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防疫工作指引(手冊)(試行)

說明:歡迎關注知否衛監公衆號,投稿、交流、推廣、申請轉載請加微信:zfwsjdzf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防疫工作指引

手冊(試行)

目 錄

一、村衛生所(室)接診“十須知”

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診患者“十六要”

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門診設置“六強化”

四、醫療衛生機構感染防控措施“30條”

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處置指引

六、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設置和管理指南

七、鄉村疫情防控應急演練工作導則

八、核酸檢測採樣點設置規範(參考)

九、縣域醫共體幫扶村衛生所指導意見

十、鄉鎮、村疫情防控技術方案

一、村衛生所(室)接診“十須知”

本須知適用於常態化疫情防控下低風險地區村衛生室人員,中高風險地區應按照當地疫情防控要求執行。醫務室、診所等機構人員可參照。

一、莫大意。時刻保持警惕,及時掌握返鄉重點人員情況。

二、熟程序。熟練掌握疫情防控相關預案操作流程。

三、勤通風。做好村衛生室每日定時通風和環境消毒。

四、重防護。佩戴一次性外科口罩,規範穿脫工作服,做好手衛生和消毒,對工作服定期清潔消毒。

五、量體溫。就診人員戴口罩、測體溫、健康碼查驗、1米線、不聚集。對不能自主提供健康碼人員登記詳細信息。

六、問症狀。詢問就診人員是否有發熱、咳嗽、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症狀,是否自行服用過退燒藥。

七、查旅居。核問前14天旅居史和與中高風險地區、入境人員接觸史;冷鏈物流工作經歷或人員接觸史;近期有無參加聚集活動,是否接觸過發熱或有呼吸道症狀病例。

八、錄信息。落實信息登記責任,準確記錄就診人員信息。

九、快報告。強化首診責任,1小時內向鄉鎮衛生院報告可疑患者信息。不截留髮熱等可疑患者,指導做好個人防護,協調就近閉環轉至上級發熱門診(診室)。

十、嚴消毒。接診發熱或可疑患者後,嚴格進行終末消毒。

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接診患者“十六要”

適用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

一、接診前準備

1.要常通風。室內房間每日開窗通風換氣不少於3次,每次不低於30分鐘。

2.要勤消毒。做好物體表面、地板和室內空氣等消毒工作。

3.要講防護。醫護工作者要做好自身防護工作,佩戴好口罩,穿好工作服,做好個人衛生。

二、患者就診

4.要測體溫。對所有就診患者進行體溫檢測。

5.要驗碼。對所有就診患者查驗健康碼。

6.要戴口罩。患者及陪同人員就診時必須正確佩戴口罩。

7.要一米線候診。就診、檢查和繳費期間排隊間隔至少保持1米線,不扎堆、不聚集。

三、詢問病史

8.要詢問現病史。瞭解是否有發熱、咳嗽、咽痛或胸悶、腹瀉等症狀,是否服用過退燒藥。

9.要詢問旅居史。發病前14天內有無中高風險地區旅行史和居住史,有無冷鏈物流業工作經歷。

10.要詢問接觸史。發病前14天內有無接觸到來自中高風險地區人員或冷鏈物流業工作人員,以及近期有無參加聚集性活動。

四、處置發熱患者

11.要嚴格落實信息登記責任。要準確登記發熱患者和陪同人員信息。

12.要嚴格落實首診報告制度。不得拒診、截留髮熱患者,發現發熱患者要在1小時內向上級醫療衛生機構和村委會、鄉鎮政府(街道)報告。

13.要嚴格落實閉環管理要求。要指導發熱患者及陪同人員做好個人防護,村委會要就近提供相對獨立的臨時留觀點,由所在縣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領導小組(指揮部)指定的轉運機構負責安排專人、專車及時將發熱患者安全轉運到設有開設發熱門診的定點醫院。

14.要嚴格落實核酸檢測要求。要實行“村報告、鄉採樣、縣檢測”,縣級檢測機構要在採樣12小時內反饋檢測結果。

15.要嚴格執行終末消毒制度。接診發熱患者後,嚴格進行終末消毒,按照國家及我省相關規定做好醫療廢物的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等工作。

