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研發大整合:重設CTO,收縮、聚焦、平臺化|36氪獨家

文|韓永昌 徐蔡鈺

編輯|李勤 楊軒

進入今年二季度,吉利高層們的日常事務中,多了一項重要議程:研發整合。吉利是個善於變化的組織體,每年都有1-2次或大或小的體系調整。但這次,不管對於高管還是一線員工,都不同尋常。

這是在劇烈競爭下的研發資源大型整合,涉及幾乎吉利旗下所有乘用車的研發業務。

據36氪瞭解,參與整合的對象包括吉利中央研究院和各子品牌背後的智駕、座艙、電子電氣架構、電動力、整車平臺等團隊,以及後端的採購和供應鏈。

這場整合中,董事長李書福坐鎮,總裁安聰慧操盤。

“今年二季度,李書福頻繁拉起高層會議討論此事,各個品牌CEO也頻繁開會,討論整合事項”,多位吉利人士告訴36氪。

伴隨這場大型整合,吉利集團內部也出現了一些關鍵人事變動。36氪從多位信源處獲悉,原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協同創新中心總經理沈源,將出任吉利集團CTO。

公開信息顯示,沈源爲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博士,於2010年加入吉利集團,主攻動力總成,籌劃建立了吉利核心的發動機開發團隊。

上一任CTO是吉利造車的“關鍵先生”之一馮擎峰。2020年,馮擎峰調離吉利集團的研發體系後,吉利集團CTO一職已空缺4年。

在這期間,吉利旗下各子品牌迅速擴張,極氪、路特斯等都建立了規模不小的研發團隊,職能甚至有所重合。

有吉利人士告訴36氪汽車,光智駕團隊,吉利體系就有5個,研究院智駕中心,極氪自研智駕團隊,路特斯智駕團隊,子公司億咖通,以及脫胎于吉利的福瑞泰克。

在增長時代,不同單元獨立運轉,可以尋求更多的創新和拓展機會。但是在強競爭時期,降本和提效成爲企業的核心籌碼之一,體系龐大的吉利,已經不得不“動”。

「同類團隊整合、集團統一供應鏈」

吉利控股集團旗下最核心的是吉利汽車集團,包含了吉利、領克、睿藍、寶騰四個品牌,吉利研究院負責各品牌車型的功能研發。

此外,吉利還有極氪、路特斯、沃爾沃和極星等獨立子品牌,後者也都擁有不同規模的研發隊伍。

重複開發和多餘資源消耗在所難免。多位吉利工程師向36氪直言,真的需要整合了,“有時候總院開發了一套東西,子品牌還會重複去開發一套一樣的。”

對於以規模爲命脈的汽車製造業而言,平臺化和個性化的博弈從未停止過。選擇的天秤跟隨行業週期左右搖擺,今天車企的掌舵人,無疑都選擇了同一種答案:加大平臺化建設,減少重複資源投入,最大化提升產出效率。

吉利沒有例外。36氪梳理髮現,吉利的各項研發整合工作已經進入深水區,脈絡也開始清晰。

吉利的研發重鎮是中央研究院,下設功能開發中心與工程技術中心等。

功能開發中心負責座艙、智駕、EE(電子電氣)架構等新技術開發業務,也是整合動作最爲密集的部門。

多位知情人士告訴36氪,目前座艙和EE架構,已經進行了大範圍整合,中央研究院收攏了各個子品牌的研發業務,“像座艙,除了研究院,只保留了極氪的團隊,其他像路特斯等,已經統籌在一起。”

不過,據36氪瞭解,智能駕駛的研發則尚無明確的整合思路,“各個品牌負責人開會討論了好幾回,決策不出整合優先級”。

有吉利人士分析道,按照正常來看,應該是以極氪爲中心進行整合,極氪的自研智駕已經推出了具體成果,如城區領航智能駕駛,這也是長城、比亞迪等發力自研智駕的老牌車企中,爲數不多的成果。

“極氪自研智駕有700人左右,除了芯片不做,從域控到底軟到上層算法,全部自研。”有極氪智駕人士透露。

但是如果說以極氪爲中心整合,其他品牌也不想輕易退讓,一方面,有聲音認爲,自研智駕投入太大,另一方面各家也都有自己的業務規劃,“比如路特斯還融合了Momenta的算法,對外出售智駕方案”。

座艙與智駕部門調整的同時,吉利集團的整車開發也開始走平臺化的思路,這也就涉及到了吉利研究院的工程技術中心。

工程技術中心爲各子品牌提供整車開發。一位來自研究院的工程師告訴36氪,研究院的工作更像是導演,平臺如何設計、呈現什麼調性、突出怎樣的風格,同時給到子品牌一個調節器,同時支持各個子品牌用好調節器,造好自己的車輛。

