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Arrow Lake」桌機處理器有什麼改變?Core Ultra 9 285K、Core Ultra 5 245K簡單體驗
▲看看Intel此次以「Lunar Lake」設計爲基礎打造的桌機處理器有什麼改變
今年10月正式宣佈推出代號「Arrow Lake」、以臺積電製程打造的Core Ultra 200S系列桌機處理器,筆者此次也以首波推出的Core Ultra 9 285K與Core Ultra 5 245K爲測試,看看Intel此次以「Lunar Lake」設計爲基礎打造的桌機處理器有什麼改變。
兩款處理器設計簡單回顧
「Arrow Lake」同樣鎖定「AI PC」應用需求,其中不少設計是以「Lunar Lake」設計爲基礎,同樣採用臺積電3nm製程生產,以Intel旗下18A製程技術製作基板,並且搭配Intel旗下Foveros 3D封裝技術製作生產。
▲「Arrow Lake」同樣鎖定「AI PC」應用需求,其中不少設計是以「Lunar Lake」設計爲基礎,除了此次測試的Core Ultra 9 285K與Core Ultra 5 245K,還額外提供Core Ultra 7 265K,以及不包含顯示設計的Core Ultra 7 265KF與Core Ultra 5 245KF
效能表現部分,Intel標榜「Arrow Lake」將能降低高達30%的耗電量,並且在多核心運算效能提高10%以上,甚至在顯示效能提高2倍以上,同時也進一步強化人工智慧運算能力,更與超過100家軟體業者合作、對應超過300種人工智慧應用功能,更可支援超過500種市場使用人工智慧模型。
其中,在Compute Tile採用8組代號Lion Cove的性能核心 (P-Core),以及16組代號Skymont的節能核心 (E-Core),性能核心更以人工智慧運算導向爲設計,對應18組執行通道與增加至36MB的L3快取記憶體,搭配增加爲3MB的L2快取記憶體,更使運算預測範圍擴大8倍,藉此提升人工智慧執行效率。
而節能核心同樣提升運算預測能力,並且將L2快取記憶體頻寬提升2倍,搭配增加4MB容量的共享L2快取記憶體容量,藉此增加人工智慧運算時的資料吞吐處理量,藉此讓節能核心運算精度相比前一代產品提升許多。
另一方面,配合強化L3快取記憶體設計,「Arrow Lake」更可透過Intel Thread Director功能更有效率地分配調度不同核心運算任務,使得處理器能以更快效率切換至性能核心快速完成執行任務,並且迅速回到節能核心執行一般工作任務,藉此讓整體耗電量最高可降低30%。
不過,「Arrow Lake」在架構上延續「Lunar Lake」的設計,取消超執行緒 (Hyper-Threading)的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將L3快取記憶體、L2快取記憶體增加,雖然標榜以Intel Thread Director功能更有效率地分配調度不同核心運算任務,並且降低整體功耗,但實際反應執行效能反而不比前一代處理器的表現,因此被不少人批評。
▲「Arrow Lake」在架構上延續「Lunar Lake」的設計,取消超執行緒 (Hyper-Threading)的設計,取而代之的是將L3快取記憶體、L2快取記憶體增加
顯示效能部分,則是整合Xe-LPG顯示架構的GPU設計,其中結合4組Xe顯示核心、64組垂直運算引擎、4組取樣器、4組即時光追運算元件,並且將L2記憶體增加至4MB,更標榜相容微軟DirextX 12,藉此對應更多遊戲、軟體相容性,同時也能借由XeSS技術與Arc軟體堆疊提升顯示效能。
在人工智慧運算部分,除了CPU核心提升人工智慧運算能力,Intel更在「Arrow Lake」提高NPU元件運算應用比重,更採用第三代NPU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應用產品能對應更高人工智慧運算效能,同時也能支援超過300種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功能。
▲Intel在「Arrow Lake」提高NPU元件運算應用比重,更採用第三代NPU架構設計,讓處理器應用產品能對應更高人工智慧運算效能,同時也能支援超過300種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功能