16.要嚴格處理疫情瞞報制度。對於緩報、遲報甚至瞞報的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熱門診設置“六強化”

一、強化合理設置發熱門診點。各地要立足縣域人口資源量,分析基層醫療機構原發熱門診點日常發熱病人就診量,評估發熱門診設置位置、區域佈局流程、醫務人員接診能力、檢查檢驗等,合理設置縣域內基層醫療機構發熱門診點,標示醒目(含夜間)。原則上發熱門診點30分鐘內可輻射服務5萬人口。

二、強化分區域包乾負責接診。各地根據發熱門診設置,引導羣衆“就近就醫”,劃分每家發熱門診承擔的鄉鎮,實行“點對點、點對片”負責。縣衛健部門統籌縣域醫務人員、轉運車輛(含民營醫療機構)。保證發熱門診24小時提供醫療服務。建立發熱門診醫療醫療機構與未設置發熱門診醫療機構的聯絡、轉運、消毒等機制, 明確雙方聯繫人、聯繫方式和轉運車輛。嚴格執行發現可疑病例,按照距離最短、接觸人員最少的原則安全轉運至定點收治醫院。

三、強化發熱病人登記、流行病學史調查和轉運。各地各醫療機構要做好發熱病人、陪護人員的登記工作,仔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對14天內無流行病學史和接觸史的,就近轉診至發熱門診就醫;對於14天內有流行病學史和接觸史的,專人專車轉運至縣級定點醫院診治。

四、強化發熱門診可疑病人篩查。嚴格落實醫務人員首診負責制,不得推諉、拒診、漏診或讓發熱患者自行離開或隨意就診。發熱門診應對所有發熱病人開展血常規檢查,有呼吸道症狀,應開展胸部影像學檢查。對14天內有流行病學史和接觸史的發熱病人,均要採集咽拭子,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做到一個不漏。

五、強化發熱門診院感控制。強化醫務人員救治知識和感控知識的全員培訓、防護物資的籌措安排和應急預案制定等。全面落實強化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切實做好醫院感染防控工作,優化發熱病人醫技檢查流程,做到“一人一檢查一消毒”,做好消毒記求,防止交叉感染。

六、強化落實院長負責制。鄉鎮衛生院院長要全面負責所在機構的醫療救治工作責任,抓細落實預檢分診、發熱門診、隔離病房等重點環節、關鍵科室的規範設置和管理。對防控工作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等情況造成疫情擴散、醫院內感染的,將嚴肅倒查,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四、醫療衛生機構感染防控措施“30條”

一、加強醫療機構內部管理

1.堅持“人、物同防”“醫、患同防”,把好醫療機構人員、車輛和物資“入口關”,嚴格控制醫療機構入口開放數量。

2.進入醫療機構的所有人員均應測量體溫、正確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離,注意咳嗽禮儀和手衛生。

3.需要查驗健康碼的醫療機構,應加強入口處的規範管理,縮短患者及陪同人員等候時間。

4.醫患雙方做好隔離防護等,不得拒收中高風險地區患者。

5.加強醫療機構食堂等場所以及快遞外賣、維修、物流配送等外來人員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時開展環境檢測。

二、完善預約診療和預檢分診

6.大力推行非急診患者預約診療,實行預約掛號、預約檢查和預約治療,合理分配就診時間,並設置充足的等候區域。

7.對於老年人等不會網上預約的羣體,可採取電話預約、窗口預約、親友代辦等措施。

8.鼓勵醫療機構在預約診療時,先開展網上預檢分診,減輕現場預檢分診壓力。

9.在門急診規範設置預檢分診點,安排有專業能力和經驗的醫務人員詢問症狀體徵和流行病學史。

10.對於發熱患者和預檢分診中發現的不能排除罹患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患者,要安排專人按照指定路線引導至發熱門診就診。

