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怪不得敢說反攻大陸,原來手上這麼多軍力

前言

1949年12月10日,解放軍即將攻入成都,蔣介石深知無法再抵擋他們的力量,匆忙趕往鳳凰山機場,攜帶家人登上前往臺灣的飛機。

雖然似乎身敗名裂,蔣介石的內心卻沒有太多煩憂。

即使陷入如此境地,他仍然不相信自己創建的蔣家王朝會因此覆滅,也不願意束手就擒。

還在敗退寶島之後,還不斷叫囂要反攻大陸,一副要捲土重來的模樣。

因爲在大陸對岸,那個被蔣介石視爲最後籌碼的地方,他早已運走了大量財產和軍隊。

而且在60年代蔣介石還制定了著名的“國光計劃”企圖能再次挑起內戰。

本文將爲大家瞭解一下,蔣介石到底帶了多少財富到了寶島,和所謂的“國光計劃”是怎麼一回事。

三大戰役結束後,蔣介石未雨綢繆

自從1947年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被剿滅之後,國軍在戰場上的勢頭開始逐漸走下坡路。

隨後數場重要戰役,國民黨軍都以慘敗告終。

面對屢屢失利,一向自視甚高,不將我黨我軍放在眼裡的老蔣,也開始尋找自己的退路。

經過周密籌劃,老蔣最終選定了三個地點作爲退路:西南地區、海南和寶島臺灣。

西南地區地域遼闊,人煙稀少,易守難攻;

而海南和臺灣地理環境相似,被海洋環繞,物產豐富,對於當時只有陸軍而缺乏海軍和空軍的國民黨軍來說,這兩個地方無疑是最有利的選擇。

老蔣曾多次親臨臺灣進行實地考察,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地理資源,相比其他兩地,臺灣都是最爲優越的。

經過多方比較,老蔣最終確定了退守臺灣。

一旦地點確定,老蔣的第二步便是搜刮並積累財富。

退守臺灣雖屬無奈之舉,但爲了日後東山再起,老蔣發動全國搜刮財富。

他下令將國庫中的所有銀圓全部兌換成黃金,並儘可能變賣一切能夠變現的物品。

除了貨幣財富,老蔣還對北京故宮的珍寶藏品虎視眈眈。

1948年的某一天,老蔣下令,命令駐守北平的國民黨軍搬運故宮的文物。

無數珠寶、玉器和字畫被裝箱空運至指定地點,然而由於飛機超載,部分文物遺憾地被拋棄在途中導致了殘損。

同年11月,一艘滿載着神秘木箱的船揚帆啓程,目的地是臺灣基隆港。

1949年1月10日,隨着解放軍全殲杜聿明集團,杜聿明被俘,淮海戰役以解放軍的勝利而結束。

原本對是否與中共和談猶豫不決的國民黨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在得知淮海戰役的結果後,內心的天平開始失衡。

經過多日的深思熟慮,最終傅作義在1949年1月21日同意了與解放軍平津前線司令部和平解決北平問題。

這一決定也預示着平津戰役最終的勝利。

在前線戰役中節節失利,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統治地位岌岌可危。

桂系勢力趁機上臺,主張和平談判,逼迫着他下野。

與此同時,美國認爲蔣介石早已沒有扭轉敗局的可能,對他失去了信心,也有意在國民黨內建立一個新的政權以對抗共產黨。

在各方的壓力下,蔣介石於1月21日被迫辭去相關職務。

然而,他並非傻子,他所建立的統治王朝怎麼可能輕易放棄。

在下野之前,他早已開始謀劃。

根據相關數據統計,從1948年年底至1949年上半年,老蔣陸續運送了五批貴重物資至臺灣,其中黃金數量達到400多萬兩,價值十幾億元。

這還不包括他偷運的各種古玩和玉器。

而主導這些的就是蔣介石女婿陳誠。

其實在1948年,陳誠奉命前往山東、東北進攻解放軍的戰役中,這位過去戰功赫赫的將才卻遭遇了重大失敗。

國民黨內部早已有人對陳誠心生不滿,藉着這個機會,他成爲了遼瀋戰役失敗的替罪羊。

陳誠很快被發現患有十二指腸潰瘍,深受病痛折磨。

就在這個時候,蔣介石秘密派他執行了一個任務,究竟蔣介石有何打算,並沒有明言,只是讓他前往臺灣省休養。

一向聽命於蔣介石安排的陳誠,帶着家人前往了這個寶島。

一個多月後,陳誠再次收到了蔣介石的電報:“陳委員辭官,決任弟爲臺灣省主席,望速準備就位,中圈手啓。”