至於在連接規格方面,「Arrow Lake」支援使用DDR 5 6400記憶體模組,並且能透過DDR PHY控制器提高記憶體存取效率與可靠性,最高支援單組48GB容量的記憶體模組,最高可使用記憶體容量達192GB,同樣支援ECC錯誤修正與雙通道配置。
主機板晶片則換成800系列,以及全新LGA1851針腳插座,意味使用者必須更換全新主機板才能使用。另外,「Arrow Lake」支援總計可配置48組PCIe通道,其中最多可配置20組PCIe Gen 5.0或24組PCIe Gen 4.0,同時原生支援2組Thunderbolt 4連接,並且可對應多達32組USB 3.2或14組USB 2.0,無線連接部分支援Wi-Fi 6E與藍牙5.3,以及傳輸頻寬爲1GbE的有線網路連接,更可藉由Intel KiLLER技術提升網路傳輸效率。
透過外接方式,則可擴充使用4組Thunderbolt 5、支援Wi-Fi 7與藍牙5.4,另外也能使用傳輸頻寬可達2.5GbE的有線網路,一樣可搭配Intel KiLLER技術提升網路傳輸效率。
▲主機板晶片換成800系列,以及全新LGA1851針腳插座,意味使用者必須更換全新主機板才能使用
實際測試體驗
筆者此次測試規格,包含Core Ultra 9 285K與Core Ultra 5 245K兩款處理器、華碩ROG STRIX Z890-E GAMING WIFI主機板、NVIDIA GeForce RTX4070 Ti顯示卡,另外搭配華碩ROG STRIX LC II 360 ARGB水冷套件,使用金士頓Fury Renegade DDR5 RGB 32GB記憶體 (2 x 16GB),儲存元件則是以Crucial T700 Pro PCIe 5.0 SSD 2TB容量爲主。
其中,Core Ultra 9 285K以8組P Core與16組E Core構成,總計對應24執行緒,P Core基礎運作時脈爲3.7GHz,最高運作時脈可達5.7GHz,而E Core基礎運作時脈爲3.2GHz,最高運作時脈可達4.6GHz,搭配總計40MB容量的L2快取記憶體與36MB的Smart Cache,熱設計功耗則是125W,Turbo Boost上限可達250W。
Core Ultra 5 245K則以6組P Core與8組E Core構成,總計對應14執行緒,P Core基礎運作時脈爲4.2GHz,最高運作時脈可達5.2GHz,而E Core基礎運作時脈爲3.6GHz,最高運作時脈爲4.6GHz,搭配總計26MB容量的L2快取記憶體與24MB的Smart Cache,熱設計功耗爲125W,Turbo Boost上限可達159W。
另外,此次使用的ROG STRIX Z890-E GAMING WIFI主機板採ATX規格設計,並且在散熱片以ROG漸層圖案呈現,而在南橋晶片上的散熱片更以雷雕處理,在不同視角下會有不同折射光線呈現效果。
▲華碩ROG STRIX Z890-E GAMING WIFI主機板
▲在散熱片以ROG漸層圖案呈現,而在南橋晶片上的散熱片更以雷雕處理,在不同視角下會有不同折射光線呈現效果
至於處理器對應的LGA1851腳位供電則採「8+8」Pin實心針腳設計,而主機板的供電插座也是採實心針腳設計,並且配置可顯示除錯碼的LED顯示器與開機按鍵,4組DDR5記憶體插槽搭載華碩獨家可讓記憶體超頻性能的NitroPath DRAM技術,另外也搭配可讓記憶體在高時脈運作時更穩定的BIOS DIMM FLEX、AEMP III技術,最高可對應安裝192GB記憶體容量,並且支援內建時脈驅動器的CUDIMM記憶體。
▲「Arrow Lake」處理器對應的LGA1851腳位
▲4組DDR5記憶體插槽搭載華碩獨家可讓記憶體超頻性能的NitroPath DRAM技術,另外也搭配可讓記憶體在高時脈運作時更穩定的BIOS DIMM FLEX、AEMP III技術,最高可對應安裝192GB記憶體容量,並且支援內建時脈驅動器的CUDIMM記憶體
而主機板提供搭配PCIe Q-Release Slim快拆設計的PCIe 5.0 x16通道插槽,方便使用者更方便快速拆裝顯示卡,另一組插槽則對應PCIe 4.0 x16規格,本身也支援x4使用模式)。M.2插槽則總計提供7組,其中3組爲PCIe 5.0 x4規格、4組爲PCIe 4.0 x4規格,位於PCIe 5.0 x16通道插槽上方的PCIe 5.0 x4規格插槽配置的散熱模組採M.2 Q-Release、M.2 Q-Slide快拆設計,其餘則採用免螺絲安裝的M.2 Q-Latch快拆設計。
