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之旅 降低大陸對臺敵意

(圖/本報系資料照)

27日下午,馬英九前總統等了36年終於踏上大陸,開始祭祖之旅。這是兩岸分治74年來,第一位踏上大陸的中華民國卸任元首。馬英九表示,希望這次帶大學生去交流,能夠透過年輕人改善兩岸氛圍,讓和平能夠更早來臺灣這裡。這也是馬英九繼「馬習會」之後的歷史性之旅。

值此美中對抗日熾與兩岸關係緊繃之際,馬英九的大陸行確實可對美中臺三邊關係的緩和做出重大貢獻。尤其,宏都拉斯纔剛與我國斷交,蔡總統又即將過境美國發表演講,並和反中大將美國衆議院議長麥卡錫會晤,馬英九此行當可使北京降低對臺灣的敵意。

馬英九首站抵達上海是由國臺辦副主任陳元豐在浦東機場迎接,馬英九也並未在浦東機場發表談話,想必是雙方有意降低政治意味。這次行程,馬英九不去北京與西安,只在兩地之間的大城市參訪及赴湖南祭祖。由於北京的政治性過高,這次也沒有「馬習二會」的安排,自然降低不少政治意味。同時,訪問團也避開西安皇陵,亦可減少一些有關中華民族認同問題的爭議。就算此次馬英九可以見到大陸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及國臺辦主任宋濤,因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2月訪陸時也都見過,算是先鋪好路了,會見的敏感度也十分有限。

綜觀整個參訪行程,「抗戰之旅」的成分稍高,其中包括南京、重慶與上海等,這可凸顯國民黨抗日的功績,喚起大家對國民黨的歷史記憶,也可刺激日方的反省。但因國民黨現行的政策是「親美、友日、和陸」,對於友日政策是否加分,值得商榷。

馬英九此行帶了30位大九學堂的學員,只有少數幕僚隨行,雖其中有成員也參與了2015年的「馬習會」,但政治意味很低。當年馬英九在馬習會時已完整鋪陳他的兩岸立場,包括九二共識、兩岸問題和平解決、兩岸加強交流、雙方建立熱線,以及振興中華文化等,其中九二共識是基礎,其他如今也都還可一體適用。至於有關「中華民國」一詞,敏感性高,但在南京中山陵國父遺囑中已經明列,亦可順其自然。

雖然有綠營人士批評陸方此次以「馬先生」稱呼馬英九的作法是貶低馬英九的身分,應以「馬前總統」稱之,但這明顯是兩國論的舉措,反而抹煞了馬英九此次訪陸的和平心意。

在3年疫情的阻隔之後,馬英九此行當可對兩岸的各種交流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尤其2024大選極可能是「和平和戰爭」的對決,馬英九的大陸行可望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有加分效果。而一向「倚美抗中」的蔡總統也即將過境美國,「雙英」對兩岸政策的親身演繹,將可作爲選民2024投票的最佳參考。(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