看完電報,他面露疑惑。

自1947年蔣介石廢除臺灣行政長官公署,將魏道明升任爲首任“臺灣省主席”以來,近一年的時間裡,該地方各個方面的發展非常順利,陳誠對魏道明也很滿意。

於是,他立刻回電表示自己願意全力輔佐魏道明,不願意奪取他的職位。

然而,蔣介石卻迅速回電道:“意已決,速上任。”無奈之下,陳誠只得接受這一命令。

很快,他明白了蔣介石的意圖。

1949年初,李宗仁匆匆趕往臺灣省,要求陳誠將黃金運回大陸。

原來,蔣介石在看到桂系勢力東山再起之際,早已制定了計劃。

他深知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從1948年年底開始,他派人不斷將黃金從中央銀行運往臺灣。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裡,大陸各大銀行的金庫幾乎被空了。

據記載,蔣介石偷偷運到臺灣的黃金達到三百多萬兩,除了黃金,還有大量現金、古董字畫等。

國庫空虛,李宗仁要如何繼續掌控國民黨,只得親自前往臺灣要回黃金。

陳誠當然明白蔣介石的意圖,這麼難得的財物,怎麼可能輕易歸還。

“有關黃金的事情,都是由中央銀行負責,要運回去,恐怕還需要中央銀行的決定,我一個臺灣省主席無法做主。”

陳誠的一句話就將李宗仁打發了。

李宗仁既憤怒又無奈,如果中央銀行能夠解決,又何必跑這一趟,他作爲代總統實在是苦不堪言。

等到中共中央發起渡江戰役時,李宗仁才發現,只有桂系軍隊聽從他的命令,蔣介石的舊部隊根本不聽從指揮。

桂系軍隊如何能與解放軍匹敵?

很快李宗仁潰敗逃亡。

對於這樣的結局,蔣介石多少有些意料之中。

他將黃金偷偷運往臺灣,不僅僅是爲了控制李宗仁的權勢,也是爲自己預留一條後路。

蔣介石帶走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帶走黃金,作爲蔣介石重新崛起的籌碼。

然而這一切遠遠不夠,他並非只是爲了在臺灣大力發展經濟,他最大的願望是能夠反攻大陸。

他的第二步棋便是帶走人。

沒有士兵,再雄厚的財富也只是空中樓閣。

因此,他必須將心腹人才一同帶走。

比如,前文提到的陳誠,在寶島得到了重用。

此外,還有胡宗南、湯恩伯、胡鏈等爲蔣介石賣命的將領。

除了這些將領,蔣介石也不願放過其他士兵。

正因爲只有將領,沒有士兵,他才難以發動戰爭。

從抗日戰爭開始,國民黨到處徵集壯丁以擴大軍力。

然而,在那個時候,徵兵的目標是爲了抵抗日本侵略,因此即便是被迫參軍,許多人也沒有過多的怨言。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被徵入伍的年輕人,大多不願以武器對準同胞。

然而,在蔣介石的逼迫下,他們不得不選擇這樣做。

強徵壯丁只是增加了軍隊的數量,卻無法提高士氣,顯然無法與解放軍相比。

僅僅在淮海戰役、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中,國民黨軍隊就損失了近兩百萬的人力。

國軍兵力銳減,而解放軍的兵力不斷增加,甚至有很多國軍士兵選擇投降,國共兩黨的勝負顯而易見。

然而,在逃離大陸時,蔣介石再次施展招數,在各個村落瘋狂徵集20至30歲的年輕男子,擴充自己的軍隊。

而現有的軍隊,蔣介石自然不會放過。

在上級的威脅下,許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跟隨蔣介石逃亡到臺灣。

因此,蔣介石逃往臺灣時帶走的軍隊規模並不小。

僅從陸軍來看,蔣介石總共帶走了六十多萬士兵。

雖然與國軍起初的四百多萬兵力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但至少這支軍隊還保持着很大的作戰能力;