三、優化醫療管理制度

11.門診患者及陪同人員應當全程佩戴口罩並做好手衛生;住院患者外出檢查、查房會診時重點做好防護措施。

12.在急診搶救室、手術部(室)、病區設置一定數量的隔離區域或過渡病室,用於收治暫無核酸檢測結果的急診患者或者隔離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並實行單間安置。

13.根據不同類別患者細化核酸檢測要求和頻次,核酸檢測結果並納入術前討論、會診、查房等診療活動,檢測結果記入病歷。

四、嚴格患者及其陪護探視管理

14.要加強病區管理,做好患者感染監測、報告、控制和管理。

15.新冠肺炎救治定點醫療機構原則上不探視、不陪護。鼓勵有條件的非定點醫療機構實行無陪護管理,採取視頻等方式探視。

16.陪護人員應當做好健康狀況和基本信息登記,做好個人防護和手衛生,嚴格限制行進路線和活動範圍。

17.病區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改善並保障患者營養膳食。增強主動服務和人文關懷意識,關注患者的不適和訴求,及時提供幫助。

五、做好環境清潔消毒

18.醫療機構按照《醫院空氣淨化管理規範》要求,加強診療環境的通風管理,有條件的可進行空氣消毒。

19.嚴格執行《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範》,做好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等的清潔消毒,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0.加強對診療環境(物體表面、地面等)的消毒管理,對於重點部門高頻率接觸的物體表面要增加消毒次數。

21.對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嚴格終末消毒。

六、持續開展全員感染防控培訓

22.落實全員感染防控培訓制度,培訓覆蓋全體醫務人員、管理、安保、後勤和陪護人員,並組織培訓效果考覈。

23.通過持續培訓,使醫務人員熟練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識與技能,具備排查新冠肺炎的意識和能力。

七、制定應急預案並開展演練

24.要制定不同情形下的應急預案。要細化每種情形、每個環節的流程措施,具體到部門和人。

25.要開展桌面推演和現場演練,優化預案,提高實戰能力。

八、建立感染防控巡查整改機制

26.要建立感染防控巡查整改制度,定期對各科室各部門進行巡查,查找梳理風險隱患,建立問題臺賬,銷項落實整改措施。

27.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要每季度召開辦公會,分管負責同志每月召開專題會,專門研究感染防控巡查整改情況,及時解決問題。

28.加強感控管理部門專職人員配備,各科室指定專人負責本科室感控工作,統一接受感控管理部門業務指導,定期自查整改。

九、強化質控和監督管理

29.縣級及以上衛健行政部門要強化行業監管,加強轄區內醫療機構感染防控管理質量控制,及時發現隱患漏洞,持續質量改進。

30.對於因管理不到位或者責任心問題導致的醫療機構內感染事件,要堅決嚴肅查處,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處置指引

一、設立醫療廢物暫存處。暫存處應有防日照、防雨水、防蠅、防蚊、防鼠等措施。根據機構規模配備相應醫療廢物週轉箱,容量滿足定期週轉要求,定期開展週轉箱保潔、消毒。清潔物品、醫療廢物、未被污染的輸液瓶(袋)等三類物品的存放場所應在院區建設,存放場所應明確分隔,獨立成室,並張貼醒目標識。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廢物存放點應建立監控系統。

二、建立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管理制度。嚴格執行醫療廢物分類收集、交接登記、安全轉運、出入庫稱重、人員培訓和健康檢查、場地清洗消毒、事件調查處理、日常檢查等制度。工作記錄等臺賬資料至少保存3年備查。嚴禁醫療廢物私下買賣和流失。

三、落實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職責。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負責人爲醫療廢物暫存管理第一責任人,應指定分管領導負責統籌協調暫存工作,指定專人負責醫療廢物暫存具體事宜。每年定期組織轄區內小型醫療機構簽訂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集中暫存格式合同,不斷提升醫療廢物管理水平。

四、配合落實定期轉運醫療廢物工作。按照《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配合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按規定時間定期轉運醫療廢物。醫療廢物積累較多時,應主動溝通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及時增加轉運車輛,優化轉運路線,增加車次,避免醫療廢物積壓。

