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智能體」

關於ChatGPT做搜索的新聞,我一直挺感興趣。

上個月25號,OpenAI在當地推出了一個新產品,名叫“SearchGPT”。官方說,產品能給用戶提供帶鏈接的搜索結果,用戶還可以繼續問問題,系統會根據上下文給出回答。

我看到消息後,馬上申請內測。但一個月過去,官方還沒給我權限;現在網上辦法多。我就通過特殊朋友渠道,弄到了一個測試賬號,體驗了一把。

體驗之後什麼感覺呢?

一句話總結即: perplexity AI解決不了的問題,SearchGPT也解決不了。

比如:AI幻覺。一千個觀衆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看同一信息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就算是同一個人,今天看到的東西和明天可能理解也會有所不同。

這就像AI面對複雜、多變的人類思維一樣,如果AI不能真正地“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感受你的感受,那它很難獨立地給出人們真正想要的答案。

因此,除非AI能達到這樣高級的理解和適應能力,不然,AI永遠無法避開幻覺問題。所以,怎麼辦呢?

01

來看看另一個新聞:

不久前,Twitter上有個名叫@iruletheworldmo的用戶頻繁爆料,談到Project Strawberry(草莓計劃),這是OpenAI的一個項目,以前叫Q-Star。

這個計劃目標是讓AI變得更聰明,更能自主。 簡單來說,他們希望訓練出來的AI能自己處理很多事,不太要人來監督。

這意味着,AI將能自己搜索信息,深入研究問題,甚至自己創造數據,這樣就能減少對人類的依賴。也就是說,AI可能會變得更像人,更會思考。

這條推文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大家都在猜到底是不是OpenAI內部信息,但還沒等到官方回覆,就有人跳出來了,這人叫Div Garg,是MultiOn公司的創始人。

他說:

OpenAI的“Q”還沒正式出來,但我們已經推出了一個新的智能體,叫“Agent Q”,並且邀請大家來試試,很多人懷疑他在利用OpenAI的秘密項目來做廣告。

我查了查,發現MultiOn這家公司確實在2023年接受了OpenAI、DeepMind等公司、高管個人的投資;所以,讓人不禁猜想,OpenAI做的搜索項目,和他們到底有沒有關係?

好吧。姑且,不論這事,來看看MultiOn這家公司。

MultiOn專門做AI智能體,目標是,通過智能體幫助人們完成日常任務,比如: 網頁瀏覽、網購和郵件處理,他們希望構建一個能在數字世界裡,能自主完成複雜任務的AI系統。

這麼一看,兩者之間確實有些相似。相似在哪呢?

我們換個角度:

請問,你解決不了AI搜索幻覺的問題,還要不要解決?作爲普通人的我們當然覺得,要。必須解決。其實,單一視角往往會限制我們。

系統科學家羅素·艾可夫(Russell L. Ackoff),在作品《問題解決的藝術》中提到:

複雜問題往往源於問題定義本身,如果能夠以新的視角、新框架重新定義問題,有時能發現原本看似複雜的問題,其實有更簡單的解決之道,或者,原本的問題根本就不需要以傳統的方式解決。

也就是說: 解決一個複雜問題,最好的辦法是,繞開把它轉成一個非問題。

舉個通俗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家廚房每次做完飯都一團糟。通常,你可能會選擇在烹飪後進行一次大掃除,這樣雖然能清理乾淨,但每次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如果你換一個角度來看就不一樣了。類似,重新組織廚房物品,把常用的廚具、調料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不常用的東西則收好。

改進烹飪流程,做飯時,邊做邊清洗用過的器具,甚至,在操作檯上放一個垃圾桶,用於臨時收集廚餘和垃圾。

這樣,是不是做飯過程中就能持續保持廚房整潔了?這就是,非問題化;重新定義問題和調整處理方式,使原本要解決的問題變得不再是問題。

02

那麼,這和搜索與智能體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來看看,OpenAI首席執行官Sam Altman在2024年4月25日斯坦福大學的演講。

他說,AI實現通用人工智能(AGI)要經過五個階段:

他並指出,目前OpenAI處於第一級,接近第二級。

考慮到進展,請思考一下,這樣一個AI行業巨頭,如何從當前階段過渡到更高級階段,比如“三級或四級,或者說,如何讓弱人工智能到強人工智能?讓技術更能滿足每個用戶第一場景使用情況?