除了陸軍,國民黨還擁有四百架作戰飛機,還有三萬五千人的海軍部隊,配備五十餘艘艦艇。

相比之下,當時的解放軍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都還不存在,更不用說與國民黨軍隊作戰了。

既然蔣介石還保持如此大的優勢,爲什麼不願最後一搏,而是選擇帶着實力雄厚的部隊逃往寶島呢?

因爲他再也不能承擔風險了,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若他再冒險,恐怕將一蹶不振,蔣家王朝將面臨覆滅的命運。

美國對蔣介石失望透頂

解放軍在橫渡長江,解放南京後,基本上在國內沒什麼大型武裝力量能抵擋住他們了。

即使還有一些軍隊和武器能夠抵擋住他們的進攻,也需要找到地方重新休整,此時臺灣成爲了蔣介石唯一的選擇。

儘管臺灣離大陸很近,但它畢竟是一個島嶼,緊臨大海。

此時,解放軍沒有海軍力量可以與之匹敵。

他認爲只要能夠守住這片土地,等到軍隊重整之後,再發動反攻。

可惜的是,蔣介石的退路雖然看似不錯,但考慮欠周詳。

臺灣畢竟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資源十分有限。

即使國民黨的海軍和空軍相對強大,但缺乏石油、燃料匱乏,再強大的戰鬥機也會變得乏力。

同樣,艦艇也無法發揮作用,國民黨軍隊所謂的優勢也將蕩然無存,他又有什麼能力與解放軍對抗呢?

當然,蔣介石還依賴着美國這個龐大的後盾,這是他最後的希望。

美國是最富有的國家,無論是資源還是石油,只要美國願意幫助,一切都可以解決。

可是,蔣介石早就得罪了美國。

在國共雙方談判時,他沒有聽從美國的建議,私自採取行動,自此之後,美國不再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武器和資金支持。

這也是他迅速失敗的原因之一,而如今作爲敗將,他想尋求美國的幫助,恐怕更加困難了。

美方明白蔣介石就是一個廢物,一手好牌打得過稀巴爛,不願再投資於他。

中國人民解放軍士氣高昂,希望一舉消除國民黨反動集團,統一臺灣的雄心壯志遭遇了美國的干預。

1950年6月27日,朝鮮戰爭的爆發給美國總統杜魯門提供了干預的藉口,他不僅派遣軍隊援助朝鮮,還將第七艦隊派往臺灣。

中國海軍當時實力有限,難以突破美國艦隊的封鎖,進行解放臺灣的軍事行動。

同時,朝鮮戰場的形勢十分緊張,中國只得暫時擱置解放臺灣的計劃。

美方策劃讓他在臺灣省建立新政權,試圖使這個地區獨立。

然而,這與蔣介石的意圖截然相反。

他雖然渴望奪取政權,但堅持“一箇中國”的原則。

他並不打算分裂國家,只是希望反攻大陸,戰勝共黨,自己成爲中國的統治者。

被解密的“國光計劃”

