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電影都賠錢!韓國電影步入至暗時刻

一、慘就一個字

今年暑期以來,我們的國產電影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多部電影票房連創新高,電影院人頭涌動。一衣帶水的韓國,電影業去着實感受到一股寒流來襲。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

01

電影票房被美日攻城略地。

今年上半年,韓國票房前十的電影,只有兩部是韓片。要知道韓國人民族意識極其強烈。2019年韓國電影票房前30名,韓國本土電影還佔了19部。

02

幾乎所有電影都虧錢。

今年以來上映的韓國本土電影,幾乎所有的都賠錢,達到了損益點之上的,只有《犯罪都市3》這根獨苗。它在韓國狂攬883億票房,換算成人民幣,還不到5億元。是《消失的她》的零頭。市場規模大小對比懸殊。

其中,虧損最嚴重的,是韓國本土的科幻大片《月球》。這部電影投資280億韓元(約1.5億人民幣),是CJ公司有史以來投資最大的電影,損益平衡點爲600萬人次,目前僅動員50萬人次觀影。這意味着,這家曾出品過《寄生蟲》和《分手的決心》的CJ公司,將面臨巨大虧損。

03

電影開工量急劇下滑。

今年上半年開拍的韓國本土電影,10部不到。下半年預計開拍的本土電影,10部不到。也就是說,2023年韓國本土電影年產量,將不足20部。即便加上積壓的本土電影,數量也少得可憐。

要知道,在2016年,韓國電影巔峰時期,年產量爲373部。年度票房十大,韓國本土電影占了9部。

曾執導《海雲臺》《國際市場》的著名導演尹濟均,直指疫情後投資者離去的韓影現實,也對未來韓影本土市場持悲觀態度:

“每個月會上映幾部韓影呢?未來究竟還會不會有韓影上映呢?這是非常黑暗冷清的狀況。現在幾乎沒有新拿到投資的電影,因爲無法賣座,所以無法得到投資。”

韓國電影怎麼了?

二、衰敗之因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影迷們都知道,1993年,是香港電影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在韓國,這個轉折點,或許可定在疫情前的2019年。

那一年,是韓國電影的高光時刻。韓國本土電影產量近200部,多部電影票房大賣,隔年《寄生蟲》還榮光無限地拿了奧斯卡。

那時的韓國電影,用“烈火烹油,鮮花着錦”來形容一點也不爲過,只不過,衰敗的陰影已經悄然來臨。

韓國電影爲什麼不行了?

首先,還是疫情的衝擊。

2023年上半年,韓國電影院觀影人次僅1.02億,同比暴跌一半!

之所以這麼慘淡,是因爲疫情三年,已經深度影響了國民的消費習慣,大家更習慣在家看電影,方便,而且可以降低感染的機率。

同時,票價上漲也是一個原因。過去4年,韓國電影票價經過了三次上漲,一張票已漲到80元以上。除非是大片,一般的電影在家看效果也不差,花費則要少得多,還能省下爆米花等額外開支,何樂而不爲?

其次,是流媒體的夾擊。

這兩年,韓國影視作品表現依然亮眼。《魷魚遊戲》、《黑暗榮耀》等韓劇讓人耳目一新,口碑和流量雙贏。

然而,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這背後有個共同的名字——Netflix。

韓流最初登陸中國時,每個哈韓族應該對韓國三大電視臺耳熟能詳——KBS、SBS、MBC,幾乎所有走紅的韓劇,都來自這三大電視網。

2010年代開始,TVN、JTBC崛起。TVN製作了請回答系列,JTBC拿出了《天空之城》《梨泰院Class》等代表作。

看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有些疑惑,不是講電影嗎,怎麼說到電視平臺來了。

別急,以往,大衆看電影的主要渠道主要是三個——電影院、錄影帶(DVD)、電視臺。可以說,掌握了幾個核心平臺,就掌握了行業生存的命脈。

隨着科技的發展。現在看電影,已從傳統的三大渠道,變爲電影院和流媒體雙足鼎立。

隨着流媒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分流了觀衆,也分流了電影投資。

更可怕的地方,在於韓國流媒體的頭號交椅,被外國資本牢牢控制!