六、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設置和管理指南

一、集中隔離場所設置

(一)應當相對獨立,與人口密集居住與活動區域保持一定防護距離,遠離污染源,遠離易燃易爆產品生產、儲存區域及存在衛生污染風險的生產加工區域,不得在醫療機構設置集中隔離場所。

(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應當爲合法建築,基礎設施必須符合國家現行的建築安全、消防安全、抗震防災、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標準要求,配備有保證集中隔離人員正常生活的基礎設施。優先選擇樓層較低的建築作爲隔離場所。

(三)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內部根據需要分爲生活區、醫學觀察區和物資保障供應區等,分區標示要明確。

(四)具備通風條件,能夠爲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象提供獨立房間和獨立衛生間,滿足日常消毒措施的落實。

(五)房間內及樓層的衛生間均配備肥皂或洗手液、流動水和手消毒液。每個房間的衛生間和生活區各放置一個垃圾桶。

(六)最好具有獨立化糞池。污水進入市政排水管網前,要先消毒處理;如無,則用專門容器收集排泄物,經消毒處理後再排放。

二、集中管理措施管理

(七)集中隔離場所由所屬縣級政府和鄉鎮統一管理,當地公安、衛健行政部門、疾控機構、社區等共同開展具體工作。

(八)原則上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對象應當單人單間居住。對不適宜單獨居住者,由評估確認後安排居住,應儘可能減少直接接觸。

(九)所有觀察對象在觀察期間不允許與其他觀察對象接觸。除工作人員外,嚴格限制人員進出。

(十)每天對房間、衛生間、走道、樓梯等場所進行1次消毒,至少清理1次垃圾,必要時及時清理。隔離對象解除觀察或轉出後,及時對其房間進行消毒。對臨時設置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場所,要進一步強化消毒措施,增加消毒頻次。

(十一)加強隔離場所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做好生活保障。

(十二)嚴格按照標準做好隔離場所醫療廢棄物的處置和糞便污水的消毒處理,有效降低疾病的傳播風險。

(十三)按照規範要求做好物品、傢俱表面等可能被污染的表面、餐具、拖布和抹布等衛生用具、廁所的每天消毒工作。

(十四)隔離場所所有垃圾均應當裝入黃色醫用垃圾處理袋內,按醫療垃圾要求,每日定期集中回收處理。

(十五)醫護人員要對所有隔離對象基本情況進行登記,落實健康監測工作,特別要了解其是否有基礎疾患,保障隔離期間的正常用藥。每天早、晚對其各進行一次健康狀況監測。

(十六)在監測過程中發現隔離對象出現發熱、乾咳、乏力、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時報告,並按規定立即轉至定點醫療機構。

(十七)心理援助與社會工作服務要求。要向隔離人員提供心理支持、心理疏導等服務,緩解隔離人員的負面情緒。發現隔離人員可能有精神衛生問題時,及時向對口精神衛生醫療機構轉介。

三、集中醫學觀察場所工作人員管理

(十八)執勤備勤

1.進入集中醫學觀察場所隔離區的工作人員(包括醫護、服務人員或其他後勤保障人員等)工作執勤期間,按照AB班執勤備勤輪流,A班駐點30天以上執勤,執勤結束後所有人員需集中隔離7天,再轉入B班居家備勤7天以上。

2.A班人員工作執勤期間,全部人員實行封閉式管理,一律不得離開執勤場所或工作人員集中住地,因不可抗拒原因出執勤場所或工作人員集中住地的,需另行編入B班。

3.B班人員居家備勤期間,非必要不外出。若外出,不得到人員密集場所,全程須佩戴醫用外科口罩,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

4.執勤場所與工作人員集中駐地人員上下班實行點對點“閉環”接送。

(十九)核酸檢測

1.工作執勤期間,進入集中隔離點隔離區人員、駐機場境外專班、“點對點”接送工作人員實行每7天檢測1次核酸,其他工作人員實行每15天檢測1次核酸。

2.工作人員執勤結束離崗前,需進行1次核酸檢測。

3.工作人員轉爲A班上崗執勤前,需進行1次核酸檢測。

(二十)個人防護

4.醫護人員進入隔離區時,採取二級防護。

5.服務保障人員應穿工作服上崗(客房服務員、酒店前臺、保安等工作人員應戴醫用外科口罩、穿一次性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必要時戴防護面屏或護目鏡),當天工作結束後應換下工作服後沐浴方可離開工作區域。進入隔離區時應採取二級防護措施。

