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或將成爲歷史?新的喪葬方式已經開始,很多人表示不能接受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頭條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落葉歸根,歸於黃土,是幾千年來人們對於最終歸宿的統一認知。

但是現在的人口密度,還想按照之前的喪葬方式來歸攏身後事,好像越來越難了。

時代不斷髮展,人類喪葬方式也逐步改變,由傳統土葬演變成當下廣泛使用的火葬。

這幾年一種新型的喪葬方式冰葬已經登上了歷史舞臺。冰葬到底是什麼?跟火葬和土葬比起來又有什麼優勢呢?

一、土葬與火葬

作爲流傳了幾千年的文明,我們國家受“落葉歸根”理念影響深遠,喪葬文化源遠流長,土葬作爲傳統安葬方式,也已經沿襲了數千年。

土葬能讓人們與大自然和諧共處,逝者的軀體融入大地,這也意味着生命循環的持續呢。

可問題是現在的城市越來越擁擠,連城市發展都已經沒有什麼空間。

想要在跟以前一樣實行土葬變得越來越艱難了,越是在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的大城市,這個問題反映的越明顯。

在這種情況下,火葬因具備節省資源、保護環境等多種優勢呢,而被廣泛推廣。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在各地推行火葬制度。

但火葬的推廣不太容易,特別是在農村,各位受傳統觀念影響比較深,大家對火葬這種新穎的方式根本就無法接受。

誰都不願意讓自己親人葬身火海,這跟下18層烈焰地獄有啥區別?

可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城鎮化速度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就是心裡再不願意,也不可能因爲這件事情耽誤城市的發展。

更何況活人都快沒地方住了,又怎麼可能還要按照之前的老傳統處理身後事呢?

這口子一開,大家慢慢也就接受了。只有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依然保留着土葬的習俗。

說到底火化的普及程度還是會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看開這個事兒。

根據新京報的報道,我國火化率已經逐年提升達到58.8%。

人死之後不過剩下的是一副皮囊,有趣的靈魂都已經消散,對這副皮囊,就算再過妥善保管又有什麼用呢?

而城市土地資源緊缺是一個實打實的問題,就算心中再過不願,也沒有辦法逆勢而爲不是?

隨着火葬越來越普遍,可好多人覺得,跟傳統的土葬比起來,火葬好像少了點啥情感維繫的東西。

火葬中逝者的身體完全化爲灰燼,這種徹底的消失對許多保守的家庭來說難以接受。

直到現在依然還有人爲了逃避火葬,想盡一切辦法跑到偏遠農村置辦一處風水陰宅。

苦就苦了子女後代,清明祭掃的時候甚至要驅車幾百公里,不知道這樣的折騰能堅持幾年呢?

二、新型冰葬的出現

火葬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之後,人們的心思就更加靈活了,許多殯葬機構都在尋找更綠色環保、能持續發展的喪葬方法。

冰葬作爲一種新出現的喪葬方式,近些年開始受到大家關注。

冰葬技術的關鍵在於,拿液氮把遺體迅速冷凍到極低的溫度,讓它快速脫水變脆,之後再用機器振動,把遺體震成粉末。

這種處理辦法不但沒有火葬時產生的有害氣體排放,還減少了土地佔用,跟現在的環保理念很符合。

冰葬技術一經推出,便引發了熱議,諸多人士對此頗感不適,火葬剛推行開來時受到的阻力,在冰葬的推廣時又一次重演。

冰葬技術雖說在環保方面具備明顯優勢,但問題是他的技術條件太不復雜,而且沒有辦法很好的降低成本。

所以這項技術到現在爲止還十分小衆,沒有得到大規模推廣。

殯葬所要用到的液氮的儲存起來十分不易,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價格也遠遠無法承受。

除冰葬的機械化操作讓人們感到遺體在技術過程中太過冷冰冰,幾乎沒有一絲人情味。

雖然冰葬技術在環保領域表現優異,但對於失去親人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那點在環保上的優勢又算得了什麼呢?

相較於火葬,冰葬雖無需佔據太多土地,亦不會造成環境污染,但人們還是需要有一個墓碑來寄託哀思。

火葬雖然改變了之前的喪葬模式,但至少在墓葬形式上沒有進行改變,冰葬如果意識太過超前,我覺得很難取得有效的推廣!

