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好城鄉發展綠色轉型“路線圖”

歐陽易佳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新時代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實踐的重要標誌,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所謂全面綠色轉型,即將綠色轉型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方位、全領域、全地域加以推進。細化來看,《意見》對“推進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展開部署,提出“推行綠色規劃建設方式”“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建築”等。

“城市發展的綠色轉型,是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內容。”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志林告訴人民網記者,“城市規劃建設的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與促進經濟繁榮、改善民生福祉並行不悖。”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助理、浙江大學百人計劃研究員鄒永華認爲,綠色規劃建設方式應貫穿城鎮發展的整個過程,對於已建設完成的城鎮地區,綠色規劃建設依然有巨大潛力。

鄒永華介紹,在已規劃完成地區,可以通過調整城鎮空間佈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強自然資源管理和開展生態環境修復等方面實現轉型。

“例如將一些低效利用的土地進行改造,營造更綠色環保的公共空間;優化公交線路,讓更多的居民可以採用綠色出行方式;安裝節能設備、改善保溫材料等方式減少存量建築的能耗等。”鄒永華舉例。

《意見》指出,要科學設定綠色轉型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有“減”有“補”有“增”,讓“綠色”涌入城市的“毛細血管”。

“城市發展綠色轉型要實現‘減量’發展。”劉志林提出,在城市空間格局上,落實緊湊城市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的功能混合水平,城市建設方式從增量擴張向存量優化轉型,通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提高已開發土地和空間的集約利用效率。同時大力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以空間佈局優化“換”長距離出行可能產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要補齊城市的‘綠色短板’,過去的快速城鎮化模式,是以破壞環境爲代價的。”鄒永華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有必要開展生態環境修復,增加綠地和植被覆蓋,建設公園和生態廊道,不僅可以生態環境質量、惠及居民健康,而且可以增加碳匯,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城市規劃如何增“綠”增“新”?劉志林建議,進一步建設完善步行優先的城市交通路網體系,大力推廣綠色建築,加快“藍綠空間”的規劃建設,增加碳匯以消減溫室氣體排放,同時提升城市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韌性與適應力。

鄒永華補充,“綠色發展轉型潛力滲透在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只有從各個方面去挖掘綠色發展的潛力,才能順利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目標。”(實習生徐皓萱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