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風險論 陸學者:美脫鉤論破產後產物

熱門話題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春嶺近期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近來「去風險」一詞被美西方頻繁提及,成爲闡釋對中政策的關鍵概念。但這一概念實際上是「脫鉤論」徹底失敗的產物,隨後又逐漸演變成美國持續鼓譟「中國威脅論」、推動對中遏制戰略的新「遮羞布」和「鋪路石」,危害性不容小覷。

董春嶺表示,「去風險論」出現的背後是「脫鉤論」的破產。在全球化時代,尋求與全球頭號製造業大國「脫鉤」無論理論還是實踐都是「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政府的「脫鉤」政策不僅遭遇大型美企在內越來越多企業抵制,也遭遇越來越多盟友夥伴反對。歐洲最初使用「去風險」概念就是認識到「脫鉤」不可能,進而想「去風險而不脫鉤」,在配合美國戰略需求與繼續收穫對中經貿合作紅利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

面對大選、國內資本和外交等多重壓力,美國政府也不得不接過這一概念,「脫鉤論」正以不了了之狀態告終,被掃進歷史垃圾堆。

董春嶺稱,美國「去風險論」本質還是「中國威脅論」的延展。按美國的中國問題學者格維茨理解,「去風險」聽起來「更溫和,更容易實現,有更大的政策模糊空間」,「能夠以降低國家安全風險之名,把美國想要對中採取的所有行動都納入進來」。

在美國始終將中國視爲「頭號戰略競爭對手」並以全政府之力遏壓中國大背景下,美國政客口中的「去風險」實質上成爲「去中國化」。中國參與全球經濟分工合作被視爲「風險源」;中國涉身其中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環節被視爲「風險點」;中國有望實現技術突破和能力躍升的關鍵科技領域被視爲「去風險」的重點領域;對中出口管制、經濟制裁、國家安全審查、長臂管轄等則成爲美方「去風險」的慣常手段。

董春嶺強調,「國家安全」概念顯然被濫用、「中國威脅」被泛化、將中國塑造成「風險」,正成爲美國掩蓋自身霸權本性、離間中國與廣大開發中國家關係、推動對中「新冷戰」的核心手段。其中危險之處在於,「去風險」這一概念更具欺騙性和煽動性,讓遏中戰略變得更精細、更隱蔽、更順暢。

當前美國正試圖與國內各界、歐洲加強基於「去風險」概念認知協調。也就是說,對中「去風險」正成爲美國政府重塑國內國際對中認知、弱化中美合作民間基礎、強化美國與盟友夥伴戰略合作、協調推動「一體化威懾」的重要手段,這給不確定、不穩定的世界帶來全新的安全風險,值得警惕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