到現在爲止,部分城市已經成功的開始推廣冰葬。

試點雖然獲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其高昂的費用和繁複的技術流程,暫時無法替代火葬成爲主要的喪葬方式。

三、各種各樣的新型喪葬方式

放眼全球,在冰葬技術的應用領域方面,韓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在體系方面,韓國更爲完備。

該技術還得到了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與積極推廣,畢竟韓國地方太小了,人口密度又高。

如何處理生與死之間的平衡韓國政府一直都在努力解決的問題,殯葬的出現只不過是給韓國政府打開了一扇新通道而已。

在歐洲地區,樹葬和海葬等環保的喪葬方式愈發流行開來。

尤其在那些重視生態保護的社會裡,這種方式能讓逝者的生命以別樣的形態,於大自然中得以延續。

與傳統的土葬和火葬相比,這些新型喪葬方式更加關注環境保護,也更容易讓人接受。

樹葬作爲一種生態安葬方式,倡導將骨灰與植物相結合,使逝者的生命與自然合而爲一,進而化作樹木或花草的一部分。

在某些國家,人們更傾向於將逝者的骨灰用於植樹造林,既能夠節約土地資源,又可爲子孫後代留下一抹綠色的記憶。

海葬就是將逝者的骨灰撒進大海,讓其與大自然融爲一體。

這種喪葬方式自古就有,很多沿海的漁民在去世之後,家人都會將死者遺體放在獨木舟上,任其隨波飄搖。

不過現在的海葬變換了一種形式,骨灰灑入大海,更好的從自然融爲一體。

在美國火葬目前仍是主要的喪葬方式。

不過美國也研發了一種新的喪葬方式—“烘乾火化”。跟傳統火化比,它能節省很多用於高溫燃燒的能源,更綠色環保。

喪葬文化的多樣性,其實也反映了人類在資源短缺、環保壓力以及科技發展這些情況下表現出來的聰明才智。

每種喪葬方式的出現,不光是技術上的創新,也是文化、社會和情感方面需求的體現。

四、文化與技術相互纏繞下的喪葬改革

文化與技術的動態交互,在喪葬習俗的變遷中扮演着核心角色。

每當新技術闖入這個領域,它必然與既有的文化框架發生摩擦,同時那些根深蒂固的文化觀念也會反過來塑造這些新科技的接納路徑。

土葬與火葬,站在喪葬實踐的兩端,不僅是對傳統的堅持與現代變革的象徵,更是兩種觀念的交鋒。

就拿之前的火葬來說,從一開始的興起到現在幾乎被大多人所接受,這絕不是與傳統決裂的姿態。

而是現代社會面對資源約束時,所採取的一種靈活應對策略,是對現實挑戰的一種創新性適應。

中國雖已將火葬定爲多數城市居民的首選葬儀方式,但傳統土葬在農村地區仍具重要地位。

火葬於節約土地及減少污染確有顯著優勢,不過其所帶來的情感的痛苦也確實是個問題。

到現在爲止仍有很多家庭,希望通過土葬以遂逝者“歸根”之願。

冰葬作爲一種新型喪葬方式,其技術與環保優勢漸被大衆接受,不過在推廣過程中,還需跨越文化及經濟等多重難關。

冰葬技術的應用代表着我們在喪葬文化方面有了新突破。

這不僅是對資源緊張和環境保護問題的有力迴應,也是科技在該領域持續發展的真實寫照。

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着科技的進步以及社會環保意識的提高,冰葬或將成爲更多人的選擇了。

喪葬方式的變化會關聯到資源、環境文化感情和技術等許多方面。

在這當中,怎樣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採用更綠色環保、可持續的技術,已變成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

通過讓傳統和現代、情感和理性達到平衡,未來的喪葬文化會展現出更多樣化、個性化的發展走向,與自然環境更加和諧共處。

結語

無論選擇土葬、火葬了還是採用冰葬等方式,這些喪葬方式都表達了人們對逝者的敬重,也體現了大家對生態環境的關心。

喪葬雖意味着生命走到盡頭,但它同樣也代表着人類與大自然深層次的互動。

再者文化與科技的結合,爲將來的喪葬形式提供了更多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

中國殯葬事業發展報告(2018~2022) 皮書數據庫

2022年中國殯葬服務行業現狀分析,市場規模擴大,火化率上升「圖」

夏玲玲 2022-09-28

數讀清明|火化率逐年提升達58.8% 綠色殯葬是新趨勢?

新京報 2023-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