(二十一)健康監測:每天對工作人員(AB班人員)進行體溫測量和健康監測並做好記錄,嚴禁帶病上崗。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時,要及時按規定前往定點醫院就診,全程佩戴醫用外科口罩。

(二十二)衛生消毒

1.工作人員穿戴不可回收的一次性防護用品,應放入專用的醫療廢物袋,處置按醫療廢物管理辦法執行;可回收的防護用品應按規定消毒處理後,方可使用。

2.AB班交接時,A班一律帶走全部個人物品並進行消殺,做好內務衛生,對辦公用品及辦公場所進行全面消毒。交接時保持安全距離,交接後立即撤離。

3.工作人員應保持工作服清潔,定期清洗、消毒。

4.工作期間減少人員交談,避免聚集,做好手衛生。

5.集中醫學觀察場所隔離區、機場境外分流通道、“點對點”接送的生活垃圾按醫療垃圾處置。

七、鄉村疫情防控應急演練工作導則

適用於我市農村地區鄉、村新冠肺炎疫情應急演練,指導和規範疫情應急處置各項工作。

(一)演練以鄉鎮人民政府、村委會爲主體,以可能出現的多種情形爲假設,開展多單位、多層次的聯合實戰演練。

(二)規範演練流程。從病例發現、信息報告、應急響應、現場處置、聯防聯控和事件終止設置多個虛似情景。

(三)加強疫情監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嚴格落實“四早”要求,對發熱病人採樣送檢,實現早發現,做好可疑病例轉診。

(四)啓動應急響應。在規定時間內上報疫情信息,迅速啓動應急響應,根據病例活動範圍等實際,以學校、樓房、工廠、工作場所、自然村爲最小單元,明確高、中、低風險等級區域,及時向社會公佈,分類採取精準防控措施。

(五)落實疫情處置。集合鄉鎮政府、村委會和村醫等基層力量,配合做好流調、溯源、核酸檢測、醫療救治、集中隔離、環境消殺等工作。

(六)及時管控疫點。做好防控區域最小單元管控工作,規範設置進村檢疫點,組織鄉鎮派出所採取限制人員流動管理和聚集性活動封鎖等措施,落實出入人員測溫、詢問、登記、掃碼、消毒等措施。

(七)配合開展核酸篩查。合理設置採樣點,科學網格劃分,以網格單元成立工作組,負責動員、組織、公告、採樣點佈置等工作,以及現場採樣組織協調工作。

(八)加強重點場所防控。落實社區、學校和托幼機構、企事業單位、特殊機構、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全面管理,視情依法依規採取交通管制、停工停業停學等措施。

(九)嚴格居家隔離。落實居家隔離人員的跟蹤管理,建立鎮村幹部和村醫等“五包一”工作專班,落實包聯隔離對象的居家防控措施。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組織指導做好家族通風、預防性消毒及生活垃圾的消毒和外運集中處理。

(十)強化後勤保障。提前做好隔離期間村民的生活物資儲備供應、緊急調運和疫情防控各項保障工作。

八、核酸檢測採樣點設置規範(參考)

一、採樣點設置。各鄉鎮(街道)根據村(社區)人口、區域空間佈局等因素,考慮相鄰社區間局部人口密度等實際,合理設置採樣點,原則上每個採樣點配置1~3支採樣隊(每採樣隊日採能力約1800人次)。各鄉鎮(街道)接到指令後,2小時內規範設置採樣點(詳見附件4)。(責任單位:鄉鎮、街道)

二、登記點。應配置帳篷、桌椅、筆記本電腦(無線上網)、有線電源、寄放檢測試管數碼條的透明塑料箱(至少30釐米×50釐米)和身份證讀卡器等,安排人員負責受檢人員信息的錄入、覈對,按10人一組統一編寫、張貼檢測試管數碼條。