▲搭配PCIe Q-Release Slim快拆設計的PCIe 5.0 x16通道插槽,方便使用者更方便快速拆裝顯示卡
I/O連接埠則提供DisplayPort 1.4、HDMI 2.1、2組Thunderbolt 4 (對應40Gbps傳輸速度)、3組USB 3.2 Gen1 (藍色)、9組USB 3.2 Gen2 (紅色,其中7組爲Type A規格,1組爲USB-C,1組爲支援30W PD快充的USB-C),另外也提供Realtek 5GbE網路孔、Wi-Fi 7天線連接口,以及光纖S/PDIF與3.5mm鍍金類比連接孔,更額外提供BIOS & CLEAR CMOS按鈕。
其他部分,則提供包含USB3.2 Gen2x2與USB3.2 Gen1連接介面,另外也在側面提供4組SATA 6Gb/s連接介面,以及額外的USB 3.2 Gen1連接介面,本身也支援Wi-Fi 7連接規格,藉由Intel BE200無線晶片對應4096QAM、320MHz頻寬與5.8Gbp傳輸速度表現。
▲I/O連接埠提供DisplayPort 1.4、HDMI 2.1、2組Thunderbolt 4 (對應40Gbps傳輸速度)、3組USB 3.2 Gen1 (藍色)、9組USB 3.2 Gen2 (紅色,其中7組爲Type A規格,1組爲USB-C,1組爲支援30W PD快充的USB-C),另外也提供Realtek 5GbE網路孔、Wi-Fi 7天線連接口,以及光纖S/PDIF與3.5mm鍍金類比連接孔,更額外提供BIOS & CLEAR CMOS按鈕
▲提供包含USB3.2 Gen2x2與USB3.2 Gen1連接介面,另外也在側面提供4組SATA 6Gb/s連接介面,以及額外的USB 3.2 Gen1連接介面,本身也支援Wi-Fi 7連接規格
• 綜合性能
透過Geekbench、CrossMark測試處理器單核、多核運算效能,以及在不同運算場景時的效能表現,可以看見Core Ultra 9 285K與Core Ultra 5 245K在單核效能差距不會太大,但在多核運算表現就有顯著差距,而在多工產能、創作應用時的效能表現也是Core Ultra 9 285K較有優勢。
• 渲染運算
透過Cinebench及Blender評估兩款處理器在渲染效能表現,同樣在單核效能沒有太大差距,但在多核運算表現就有明顯差異。
• 3DMark
透過3DMark評估兩款處理器在物理運算、自訂模擬運算效能表現,可以看見在多執行緒時的運算效能仍以Core Ultra 9 285K取得較高表現。
• PCMark
以PCMark評估兩款處理器整體運算效能表現中,整體上來看仍是Core Ultra 9 285K較具優勢,但以細項表現結果來看,Core Ultra 5 245K其實也有一定效能表現。
結論
整體上來看,「Arrow Lake」以臺積電製程打造、換上全新架構設計,在單核心效能表現確實有所提升,另外也將整體耗電降低許多,但在取消多執行緒設計、重新調整快取記憶體配置,反而不利於多數遊戲執行表現,甚至以前一代處理器會有更高運算效能表現。
不過,從整體設計來看,「Arrow Lake」的改變主要聚焦在「AI PC」應用,同時降低耗電也是此次設計重點之一,加上使用全新架構與臺積電製程,或許讓Intel在產品策略上有不同考量,因此並未將遊戲使用需求放在優先順位,或許在接下來推出產品會有不同作法。
但從此次主要架構上的改變,以及單核心效能提升表現,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力,只是如果是以遊戲遊玩爲主的話,可能還是可以再觀望一下。
另外,從Core Ultra 9 285K、Core Ultra 5 245K兩者價差達280美元,新臺幣售價差距則有9400元差距,如果使用需求是以遊戲爲主,或許也能考慮將更多系統建置費用投資在顯示卡規格,藉此強化遊戲執行表現。
▲「Arrow Lake」此次主要架構上的改變,以及單核心效能提升表現,其實還是有一定程度上的吸引力,只是如果是以遊戲遊玩爲主的話,可能還是可以再觀望一下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