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校園的“楊浦樣本”

隨着教育領域持續深化改革,體育教育的重要性越發凸顯。幾年前,楊浦以“推動學生每天運動2小時”爲課題,發動全區近百所學校共同參與到一場“體教融合”探索中。如今,區域中小學生體質合格率達97.9%、優良率61.9%,每年70%的在校生參與各級各類比賽。那麼,曾經的“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是如何蛻變爲“運動小健將”的呢?一同去楊浦校園尋尋活力密碼。

“我獲獎的項目是50米乘8折返跑,成績是1分27秒。”“一分鐘最多能跳160個。”楊浦區上學年的學生體質健康監測中,兩位上理工附小的女生,躋身“運動小達人”區級百強榜。

在上理工附小,像他們這樣的“運動小達人”並不在少數,這裡的全員體質合格率高達98%。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蔘加過區級以上體育賽事。“非科班”小健將如何養成?“答案”就藏在體育課裡。

隨着喇叭裡一聲“課間大活動開始了”,每天半小時的“大課間”是1600多個孩子的入校“第一課”。五個年級、40個班級四散開來,盡顯“十八般武藝”。 “棒球場地五年級,操場四年級,甚至校門口廣場也有,每個年級有八個遊戲項目,每週進行輪換。”上海理工大學體育備課組組長徐波介紹。

學生從“大課間”入門,後續還能根據興趣,到課後服務、課外社團中去繼續學習訓練,將“興趣”逐步培養成“愛好”。上海理工大學附屬小學校長丁利民認爲:“這對孩子來說,有一個更深度地去建立體育對孩子的興趣,更持久知道體育之於自己的一生,意味着什麼。”

而到了高中,體育則進一步向着專項化發展。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高一學生袁創最期待的,就是每節羽毛球專項課壓軸的“小比賽”環節。“讓我們有更多樂趣也更樂於參加體育活動,以免一味在教學樓裡學習 ,使我們壓力可以得到釋放。”

同濟一附中共開設出超過十門體育專項課,課程中不時會“以賽代練”;課程外,還有不定期開打的班班賽、校運會甚至是校際賽,將活力半徑不斷擴大。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課程教學與信息中心主任張哲明提出,讓學生在“賽”當中去塑造品格,錘鍊意志、啓迪智慧,“在運動當中出出汗”。

從課程貫通到賽事共建,校園體育多點開花,離不開健全的機制保障。由市東實驗學校牽頭的“資源共享組”,負責整合區內外資源,爲體改一體化輸送“外力”。

這裡的教師研習基地,隔週會進行一次“頭腦風暴”。上海體育大學也把這裡作爲他們的“體教融合產學研教育基地”,每學期匹配八名本研在讀生進市東帶教,也是大學生們的見習。

主攻體能訓練的研二生李爽,把田徑訓練中流行的馬克操帶入熱身環節,這也是他的研究生課題。“我的論文課題是對學生下肢爆發力的訓練,由於現在中小學生體能這塊比較薄弱,可以把一些新穎的動作,比較有趣味性的帶到學生的體能訓練當中。”

上海市市東實驗學校校長沈洪認爲:“可以把年輕大學生的新思想新理念跟在校體育教師新的經驗形成相互融合互補,從而共同成長。”

以點帶面賦能體教融合,通過“大中小學一體化”建設,楊浦正全面推進“體育顧問進校園”。

對此,上海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學院院長張慶文指出:“專家團隊進校園以後,我們就能搞清楚中學在幹什麼,整個的科研就要圍繞中小學的實際需求開展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

楊浦區教育局學生髮展指導科體育專幹林琳認爲:“依託體育顧問進校園等機制來推動體育課的一個課程資源建設,讓體育教育更加科學有趣,真正成爲孩子成長的助推器。”

近年來,楊浦以“課程、賽事、人才、評價、資源”五大板塊爲突破口,調動全區近百所中小學、幼兒園,投身到體教融合的火熱實踐中,每個板塊都安排牽頭校、示範校、實驗校分工明確。集聚課程資源、平臺以及具有專業能力的教師,讓體育教育真正能夠成爲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助推劑。

看看新聞記者: 戴晶磊

編輯: 尤穎慧

視頻編輯: 呂豔

攝像: 夏祺

責編: 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