三、等候區。應設置人行通道,地標箭頭清晰,張貼一米線標識,儘可能保證人員單向流動,配置至少十張座椅,等候人員均要佩戴好口罩。

四、採集區。應根據氣候條件,配備帳篷、冷/暖風扇、桌椅(至少2套)、醫療廢物桶(含蓋、醫廢袋)等,保證醫護人員在相對舒適環境下工作。配備檢測所需的咽拭子、試管架、消毒液、手套、轉運箱等。

五、緩衝區。設置在採集區後面區域,可供採樣人員更換個人防護裝備,配備醫療廢物桶(含蓋、醫廢袋)、消毒液、三級防護的物資等。

六、採集輔助區。設置在緩衝區後面區域,空間相對密閉,可採用集裝廂式,配置電源、桌椅、飲水機等設施,用於採集人員更衣、備餐、值班等,並視天氣條件配置空調等設備。

七、臨時隔離區:在採樣點周邊設置獨立場所,用於暫時隔離在採集過程中發現的疑似患者或高危人羣,配置醫用外用口罩、一次性隔離診、終末消毒設施等。

八、醫廢暫存處:在採樣點周邊劃定區域作爲醫療廢物暫存場所,標識明顯,設置警戒線,配置醫療廢物桶(含蓋、醫廢袋),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及時收集處置。

九、成立採樣點現場工作專班。主要承擔採樣點分區設置、物資保障、秩序維護、信息登記、現場消毒等綜合協調管理工作,配置相應工作人員,做好現場終末消毒。

十、採樣流程。檢測對象通過APP或小程充登記錄入個人信息或現場登記--採樣點登記(5/10人一管標準錄入採樣試管碼)--採樣(一人一消毒)--5/10人一管裝袋--轉運箱(原則上200支裝一箱)--120救護車轉運至檢測機構。轉運前需嚴格按照規範做好防護措施,清點、覈對轉運試管數量和條形編碼,規範、準確填寫轉運單。

九、縣域醫共體幫扶村衛生所指導意見

一、實施劃片管理。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領導分片掛鉤聯繫村衛生所(室)制度,明確疫情防控具體職責,落實各項疫情防控措施。

二、提升硬件條件。指導村衛生所(室)規範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指導村衛生所(室)按標準設好留觀場所、一米線、業務用房等,按需配備相應防疫設施、設備,按規定做好發熱病人處置工作。

三、提高首診意識。發揮醫共體統籌作用,確保村衛生所(室)發揮“哨點作用”,加強對村衛生所(室)相關技術指導、操作規範,提高村醫首診警惕性和防控嚴肅性。

四、加強村級防控能力。對於無法做到“早發現”的村衛生所(室),需指定至少一名醫生、一名護士派駐村衛生所(室),加強防控力量,加強村醫培訓直至具備“早發現”能力。

移民管理部門要把防範境外疫情輸入作爲當前的重要任務和頭等大事,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十、鄉鎮、村疫情防控技術方案

一、落實責任

(一)落實主體責任。壓實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責任”,落實落細基層社區(鄉鎮、村)、單位網格化管理,指導做好轄區和單位內人員往來摸排和健康監測登記工作,對重點場所、重點人羣和重點環節進行體溫監測,儘早發現可疑病例。

(二)推進聯防聯控協同防控。部門通力協作,及時排查來自疫情高風險地區人員,提高社區摸排工作效率,快速追蹤密切接觸者。通過視頻滾動播放、張貼宣傳材料、廣播等手段,播放疫情防範知識,提高社區居民防範認識。

二、社區未發現病例

實施“外防輸入”的策略。

(一)組織動員:社區要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組織體系,以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幹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家庭醫生爲主,鼓勵居民和志願者參與,組成專兼職結合的工作隊伍,實施網格化、地毯式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對社區(村)、樓棟(自然村)、家庭進行全覆蓋,落實防控措施。