來自美國的Netflix(奈飛),已經成爲韓國第一大流媒體平臺。

以電影所在的流媒體領域爲例,2022年,奈飛佔了韓國流媒體市場份額的40%,第二名的韓國本土平臺Tving僅爲13%,可以說奈飛對韓國本土流媒體平臺是斷崖式領先。

本土流媒體平臺,市佔率小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們不賺錢!

據媒體報道,韓國本土最大平臺TVING去年營業赤字爲1191億韓元,比前年暴增56%;另一家大型平臺WAVE也創下1217億韓元的赤字,是前年赤字的2倍。還有一家WATCHA由於虧損太大,正面臨破產危機。

自從進入韓國市場以來,奈飛不斷加大投入。相比本土平臺,奈飛可以說是花起錢來可以說是財大氣粗。以《魷魚遊戲》爲例——網飛對該劇投入製作費爲200億至250億韓元!是本土公司投資的N倍。

除此之外,奈飛給予製作者的自由度也很高。《王國》編劇金銀姬曾表示,“奈飛不發表意見,只給錢。”導演金成勳也說,對方只會反饋“西方文化圈看到會怎樣認爲”。

正因如此,現在,奈飛已經成了韓國業界合作的首選平臺渠道。

錢多、干預少、又能享受到奈飛的全球資源。照這樣看,奈飛真是大善人啊!

你要真這麼想,就很傻很天真了!

如果用個形象的比喻,那就是:

韓娛淪爲美國資本的代工!

爲什麼這麼說,且聽我細細分析。

流媒體平臺的競爭,說到底就是燒錢大賽。就像當年國內網約車平臺瘋狂砸錢賠本佔領市場一樣。因爲奈飛是全球性的平臺,它根本不在乎在一個單一市場的虧損。而韓國本土流媒體平臺,由於缺乏海外市場,難以實現盈虧平衡,自然不敢大手大腳。久而久之,流媒體平臺就成了美資的天下。

以往,韓國人能參與從拍攝,到營銷,後期的各個環節,養活一大批從業者,形成完善的產業鏈。現在,除了拍攝、製作,其他環節基本和韓國人無關了。

出於保本考慮,很多韓國電影無奈以一筆子買賣被奈飛買斷。後面是否賺錢,和韓國娛樂圈再無半毛錢關係。

韓國媒體對此,用一個詞形象地進行了描述:

電影殖民!

三、市場,市場

香港電影從輝煌到衰敗,根本原因就是市場逐步丟失。

本來,以香港700萬的人口規模,是不可能有電影工業的。幸運的是,當時香港電影起飛,電影需求旺盛。同時,臺灣、還有東南亞華人,都有強勁的需求。加起來,香港也就有了大約5000萬人口的市場規模。

這個規模,跟韓國人口大體相當。

以1993年臺灣八大片商集體抵制港片爲轉折點,香港的外部市場逐漸丟失。盜版VCD的泛濫,又讓市場進一步轉差。同年,《侏羅紀公園》大殺四方,好萊塢電影依靠特效革命,逐步蠶食港片內部及海外市場。

香港是自由市場,八九十年代在與好萊塢的競爭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由於不能跟上電影數字革命,從90年代中期開始,逐漸在這一輪浪潮中敗下陣來。

韓國電影的衰敗,也與市場萎縮有關。

韓國只有5000萬人口,海外電影票房多年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樣的人口規模,養一個成熟的電影工業勉強夠用。在觀衆更追求特技效果的今天,電影投資水漲船高,一部特效大片投資幾個億是家常便飯的小事。

