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兵馬俑之謎:爲秦始皇陪葬或他人?史書何以未記載?

中國考古界最大規模的歷史遺蹟非秦兵馬俑莫屬,但對於兵馬俑到底是哪位皇室人物的陪葬品仍有爭議。(圖/新華社)

中國考古界最大規模的歷史遺蹟非秦兵馬俑莫屬,它也是聞名全球的超大型、年代極久遠的考古寶藏。雖然經過大量人力與物力投入挖掘與研究,但目前已知的成果估計只佔整個兵馬俑的一小部份,許多研究也還未解開兵馬俑的歷史謎團。其中最爲考古學家津津樂道並引起爭論的謎團有二:兵馬俑是爲誰陪葬?史書何以未曾記載此一超大型建築工程?

由於兵馬俑規模宏大且年代久遠,有些人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在1974年幾位陝西農民挖井的時候發現的,當地原就流傳地下常挖出破碎的瓦片與陶俑,農民不知其然,只以「瓦爺」稱呼,後來挖井時出土了更多的青銅製弓弩與大量箭頭,便向村官報告,並送去臨潼文化館請人鑑定。

兵馬俑規模龐大製作精緻,研究人員認爲這種規模與財力只有古代皇帝才配得上,因此推斷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圖/新華社)

當時館長趙康民知道是挖到古代器物,但由於正值文革末期,趙館長不敢聲張,只留着自己研究。趙有個在《新華社》當記者的親戚藺安穩,把此事成一篇名爲《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內部參考消息,因而引起高層領導的注意,文物局也迅速派人到陝西勘察,於是兵馬俑寶藏終於爲世人所知。

2024年是秦始皇兵馬俑考古發掘50週年。圖爲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金駱駝。(圖/新華社)

由於不斷髮掘出來的兵馬俑規模非常龐大,製作又極爲精緻,研究人員認爲這種規模與財力只有古代皇帝才配得上。由於陶俑及器物依秦制製作,因此推論是要用作秦始皇的陪葬品。

兵馬俑的衣服與頭飾有很多楚國風格,考古人員據此推測它不會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圖/新華社)

但是,有學者提出一個至今未能解釋的疑問:「這麼大規模的一個陪葬品,史書上爲什麼沒有任何的記載?」司馬遷的《史記》詳細描述了秦始皇陵寢的內部結構,但是對兵馬俑卻隻字未提。在此後2000多年的官史與野史上,也沒有發現相關的記載,對此一疑點有學者提出不同的解釋。

長期研究兵馬俑的建築學家陳景元就認爲,兵馬俑並非秦始皇的陪葬品,而是秦始皇爺爺的祖母(秦始皇的高祖母)秦宣太后的陪葬品。而秦宣太后也就是前幾年大陸電視劇《羋月傳》的主角,一位排除萬難協助兒子登基,並以太后身份把持朝政達41年的女人。

大陸古裝大型電視歷史劇《羋月傳》於2015年殺青,是一部相當受歡迎歷史劇,劇中主角羋月是秦始皇的高祖母。(圖/新浪網)

陳景元認爲,兵馬俑離秦始皇陵約有2公里距離,已超出陵墓設定的保護範圍太遠;此外,古代帝王陵墓多爲南北走向,但兵馬俑卻在秦始皇陵東邊1.5至2公里處,如此陵墓將包涵整個驪山南北麓,如此規模會過於龐大,可能性很低。

正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的兵馬俑出土樂舞俑。(圖/新華社)

兵馬俑做爲秦始皇陪葬的另一個重大疑點,則是兵馬俑的頭飾、衣服有很多楚國風格,由於楚國是秦始皇花了極大力氣征戰多年後才擊敗的強敵,於是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之說,在他的陪葬品中出現楚國服飾可能性極低。倒是秦宣太后羋月是地道的楚國人,如此可以解釋何以陪葬品中會出現楚國服飾。

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以東31公里臨潼區驪山的秦始皇陵,學者認爲兵馬俑距此地太遠,走向也不對,可能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圖/搜狐網)

此外,秦代尚水德,水爲黑色,其旌旗戰服以黑爲主,但兵馬俑服色卻有各種鮮豔的色彩,研究人員也據此推斷陪葬墓主可能爲女性。

再者,兵馬俑內有許多戰車,而且是木製品而非陶製品,與其他出土的弓箭槍戟一樣是真實武器,而戰車是春秋時代的武器,戰國時已轉爲胡服騎射的騎兵加步戰來取代笨重不實用的戰車,因此兵馬俑的起造年代應該是比秦始皇更早得多的年代。研究者還提到另一個細節,兵馬俑戰車與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要求的輪距規制不同,應該不是秦統一六國後的產物。

戰國時期秦國軍隊已經改制胡服騎射,主要靠騎兵與步戰,戰車已不再使用,因此兵馬俑裡的戰車年代應該更早。圖爲兵馬俑戰車在臺北展出。(圖/新華社)

當然還有其他考古學家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方面兵馬俑極爲龐大,內容又非常豐富,加上年代久遠,挖掘出土與修復過程非常繁複,後續的研究必然還會有很多新發現與新的理論,甚至推翻舊的說法。

至於兵馬俑爲何未見於官方史書或民間野史記載,多數的研究人員還找不到蛛絲馬跡,一般推論是官方的文字記載毀於戰火,尤其是焚書坑儒時期,六國的官史史籍與民間收藏付之一炬,最後項羽攻入咸陽時放火燒了阿房宮,可能連最後的官方僅存記載都無法保留。到司馬遷寫《史記》時,只能依賴一些遺老口述傳聞與歷史故事,隨着年代愈行久遠,秦朝的歷史漸漸湮沒。就像現在很多人擔憂中國現代史如果不做有系統的整理,未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也可能走上同樣命運,這正是許多學者所憂心併爲之奔走疾呼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