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糧食前端損失終端浪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近期,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對糧食機收、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的節約減損和反食品浪費工作作出部署,旨在深入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動落實糧食安全保障法和反食品浪費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安全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人均糧食佔有量500公斤/人,遠高於國際公認的400公斤/人的標準線。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1.4萬億斤,爲確保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也要看到,我國耕地資源稀缺、可再生水資源不足,分別僅佔全球的8.62%和5.19%,需要養活的人口則佔全球的19.14%。這就意味着,我國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

從國際上看,糧食安全是全球重大課題。

一方面,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能力脆弱。據聯合國《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2023年全球仍有8.9%至9.4%的人口面臨飢餓,23.3億人經歷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9億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是生產和有效供給,而全球糧食生產和供給能力脆弱,遭受的風險和不利因素衝擊頻繁且難以避免,主要表現在:耕地和水等農業資源相對不足;不少國家糧食生產技術落後;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戰爭和地區衝突加劇糧食危機;疫病流行和經濟危機等衝擊糧食安全。

另一方面,隨着人口增加、城市化發展和經濟增長,全球糧食需求不斷上漲。過去50年,全球人口平均每12年增加10億人,2023年首次登上80億人的臺階,達到80.45億人。若按照我國目前人均糧食佔有量計算(500公斤/人),全球糧食需求量爲39.88億噸,與目前全球糧食實際產量相比,缺口達9.28億噸。特別是非洲、中東和南亞一些國家,人均佔有量更低。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3年至2022年全球人均糧食佔有量一直在385公斤/人左右徘徊,長期低於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標準線。

糧食安全是事關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減少糧食損耗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有一對數據發人深省。全球近1/3人口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與營養。同時,在生產、儲存、運輸、加工、銷售、消費等環節卻有近1/3的糧食被損失或浪費。可見,完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到2030年零售和消費端全球人均食物浪費量減少一半”的任務十分艱鉅。

國際上通常將糧食零售前各環節(即糧食鏈前端)的損耗稱爲“糧食損失”,將零售和餐飲消費環節(即糧食鏈末端)的糧食損耗稱爲“糧食浪費”。爲減少前端損失和末端浪費,各國採取了不少有效措施,具有借鑑意義。

在包裝環節,推廣使用經濟適用的儲糧袋。例如針對小規模農戶,美國普渡大學在非洲大規模推廣複合密封儲糧袋,儲存量約0.1噸。這種儲糧袋由兩層高密度聚乙烯內袋和一層聚乙烯編織外袋組成,具有防蟲、防鼠、低氧儲糧的特點。

在流通環節,研製標準化運輸裝具,實行全鏈條“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運輸。日本研發的稻穀專用運輸裝具,單體可容納稻穀1.25噸,實現裝卸運輸機械化作業,具有通風乾燥功能,可直接進入自動化貨架式烘乾倉烘乾,最大限度減少稻穀損傷和粉塵污染,從收穫到儲存、加工,全程實現集裝化運送。

在儲存環節,採用先進儲糧技術。在澳大利亞,從港口到基層收購站均採用標準化金屬倉庫,嚴格封閉,其中港口中轉房式倉的倉門採用雙門密封,在擋糧的厚重倉門外專門用壓緊式氣密門密封。澳大利亞西澳州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全程應用充氮儲糧技術。

在加工環節,適度加工正成爲各國積極倡導的理念。一些發達國家不使用拋光機設備,大米糙米加工白米的出米率(即糙出白率)達92%,比我國高出約6個百分點。菲律賓研製的糙米專用脫殼機,與磨製白米相比,可減少72.5%的損失。

總體來看,糧食鏈前端的損失主要受技術水平限制,末端的浪費則更多是由節約意識淡薄導致的。爲解決末端浪費問題,一些國家通過建立“食品銀行”,較好地遏制了浪費現象。

糧食安全是全球重大課題。確保糧食安全,需要全球合作。2021年,我國成功舉辦國際糧食減損大會,來自50多個國家及國際組織、企業、非政府組織的300多名代表圍繞“減少糧食損失浪費,促進世界糧食安全”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取得了行動減損、機制減損、平臺減損、生產減損等共識成果。未來,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發揮國際糧食減損研發交流平臺作用,鼓勵支持多雙邊節糧減損聯合研究、技術示範、人員培訓等合作交流,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餐飲浪費減半目標。

(作者武拉平 系中國農業大學領軍教授、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