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差基”押注港股創新藥,排名墊底面臨清算,創金合信基金給出這些回覆

今年來,A股市場仍處於震盪中,股票型基金整體業績陷入虧損。筆者根據同花順(300033)iFinD數據梳理髮現,投資於港股市場的基金虧損較爲嚴重,其中創金合信基金旗下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業績排名墊底。

截至6月20日,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在同類產品中排名倒數第二。如果將時間線拉長,該產品成立以來淨值虧損63.76%,成爲市場中罕見的虧損超過60%的基金。

筆者還注意到,作爲發起式基金,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成立至今,即將屆滿3年,但是規模仍未達到2億元。按照相關規定,該產品面臨清算,基金經理李志武或遭遇“無基可管”的境遇。

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成立以來,歷任兩位基金經理,現任基金經理李志武在2022年12月接任。李志武獨立管理後,該產品投資風格發生劇烈變化,因重倉醫藥生物行業,導致業績虧損嚴重。

業績排名墊底,即將面臨清算

據同花順iFinD數據,剔除次新基金,全市場股票基金共有942只,今年以來共有600只產品業績錄得虧損,41只產品虧損超過20%。筆者關注到,投資於港股市場的基金虧損較爲嚴重,例如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年內虧損27.18%,同類排名倒數第二。

創金合信基金對筆者表示,去年底,基於港股估值處於歷史極值低位、基本面不斷向好、壓制估值近兩年的美國貨幣緊縮週期即將結束、熊市尾部風險即將出清,我們樂觀看待港股市場,認爲港股具有很高的勝率。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長期處於虧損狀態。該產品成立於2021年6月23日,至今已運作將近3年,但是成立以來虧損達到63.27%,成爲業界罕見的虧損超過60%的基金。

創金合信基金解釋稱,該產品投資於港股通標的股票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資產的80%,投資於成長型股票的比例不低於非現金基金資產的80%。基於三年港股單邊大幅下跌的大熊市環境,產品淨值跌幅較大。

筆者還關注到,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是發起式基金。按照基金合同約定,如果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後的對應日,若基金淨資產低於2億元,將按照合同約定進行基金財產清算並終止。截至今年一季末,該產品管理規模僅爲0.42億元。

也就是說,2024年6月23日,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將屆滿三年,如果管理規模仍未滿足要求,將按相關規定清算。事實上,該產品分別在6月7日及6月14日已經發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公告。

鑑於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長期虧損現狀,“保殼”存在較大壓力,或難以避免清算的結局。若該產品清算,基金經理李志武將面臨“無基可管”的尷尬局面。李志武擔任基金經理以來,僅在管這一隻基金。

押注港股醫藥生物,李志武虧掉一半資產

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共經歷過兩任基金經理,第一任是胡堯盛,第二任是李志武,期間兩位基金經理還共同管理一年多。2022年12月14日,李志武開始獨立管理該產品。

在李志武獨立管理期間,正是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虧損最嚴重的階段。截至6月20日,李志武獨立管理該產品時長爲1年又189天,任職回報率虧損50.10%,虧掉該產品一半的資產。

筆者查閱歷史持倉後發現,李志武虧損嚴重,或因押注港股醫藥生物行業。在李志武獨立管理前,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的持倉風格較爲分散,對單一行業的持倉比例不超過40%,重倉3-4個行業。

2022年第四季度,即李志武開始獨立管理創金合信港股通成長股票,該產品的投資風格出現劇烈變化。李志武聚焦醫藥生物行業,持倉比重達到65.88%,第二大行業的持倉比重僅爲11.50%。

往後,李志武對醫藥生物行業維持高比例投資。據2023年年報,李志武對醫藥生物的投資比重達到71.75%。近三年來,港股醫藥生物處於中長期回調狀態,導致相關基金虧損嚴重。

創金合信基金也坦然承認該產品投資不及預期。創金合信基金表示,今年港股創新藥走勢不盡如人意,恆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數在連續大幅下跌三年後(2021/2022/2023年分別下跌27.8%、18.7%、23.9%),2024年上半年繼續下跌25.5%(截至2024年6月19日),導致今年組合表現沒有達到預期。

仍看好港股創新藥,期待市場迎來反轉

儘管近三年下跌幅度較大,創金合信基金仍然看好港股創新藥行業。創金合信基金對筆者解釋稱,首先是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而且逐步邁入中重度老齡化社會,這將持續拉動生物醫藥的長期需求。

其次,從供給層面看,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以歸國科學家爲代表的創新藥企業創始人在不少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涌現了一批細分行業龍頭,在CAR-T、雙抗、ADC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梯隊。此外,重點公司的臨牀試驗進展、數據讀出、申請和獲批上市等一系列重大里程碑會持續出現。

再次,隨着美國本輪加息週期的結束以及海外生物醫藥行業投融資水平的逐步恢復,港股創新藥有望迎來流動性支持,2023年四季度以來,美國XBI生物醫藥指數已經反彈了近40%,但港股創新藥板塊卻遠遠落後。

最後,海外產業資本正在加速看好國內創新藥資產,多家生物醫藥公司已經與海外醫藥公司達成多起海外產品授權,有的甚至被大幅溢價收購,顯示出產業資本對國內創新藥羣體的極高認可。

創金合信基金還認爲,總體看,上半年創新藥行業繼續大幅下跌的原因並不在於基本面的下滑或者惡化,更多的是來自於市場的資金面和情緒面的影響。

另外,政策面對創新藥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4年重點工作任務》中也明確提到,今年要出臺制定關於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的指導性文件。加快創新藥、罕見病治療藥品、臨牀急需藥品等以及創新醫療(002173)器械、疫情防控藥械審評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