答案很明顯:AI智能體。

因爲,智能體是過度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想象一下,在理想狀態下,面對億萬用戶時,如果能夠展示數千萬個AI解決方案,來幫助大家解決各種問題,那麼,無疑是最有效的。

畢竟,每個人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解決方案,極大提到了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質量。

爲什麼是智能體?

昨天,一個朋友抱怨說,買房後要還貸款,未來幾十年每月都要還幾千塊錢;他讓我幫忙算一算,到目前爲止,他一共還了多少本金和利息,如果他想提前還款,根據現在的政策,可以節省多少錢。

這種複雜的問題我怎麼能解決?於是,我把它給了豆包。

我先描述基本情況,讓豆包記住,然後,再把其他想法和訴求告訴它。大概幾十輪的對話後,豆包幫我詳細計算了出來,並生成一份大約600字的詳細分析報告。

這份報告包括了完整的背景信息、我的具體訴求、計算過程和對比分析等。

你用過豆包,或者其他可以和AI對話的工具麼?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此類對話工具,連續上下文邏輯能力變強了。

我再說一個貼身經歷:

最近幾天,經常接到一些奇怪的電話,涉及內容如貸款、房產購買、京東優惠等。

這些電話中,上來就問需要、不需要、行或者不行。我發現,對方語氣很像真人,但當我給出它們設定範圍以外的問題時,它無法回答了。

這說明,智能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日常生活,它們,能夠在特定的環境中模仿人類的互動方式。

所以,一個完整智能體,能夠充分與環境互動,這包括智能體自身和它所處的環境兩個部分;就像人類在物理世界中的行爲一樣,智能體在其“外部環境”中也能執行任務。

說白了,我可以與它交互,也能設定好指令,界定範圍,讓它幫我完成目標。

對比下來,是不是不難看出,智能體無疑是繞過AI搜索中幻覺問題、併成功商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爲什麼這麼說?

你想想看,考慮傳統AI搜索和提問時,AI搜索直接給出答案,這種答案比較扁平化,不具備連貫性。 換言之,你提出一個問題,AI直接給你一個結論,結論會引用來自多個信息源的數據。就結束了。

智能體工作方式不同。

它不僅對單一問題做出反應,還會引入外部信息,在一連串多輪問答中,會反覆接受來自你的信號,通過這種互動,它更能理解你的訴求。

在解決問題之後,它能生成一篇簡短的文章、總結方案,把整個互動過程指標串聯在一起; 很明顯,智能體不是一個簡單的AI提問、總結工具,是一個完全符合每個人需求的系統。

因此,智能體能完美繞過AI幻覺,畢竟過程中,你不滿意時,能一次次糾正它的錯誤。

03

縱觀國內市場,目前誰在做智能體呢?我查閱了一下,據說有超過4500家,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百度、科大訊飛、雲從科技、字節跳動和騰訊等。

所以,誰在做智能體,這個問題不好解答。與其這樣,不如換種思考方式: 智能體類型有哪些?我們通過類型看各家所在的生態位。

我盤點結果是:

智能體(Agent)平臺大體上分爲兩類: 一類基於知識庫和數據庫的。 就像聊天機器人(Chatbot)這種簡單的平臺; 另一類是用來解決更復雜問題的。 這種平臺有多工作流編排的能力,比較高級。

國外Orkes Conductor、ControlFlow by Team Prefect、和 Flyte等平臺,就是專爲複雜工作流和數據處理設計的。

這些平臺主要用戶包括數據科學家、工程師、開發者,他們用平臺來建立和優化複雜的工作流程,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和自動化水平。

