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冠海星太頑強 專家嘆根除難

潛水員以注射醋酸液方式,清除棘冠海星。圖/海保署提供

外觀佈滿尖銳棘刺的棘冠海星,刺的表皮有毒腺細胞,被刺到會紅腫、疼痛,而且白天通常會躲起來,晚上才現蹤覓食,有魔鬼海星之稱,也是珊瑚殺手。爲了清除棘冠海星,僅能靠潛水員下水,以人工手抓移除,又或是使用長柄注射醋酸毒殺,面對棘冠海星大爆發,也讓清除作業更添難度。

根據臺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鄭明修研究團隊監測,此次棘冠海星爆發的外環礁熱區約四公里長,估計記錄單次作業的棘冠海星密度一公頃達七十二點五至三八八八點九隻不等。

臺灣珊瑚礁學會榮譽理事長、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說,棘冠海星大爆發非單一因素造成,但目前科學上尚未找到確切解釋,大多推測與環境污染有關,像是人類活動導致海洋中的營養源變多,導致微細藻類大量增生,成爲棘冠海星的食物來源。鄭明修說,也可能是人類過度捕撈導致,像是棘冠海星的天敵大法螺、星斑叉鼻魨近年都漸漸消失,導致生態失衡,無法一物剋一物。而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也可能影響着棘冠海星的存續。

鄭明修說,棘冠海星能耐餓半年,是壽命極長的生物,現在只能靠人力清除,防堵大爆發發生。六月中旬在東沙外環礁的棘冠海星清除作業,是由五名潛水人員執行醋酸液注射毒殺,使用對海洋環境無害的百分之三到五醋酸,每隻棘冠海星只要注射十五到廿毫升,就會在廿四小時內死亡,注射部位以腕足與身體交接部附近的效果最好,死亡後的身體會自然分解,被其它海洋生物攝食分解掉。但毒殺過程中,多套設備故障,只好改採人工手抓。

鄭明修表示,人工抓取只要準備長鐵夾、大型收集袋就可以進行,但缺點是採集袋空間有限,裝滿就要送回船上,人員要來回遊動,耗費時間體力。毒殺每人每支氣瓶可以清除四十七到二一七隻棘冠海星,手動移除的話,每人每支氣瓶僅能清除四十二到七十隻,效率明顯較低,且手動移除過程,也容易遭棘冠海星毒針刺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指出,澳洲很久以前就發生棘冠海星大爆發,主要是受到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所致,由於海洋是開放空間,生物隨着溫度變化、洋流移動,要有效根除很有難度,他個人持悲觀看法。焦傳金說,只能儘量維持生態平衡,提供天敵,透過食物鏈來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