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名人堂/自費醫療考驗醫師的良知

看到聯合報的「陽光行動」專題,有關健保與自費醫療的報導,我很高興有機會討論這個一直令我無法釋懷的事。

近年來,癌症醫療,尤其在新藥的開發方面,有很大的進展,如標靶及免疫藥物的發明,確實是癌症病人的福音。但是,因爲健保資源有限,新藥新科技無法及時納入健保,所以,昂貴的癌症藥物就成爲自費項目。對於癌症病人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負擔。

接受不當手術 反加速疾病復發

所以,我常跟我的同事說,大家要用功研讀研究報告,當我們建議病人使用健保尚不給付的昂貴新藥時,要很慎重地確定使用該藥對病人有好處,否則是對不起病人的。

可是,近年來,我們常常會看到在他院治療結果不理想而轉來的病人,如接受了不當的高貴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花了數十萬元,反而加速了疾病的復發。也有病人花上百萬元接受了「實證醫學」尚未證實比健保給付的傳統光子治療更有效的「粒子治療」,不久,病就復發了!

臺灣醫院經營策略 一切向錢看

爲什麼臺灣的達文西機器手臂及粒子治療儀器密度居全球之冠?很明顯的,就是因爲臺灣健保給付低廉,健保實施近三十年,臺灣醫院的經營策略就是「衝量」,以及「創造自費項目」。「一切向錢看」早已經成爲不少臺灣醫院的經營法則,大家見怪不怪,結果,民衆只能自求多福。

在「陽光行動」專題的報導中,健保署前署長葉金川站在前健保官員的立場說「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僅能提供基本醫療,就像吃陽春麪,可填飽肚子,如想更好的醫療,當然必須自費。前提必須基於『病人有選擇的權利』。醫師不能強迫病家埋單,術前應講清楚自費項目的金額、優點」。

資訊不對等 病人多尊重醫師建議

這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在醫療現場,根本行不通。在資訊不對等的情形下,絕大多數病人,都會相信醫師的建議。不要說一般的病人,連身爲醫師的病人,也會被新創醫療迷惑,而去接受不一定有用的高科技檢驗或未經過臨牀試驗的細胞治療。對於沒有經濟問題的醫師病人,做了錯誤的選擇,我只感到遺憾!

但是,看到一般病人,因爲尊重醫師的專業,信任醫師而服從醫師的建議,借錢賣屋接受了不一定是最適當的治療。身心的折磨外,還要花更多的錢來補救,往往痊癒的機會已不大,怎不令人痛心。

臺灣健保 鼓勵做多而不是做好

我非常認同策略大師麥可波特的論述,他在「醫療革命」一書中說:「醫療的最高境界是用最少的錢,獲得最好的醫療效果」。

目前臺灣健保制度的設計,誘因錯置,是鼓勵做多而不是鼓勵做好。我想在此呼籲有心的專家學者,去根據健保資料分析,不同醫院治療某種疾病的效果(如癌症的五年存活率)以及其費用。只有在醫療效果及費用的公開透明下,纔可能引導病人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