韓國本土電影市場太小,難以支撐高額投資的大片。一旦投資額上去了,電影公司面臨的資金壓力與風險就會成倍增加。

可以說,市場規模決定了韓國電影工業的上限。

2018年,韓國電影票房達到疫情前的巔峰,換算成人民幣,約爲100億。一百億要給數百部電影分,平均下來,每部能分多少?這數學題很好算。

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韓國電影之所以能蓬勃發展,靠的主要是兩大法寶——國民愛國熱情、渠道控制。

前者很好理解,至於後者,可以細緻聊聊。

我們大致可以把韓國電影發展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冰凍期。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韓國都有嚴格的“進口電影配額制”,外部電影很難進來。強行扶持,沒有良性競爭,結果就是本土電影發育不良。

那個時候,香港電影領先韓國無數個身位。《英雄本色》、《倩女幽魂》等港片都曾在韓國電影市場上引發觀影狂潮。

第二個階段,崛起期。

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對韓國施壓,要求韓國開放電影市場。韓國的全斗煥政府最終也沒頂住壓力,被迫同意廢除配額制。但是,韓國人還是留了一手。

前文說過,以往電影的主要渠道包括三方面——電影院、電視臺、錄像帶,我們看看韓國人怎麼做的。

針對放映環節,也就是電影院,出臺了規定:每家電影院每年至少146天放映國產電影。

針對電視臺的電影頻道,規定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時間放映國產片。

針對錄像帶的渠道,也被韓國政府指定的少數幾個大企業牢牢把持。

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和其他國家的電影,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競爭。依靠政策上的保護主義,韓國電影可以說是守住了生存的底線。

再加上上世紀90年代韓國經濟發展蓬勃,市場需求旺盛。韓國電影人也積極學習好萊塢及香港電影的經驗,在這樣的背景下,韓國電影便開始崛起了。

上世紀90年代末,韓國本土電影已經能和好萊塢分庭抗禮了。

大家所熟知的韓流起點,便是《我的野蠻女友》、《生死蝶變》爲代表的韓國商業片的成功。

第三個階段,艱難相持期。

某種程度上,我們要欽佩韓國電影人的血性,爲了狹窄的生存空間,他們一直在做着艱苦的抗爭。

1996年6月,在金大中總統訪美一個月前,包括林權澤、姜帝圭在內的百位電影人在首爾的中心廣場削髮明志,表明“文化例外於經濟談判”,反對壓縮韓國本土電影的銀幕配額,堅持一年中必須有146天放映韓國本土片的底線。

這場韓國電影人爲生存空間所做的抗爭,被稱爲“光頭運動”。

強大的民意下,韓國政府最終放棄了以電影爲砝碼推動與美國進行WTO貿易談判的想法。韓國電影人,爲國內電影工業又續命了幾年。

然而,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抵制的電影配額縮減,仍然來了。

2006年,韓國國務會議通過了縮減電影配額制的試行令改進案,所有電影院必須每年放映146天國產電影的“銀幕配額制”被削半,改爲每年至少放映73天國產電影。

韓國電影人再次走上街頭,然而,結果只能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其後,韓國電影人還發起過“瘦身運動”等動作,導演、演員紛紛自降身價,以促進電影投資、製作。這些行動,都一定程度上延緩了韓國電影的衰敗,但大局依然無法逆轉!

疫情衝擊、流媒體夾擊、還有生育率暴跌人口萎縮、市場空間有限……種種因素疊加,韓國電影想要再創輝煌,恐怕不太容易!

分析完韓國電影的衰敗原因,我陷入了沉思。

環顧世界,好萊塢縱橫天下,幾乎沒有對手。它先用資金優勢、技術優勢碾壓對手。其後,又在長年累月的文化輸出中,讓世界各地習慣美式配方,從而形成美國的文化霸權。

相比韓國,中國電影人是幸運的。我們有14億人口的巨大規模,有了市場規模,才能容納龐大的電影工業,纔有技術升級的基礎!中國的電影工業理應做得更好。

中國電影人,加油吧!

作者簡介:

又見子都,娛評寫手,社會隔岸觀潮者。同步開設公衆號——隔岸觀潮。所有文章均爲原創,內容部分綜合媒體報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