(二)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多種手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新冠肺炎防控知識宣傳,積極倡導講衛生、除陋習,摒棄亂扔、亂吐等不文明行爲,營造“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我的健康我做主”的良好氛圍。使羣衆充分了解健康知識,掌握防護要點,養成手衛生、多通風、保持清潔的良好習慣,減少出行,避免參加集會、聚會,乘坐公共交通或前往人羣密集場所時做好防護,戴口罩,避免接觸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禽類或其糞便。

(三)信息告知:向公衆發佈就診信息,出現呼吸道症狀無發熱者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就診,發熱患者到發熱門診就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到定點醫院就診。每日發佈本地及本社區疫情信息,提示出行、旅行風險。

(四)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管理:社區要發佈告示,要求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應當立即到所在村部或社區進行登記,按規定接受集中或居家隔離14天。所有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返鄉的出現發熱呼吸道症狀者,及時就近就醫排查,根據要求居家隔離或到指定地點或醫院隔離。隔離期間請與本地醫務人員或疾控中心保持聯繫,以便跟蹤觀察。

(五)環境衛生治理:社區(鄉鎮、村)開展以環境整治爲主、藥物消殺爲輔的病媒生物綜合防制,對居民小區、垃圾中轉站、建築工地等重點場所進行衛生清理,處理垃圾污物,消除鼠、蟑、蚊、蠅等病媒生物孳生環境。及時組織開展全面的病媒生物防制與消殺,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

(六)物資準備:醫療機構物資保障供應與管理,由專人負責,統一管理,統一調撥,做到日清月結、賬實相符。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按照“分級、分類、定額”的管理原則,根據社區或防控要求實施不同級別的防護措施,根據不同任務和工作人數定額發放相應防控物資。社區和家庭備置必需的防控物品和物資,如體溫計、口罩、消毒用品等。社區居民物資保障,通過電商下單、供應商配送等多種方式保障物資的採購。鼓勵開展露天廣場交易日常物資,超市限時限流營業,避免居民集中採購、取送物資。組織專人做好孤寡老人、殘疾人、單親家庭等物資的採購與配送。

三、社區出現病例或暴發疫情

採取“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策略,具體包括上述6項措施,以及密切接觸者管理、加強消毒。

(七)密切接觸者管理:充分發揮社區“五包一”網格管理專班人員作用,對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開展排查並實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可採取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並加強對居家觀察對象的管理。每日隨訪密切接觸者的健康狀況,指導觀察對象監測自身情況的變化,並隨時做好記錄。做好病人的隔離控制和轉送定點醫院等準備工作。

(八)消毒:社區要協助疾控機構,做好病例家庭、樓棟單元、單位辦公室、會議室等疫點的消毒,以及公共場所清潔消毒。

四、社區傳播疫情

採取“內防蔓延、外防輸出”的策略,具體包括上述8項措施,以及疫區封鎖、限制人員聚集等2項措施。

(九)疫區封鎖:對劃爲疫區的社區,必要時可採取疫區封鎖措施,限制人員進出,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等。

(十)限制人員聚集:社區內限制或停止集市、集會等人羣聚集的活動,關閉公共浴池、溫泉、影院、網吧、商場等公共場所。必要時停工、停業、停課。

五、居民健康指導

(十一)保持家庭、樓內等室內場所空氣流通。儘可能避免到封閉、空氣不流通的公衆場所和人員集中的場所,到人羣聚集的公共場所或與人交談時應當佩戴醫用口罩。

(十二)注意個人衛生。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當使用紙巾、彎曲手肘窩遮掩口鼻,防止飛沫傳播。注意手衛生。咳嗽、飯前便後、接觸公共物品(門把手或電梯按鈕等)、處理動物排泄物後,要用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用手觸碰鼻腔和眼睛。污染的一次性物品(紙巾、口罩、手套等)應當放置在專門的垃圾袋內,綁緊袋口。避免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牙刷、餐具、毛巾、牀單等)。

(十三)特殊人羣照顧。爲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羣,提供24小時電話或者線上諮詢服務。可根據社區條件,爲獨居或行動不便者,提供必要的上門醫療服務。

來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宣傳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