據36氪瞭解,工程技術中心的整合思路以“1+1”爲主,沒有看到太多人員精簡,“更多是合過來,多做平臺化開發。”

平臺化還意味着採購和供應鏈體系的統一。

有接近吉利的人士告訴36氪,在採購與供應鏈環節,各品牌原本都有自己的相應子公司,“現在已被整合到吉利旗下的統一採購子公司”。整合過後,供應鏈環節的質量人員已經面臨大量精簡。

除此之外,在整車成本佔比最高的電池部分,吉利此前也多有佈局。36氪瞭解到,不管是極氪控股的寧波威睿,還是爲銀河等供應電池的耀寧新能源,以及做商用車電池的安馳新能源、與孚能科技合作的耀能新能源等,也存在整合的可能性。

比如,極氪旗下的威睿和吉利系的耀寧等,都用寧德的電池做整包,也同時自研電池,“資源重複較多。”

威睿歸屬於極氪汽車,其曾推出自研自制的金磚電池,知情人士透露,威睿內部已經開始瘦身和聚焦。

“威睿原本規劃了自研三元電池項目,目前已經暫停,在上海的電池前瞻研發部門也轉移到杭州灣了”。有知情人士透露。

此次吉利集團的研發體系整合,對於沒有自主研發團隊的吉利、銀河、幾何等品牌波及並不大,而極氪、領克、極星、路特斯等一類擁有自研隊伍的核心子品牌,則處於漩渦中心。

整合雖然尚未完成,但對於吉利集團來說,這顯然是一件有利於集團長期發展的舉措,在產業鉅變的關鍵節點,吉利需要一個效率更高的技術體系。

「“再不整合就危險”,吉利的自我重塑」

新能源車的出現給了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的機會,吉利也有更高的追求,吉利控股集團總裁、極氪CEO安聰慧多次表示,吉利希望能成爲新能源時代的大衆集團。

吉利的多品牌戰略一直在朝着這個方向發力,極氪、領克、銀河、路特斯、極星、沃爾沃等都努力在各自的細分市場站住腳跟。

但多品牌意味着研發體系的分散,吉利中央研究院可以爲吉利、銀河等部分品牌提供技術,極氪、路特斯等核心子品牌則都有一套自己的開發體系,僅極氪內部就有三個產品線,分別開發出了極氪001、007、X等車型。

如今的汽車市場,競爭已如烈火烹油,分散的研發與供應鏈效率,意味着精力的分散與資金的重複投入,只有聚焦才更利於競爭。

“再不整合就危險了。”多位吉利老員工向36氪感慨。

以屢次掀起降價風暴的比亞迪爲例,其採用的是“總院做研發,品牌院做整車導入”的架構體系,以工程院和規劃院爲核心,爲各個子品牌提供技術支撐和整車開發,不管是最基礎的海鷗,還是高端的仰望,都需要“兩院”的賦能。

這樣的架構可以更流暢的推動平臺化與標準化。比亞迪新技術院院長楊冬生接受36氪專訪時表示,公司董事長王傳福也正在緊盯集團的平臺化和標準化研發工作。

比亞迪在車型開發時,“不僅傳感器配置的標準化,制動、轉向、驅動也要標準化,甚至放置的位置也要相對標準化”。這樣可以讓規模效應發揮更充分。

無獨有偶,上汽旗下的飛凡和智己汽車的研發團隊也傳出整合消息,併入上汽研究院。各家車企目標一致,都在推行平臺化的研發戰略。

平臺化可以讓研發和供應鏈雙雙提效。但如何兼顧這些頭部車企孕育的高端品牌所需要的個性化,也是集團掌舵人需要斟酌的命題。

一位頭部造車公司的供應鏈高管告訴36氪,公司從去年開始就在推行平臺化開發,連座椅都不放過,但研發負責人也同樣頭疼的是怎麼同時保留個性化。

因此,不難預見,吉利此次如此大範圍的研發體系整合,難以一蹴而就。其需要各個業務條線之間不斷的博弈,尋求共識,最終達成一套新的研發體系。

在銷量上,吉利仍保持着頭部地位,7月集團總銷量24.58萬輛,新能源車銷量超11萬輛。這樣的規模如果與平臺化相結合,依然有不小的改善空間。

2024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營收利潤實現雙增長,毛利率突破15%。副CFO戴永對外表示,這主要得益於銷量提升、規模淨利潤的增長、以及企業費用率的下降。

財報顯示,吉利汽車上半年銷售費用率下降0.6%,行政費用率下降0.3%,同時將銷量目標從190萬上調至200萬。

希望在下半年取得更好盈利水平的吉利汽車,將邁入降本增效的深水區。

啓動研發體系整合,無疑是吉利變革、重塑的必然選擇,也是踏向“新能源時代大衆”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