國內也有類似的平臺。像釦子Coze、百度智能雲的千帆AgentBuilder、科大訊飛的星火智能體平臺,還有騰訊的元氣和阿里雲的AgentScope等。

他們利用大模型搭建 AI 原生應用工作臺,給開發者提供 RAG、Agent、GBI 等應用框架,賦能他們開發出來文生文、對話、文生表等垂直應用,以幫助企業和個人解決問題。

我根據對象、流程和代碼複雜程度,把它細分成三類:

第一種,主要偏向低代碼平臺,不要你懂太多編程。

像GPTs這樣的工具,提供很標準的操作界面和流程,主要用來做基於知識庫的聊天機器人。給你一個模板,你按步驟填信息就行,不用自己調整太多東西。

字節跳動的扣子(國內版),就是被設計來幫助人們輕鬆創建下一代的AI聊天機器人。

第二種平臺功能更強大,可以讓開發者用各種API、第三方庫,還能自己編寫代碼和調整參數,來精細控制智能體的行爲。

Coze海外版很受歡迎,它的功能全面,支持很多高級操作。像百度、阿里和亞馬遜也提供這樣的平臺,讓開發者可以用各種AI模型來做更復雜的應用。

企業開發平臺,專爲企業設計,重點是幫助企業自動化他們的工作流程。

比如:

實在智能的TARS-RPA-Agent和壹沓科技的“數字員工團隊”CubeAgent,它們是用來自動化企業日常操作的。

還有國外的Torq和國內瀾碼科技的AskXbot平臺,也提供了大模型結合企業知識庫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自動化處理更多複雜任務。

三種類型各有千秋,這麼說,是不是更清楚一些?那麼,站在AI搜索和智能體中間來看,智能體屬於那種呢?

04‍

解答該問題,不妨站在行業結構視角看。我盤了一下,智能體(Agent)行業結構有四層,分別爲:基礎工具層、運營平臺層、開發工具層,以及服務與培訓平臺層。

組件是做智能體必不可少的基礎。 有各種智能模塊、記憶模塊,比如語言模型、數據庫,還有一些安全工具和通信工具,就像蓋房子的磚塊和水泥。

運營層,包括製作Agent組件的廠商和各種運營集成平臺。 如GitHub這樣的Agent框架發佈平臺,它們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服務,支持智能體運行。

開發層相對容易理解了。

像Agent工具集成平臺AgentLego、或提供專屬雲環境及沙盒環境的平臺等,它們使開發者能夠構建、測試和部署智能體。

值得一提的是,像NexusGPT、Relevance AI等平臺,它們提供數字員工Agent的訓練服務,目的幫助企業把智能體整合進現有的工作流程中,或者幫助個人創建能自動完成任務的AI團隊,這反而是目前很多企業剛需。

國內也有類似的公司。例如:

金柚網的梧桐數字員工、壹沓科技的數字員工平臺1Data Agent,以及實在智能的RPA Agent。

這些平臺的特點是允許用戶通過聊天,輕鬆與智能體互動,管理和優化各種業務流程,使智能體理解和執行復雜任務,讓日常更高效。

不論怎麼說,從短期發展看,智能體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豐富通用工作流和場景工作流,類似於AI搜索下的大搜,還要在處理數據訓練、多輪對話的準確性上下功夫。

二,讓智能體成爲知識專家,形成可持續的服務能力。有點像針對特定領域進行深入挖掘。

比如,假設我是做消費品營銷的,如果有一個專門的智能體,它學了很多關於社交媒體趨勢、消費者行爲的知識,那麼,它就能真正幫到業務。

當然,智能體在其他行業也在不斷爆發,像遊戲,金融、醫療等,總體上說,基於LLM的能力,下一步基礎智能體必將是繞不開的一步。

總結

讓它光思考,遠遠不夠。

想實現真正全面AGI,得把對話模型變成基本智能體,讓它參與到實際使用中去;就像人們常說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一樣。

所以,AI生成避免不了幻覺,但智能體的輪番交互,可以微調,可以解決具體問題,至少,使用場景下,這是閉環的正向反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