史。
春秋時期的文物數量本就十分稀少,遺留下來的大多爲青銅器、玉器一類,至於石碑石碣一類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最重要的,還並非陳倉石鼓的歷史,而在於他的歷史文化與藝術價值。
陳倉石鼓上的文字,是先秦時期的大篆,也叫籀文。
石鼓文
正因爲這種文字率先在陳倉石鼓上發現,也被人們更廣泛地稱之爲石鼓文。
可以說,某種意義上,陳倉石鼓上的刻字是中國碑刻文字藝術的鼻祖。
我們所熟知的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都十分推崇陳倉石鼓文,並都親自參與拓字學習。也就是說,作爲我們現在所學習的這些書法大家,他們的書法藝術多多少少,都受到了陳倉石鼓文字的藝術影響。
石鼓文對於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遠不止唐代,一直延續至今,它仍是許多書法大家追捧並學習的古文字藝術。
此外,陳倉石鼓上的文字,除了書法的藝術價值外,還以春秋時期秦王的視角,記錄了狩獵、獻祭、生活、風景等多種多樣的場景,爲後人研究春秋及先秦的歷史,提供了可考證的實物與資料。
陳倉石鼓,在文物界的地位究竟有多高?
古時曾認爲它爲神物。
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
石鼓文字被譽爲篆書之祖。
康有爲稱之爲“中華第一古物”。
歷史學家稱之爲大秦帝國的“東方紅”。
文物界把它列爲我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
可以說,陳倉石鼓的出現,填補了我國曆史文物的多項空白。
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大量的國寶級文物。陳倉石鼓,正是浩瀚璀璨的中華文明的一個縮影,它記錄了歷史、傳承了文化、承載了藝術。
通過像陳倉石鼓這樣的文物,可以穿過歷史的長河,逆流而上,回溯文明的淵源與發展,讓我們求索與探尋。但大量的文物在漫長的歷史上,遭到了戰爭的摧殘與人爲的破壞。對文物的保護,是落在我們及子孫後代肩上的重任,因爲,那是中華文明的根,是我們的血脈與精神的記載與延伸。
最後,大觀君向觀友們推薦一個公衆號:《華界智庫》。世界華人民間智庫團體,以億萬華人的思想和力量,以文化公益傳播的形式,爲各行業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參考,致力於弘揚美與智慧,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點擊下方卡片即可關注!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於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並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歡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一鍵星標,請隨手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