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短評】無法拯救人力不足問題 所有國防改革都是白搭

立法院各委員會即將審查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在國防方面,立院預算中心先前提出的報告指出,國軍志願役部隊人數逐年遞減,有19類型的主戰部隊編現比低於8成,連戍守總統府防務的憲兵202指揮部人力都無法達標。另一方面,立委對於國防部「搶編」國造潛艦後續量產經費也有意見,認爲第一艘原型海鯤艦的測試都尚未完成,未來需要多少修改都不確定,卻急於編列預算。

海軍對於後者解釋,啓動潛艦後續案可因應敵情威脅,對外展現自主防衛決心,也有利獲得輸出許可。若未先編列後續艦預算,建造將延後啓動1~2年,屆時金額勢必提高。

海軍列舉的提前編列預算理由,不能說全無道理。儘管立法院朝小野大,在野黨預期也不敢全面封殺,以免被扣「弱化國防」的帽子。但是從海鯤艦等許多前例可知,全無監督機制的計劃,幾乎不可能不生弊病。因此海軍若真能如自己所保證,在海鯤艦測試完成合格後,才與船廠簽約量產,國防部也願讓部分預算凍結,來保證承諾不會跳票,不失爲各讓一步的解決之道。

志願役人力的流失,絕對纔是當今臺灣,所面臨最嚴峻的國防挑戰。由於敵情威脅日益增大,加上部隊缺員惡化,政府爲了解決兵力不足,只好恢復徵兵;國防部雖然目前仍嘴硬宣稱,義務役士兵大部分用於新編的守備步兵旅,至於第一線的聯兵旅,仍以志願役「爲主」,義務役則視其「專長」,「自願」加入主戰部隊:對軍旅文化有了解者,不難想見屆時這幾個引號內的名詞,會被如何擴張解釋。

更大問題是,即使以義務役士兵可以填補主戰部隊的空缺,也僅限於士兵,最多下士、少尉。中尉與中士以上的職缺,仍然需要長期服役的職業軍人擔任。原本就已經缺員嚴重的情況,隨着部隊的擴編(包括因應義務役增編的步兵旅,因應不對稱作戰的新興兵力,強化動員戰力的後備改革),國軍對職業幹部的需求不減反增。此時卻要面對出生率下降帶來的源頭縮減,以及近年兩岸局勢惡化、義務役進入部隊等因素帶來的壓力增加。在此情況之下,止住志願役軍人的下滑就已不易,若要人力止跌反漲,難度之大不難想像。

然而國防安全究竟是硬需求,在目前兩岸都屬鷹派當家、歐美各國反中浪潮未褪的前提下,大環境短期間難以改變。有什麼可以做的?

依據最基本職場原理,如果缺乏「勇夫」,解決之道就必須「重賞」。因此志願役官兵的待遇提升,而且在程度上讓軍中成員與社會大衆有感,只怕在所難免。更重要的是,國防部預算不可能恣意膨脹,因此所謂軍人待遇提升,不該只是官兵每月薪水袋上的數字,而應該運用更多手段,例如提供軍人住房、教育、交通、轉業等方面的優待,如此除了實質提升軍人待遇,某程度也有助提升軍人的地位與榮耀。如此措施所牽涉的,當然是整個政府所有部門,然而目前爲止,除了退輔會之外的其他部會,對於國軍人力問題,可說完全事不關己。

進一步說,政府也必須承認,即使待遇再高,軍隊也不免是勞苦、高壓、不自由的職場環境,絕非所有人都適合擔任職業軍人。每個社會中符合條件者究竟有限,因此絕對不是將軍人待遇提升,可招募到的人力就會等比例上揚。因此國防部或許必須正視一個難以面對的真相,就是即使以目前的臺灣社會而言,志願役軍人的比例已經明顯高於美、歐、日等社會,已經算是過度招募。改善待遇可以一部分縮小落差,但若說完全消弭,恐怕是緣木求魚。

也就是說,要討論國家安全,仍然必須從上位出發,尋求在政治手段上,一定程度減弱劍拔弩張狀態。這絕對不是所謂投降或「下跪」,政策的力度強弱,是極度細緻的光譜,絕對不是全黑或全白。就此而言,太喜歡把問題簡化成二元對立,任何手段都以「讓中國不開心」爲目標,反之就是「下跪」甚至「在地協力者」,如此的論調充斥於執政團隊的側翼,並且確實成功變成不少人的思維。如此大衆心理造成的影響,傷害國家社會的程度,恐怕比國軍嚴重缺員,來得更直接、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