大陸未能及時解放臺灣,給了國民黨以幻想的空間。

國民黨在佔領臺灣後,仍對大陸心存野心。

在蔣介石盤踞臺灣近三十年期間,"反攻大陸"一直是國民黨政權的常見口號。

這一口號常與"解救同胞"、"消滅共匪"等等形成對比。他們一直夢想着反攻中國共產黨佔據的大陸,重返失去的"天堂"。

1951年內,國民黨軍隊在大陸沿海進行了數百次小規模的襲擾行動,但大多遭受毀滅性打擊。

1952年,國民黨軍隊擴大了攻擊規模,達到團一級甚至更高,雖然在浙江沿海多次受挫,但在10月份攻擊福建的南日島時佔得了便宜。

國民黨軍隊派遣了9000名陸軍士兵登陸南日島,並得到海空軍的支援,而解放軍守島部隊及增援部隊僅有1400人。

經過兩天的激戰,國民黨軍隊傷亡近千人,解放軍則有1300多人死亡或被俘,全島被佔領三天,島上的政治組織也被摧毀。

當解放軍調集大量兵力進行反擊時,國民黨軍隊卻以迅速撤退的方式離開。

這場戰鬥讓中央軍委和福建軍區深感警覺,重新思考沿海防禦和對登陸襲擾的應對辦法。

在1950年至1954年期間,臺灣當局致力於保衛臺澎金馬,鞏固其"復興"基地,創造有利於"反攻"的形勢。

然而,臺灣當局並未制定詳細的"反攻大陸"計劃。

1954年,岸信介(爲侵華戰爭甲級戰犯,但戰後獲釋,並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爲日本第56和57任首相)與蔣介石秘密組建了反共聯盟。

1957年3月12日,岸信介主持成立了"日臺合作委員會";6月2日竄訪臺灣,並與臺灣當局發佈聯合聲明,公開支持臺灣當局的反攻大陸行動。

然而,精明謹慎的蔣介石並沒有因爲國民黨內部及國際上表面上有利於"反攻"的形勢而真正下決心。

對於一系列的"反攻計劃",蔣介石基本上只是口頭附和,只是做些表面文章而已。

此外,蔣介石認爲"反攻大陸"是非常機密的事情,不能讓美國參與其中,尤其是在美國不支持其"反攻大陸"的情況下。

因此,蔣介石對外只表述爲"防禦"的需要,以此欺騙美國獲取援助。

蔣介石的擔心是有道理的。

上世紀50年代,雖然美國與臺灣簽署了《共同防禦條約》,在臺灣駐有軍事顧問團,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在臺灣海峽巡邏,大量軍援裝備物資供應,並協助訓練國民黨軍隊。

20世紀60年代大陸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因此蔣介石認爲這是實施“反攻大陸”的絕佳時機。

經過多年的準備後,1965年,“國光計劃”達到了高潮。

然而,由於美國的強烈反對,加之臺灣當時的制海權已基本喪失,尤其是“1965年海戰”的慘敗使蔣介石意識到,臺軍發動登陸作戰相當困難。

然而,基於自身戰略利益的考慮,美國堅決反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計劃,認爲國民黨的反攻大陸不僅不可能成功,反而可能導致臺灣這一基地的損失。

從此,“國光計劃”的規模逐年縮減。

到了1970年後,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臺灣被逐出聯合國,實現“反攻大陸”變得更加困難。

在內外壓力的同時,“國光作業室”於1972年7月20日解散,被合併入臺“國防部作戰次長室”,“國光計劃”最終宣告失敗。

總結

據統計,蔣介石政府在撤離大陸時攜帶了一批珍貴的黃金、白銀、鉑金和外幣等財物,價值不菲。

當時,這些珍貴財物總價值約爲8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美國財政預算的四倍。

這樣的鉅額財富在當時的中國來說,堪稱令人震驚。然而,由於各種原因,這些財富最終流向了極少部分人的手中。

國光計劃的失敗雖然已經成爲歷史的一部分,但它卻揭示了國民黨政權一直以來懷有奪回大陸的野心和陰謀。

儘管國光計劃未能實現,但它在臺灣仍然有着重要的象徵意義,成爲對臺灣的深遠影響。

這也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對敵對勢力的警惕。

儘管反攻大陸的理想仍然遙不可及,但我們不能放棄對實現祖國統一的追求。

正如一句名言所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雖然道路漫長,但我們必須堅定信念,持續努力,爲祖國的統一而奮鬥。

此外,情報戰、認知戰等策略至今仍然持續不斷地演變,這也是我們應該時刻保持警惕的領域。

新的歷史篇章正在書寫,收復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的夢想任重道遠。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