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着與大陸「脫鉤」? 工總:2024年應先注意5大風險

工總理事長苗豐強。(圖/吳靜君攝)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與中國大陸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利益」,工總認爲以此去風險化更甚於與中國大陸脫鉤,2024年更應該注意5大風險。

2023年3月馮德萊恩回答歐盟爲何沒有響應美國呼籲與中國大陸脫鉤的問題時,表示「與中國脫鉤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所以歐盟要更專注「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鉤。

七大工業國(G7)高峰會也形成說法,目前看來G7「去風險化」不是針對中國大陸,而是強調避免供應鏈過度集中而產生斷鏈風險。工總認爲,目前去風險化還處於口號階段缺乏口號階段,缺乏實質內容,全球真正面臨5大風險,並未被正視並積極因應。

這五大風險包含美中大國競爭,讓各國轉向貿易保護與補貼性的產業政策,導致20年來的全球化形成的世界貿易互賴現況裂解,增加世界經濟不確定性。

區域地緣政治衝突,包含俄烏戰爭、以巴衝突、葉門極端組織攻擊航道商船,不僅直接增加斷鏈風險,也提高能源糧食價格,迫使各國尋找新的資源供應,增加各行業成本。

兩岸情勢嚴峻,副總統賴清德當選新總統,今年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可能回鍋,與北京的關係回暖期待下探,進而增加本地戰爭風險,波及本全球高科技產業鏈崩壞。

後疫情時代市場需求仍不穩定,導致各產業都以「去庫存」爲優先,各國央行政策急轉彎,就可能造成新一波通膨或通縮的翻車事故。

國內貧富差距拉大,世代衝突愈演愈烈,居住正義不僅是選舉攻防重點,更應該是新政府戮力解決,尋求社會共識的重要項目。

面對風險過去或可參照一套累積百年、深具權威的科學知識系統來判斷,預測與降低風險,但是隨着社會變動速度加劇,知識累積已經無法追趕這種變動時,過往科學知識的權威也隨之瓦解。

工總表示,無法再依靠一套「具權威的知識」來理解社會、預測社會變動時大量未知增加了不確定性,也提高風險。面對社會情境與國際情勢,要先了解風險是什麼?風險有哪些?去風險纔不會淪爲口號。

工總提及,卡謬的小說《瘟疫》就提到「能夠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在風險社會下存活,除了誠實面對自身不足、瞭解外部變動的不可避免,更要開誠佈公地讓資訊透明,並且廣納產官學研各方面,重建一套可以和全球影響力進行調和的知識系統,解決各種潛在的危機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