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兩岸供水的酸甜苦辣 話劇「共飲一江水」戲說從前

原創話劇「共飲一江水」,在廈門滄江劇院再次上演。(圖/金津攝)

今年6月在海峽論壇期間,根據「金門自大陸飲水工程」的真實事件改編的原創話劇「共飲一江水」,在廈門滄江劇院再次上演。這部話劇是由福建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排演,編劇爲三度獲得「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的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在創作期間他瀏覽了大量新聞報導、檔案資料,閱讀金門的地方史,採訪當事人,花了約一年時間才完成劇本。話劇內容是通過講述供水工程中的關鍵事件,演繹兩岸同胞同心協力、百折不撓、水乳交融的故事。

「金門自大陸引水工程」主要水源來自福建省泉州山美水庫,經由晉江供水系統送水至金井海堤出海,銜接金門方負責的十六公里海底管線到田埔水庫。滿足金門未來三十年中、長期發展用水需求。整體工程雖然歷時三年在2018年8月5日啓動通水儀式,但該計劃的起源可追溯自1995年。由大陸福建省水利水電廳(現水利廳)組成「金門、馬祖供水規劃領導小組」(後改製爲金馬供水工作小組),進行該計劃前期工作。而我方經濟部水資源局(現水利署)爲因應水資源需求,並配合小三通之推動,於2000年乃着手評估自境外引水政策,完成「金馬地區與大陸通水之影響評估及規劃報告」。而後,經兩岸官方於2002年會晤進行「金門與大陸通水計劃」資料蒐集與意見交流,遂開啓引水計劃溝通橋樑。自此,針對引水計劃相關作業細節,兩岸歷經多達三次工作會議及八次技術商談,至2015年六月,終由雙方水利主管機關(我方經濟部與陸方水利部)及執行單位(金門縣政府與福建省水利廳)達成供水水源、水量、水質標準、合作模式、購水契約期限等多項共識,並於同年七月二十日完成購水契約簽訂儀式,開啓引水計劃重要里程碑。

話劇「共飲一江水」完整呈現兩岸通水的故事情節。(圖/金津攝)

兩岸通水是一場長達23年的「馬拉松」,總長28公里、跨海僅16公里的輸水管道,卻歷經23年漫長才最終完成。「這其中糾葛的人物、故事絕非一臺戲所能完全承載的。」話劇「共飲一江水」導演孫超說,這就要求在創作主旨的統一下抓大放小、刪繁就簡,以核心人物的視角推動貫穿動作。

話劇「共飲一江水」爲兩幕結構,共十六場次。第一幕九個場次,時間背景爲1995年至1998年,事件發展和人物關係推進比較集中。第二幕七個場次時間跨度18年,各場次的事件相對完整、獨立,表現形式較第一幕更自由,有幾處使用心理空間的處理。劇本整體風格生活質感飽滿,地域色彩較濃厚,樸實中有詩意化的表達。

編劇曾學文提到劇中主要人物王國興的原型——時任福建省水利水電廳廳長陳國樑,是供水工程最重要的當事人之一。「我在採訪陳國樑老廳長時,他對我說過一句話:「我們這麼多任水利廳廳長像接力棒一樣,一棒一棒往下接,有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才把水貫通到金門。」這部話劇把福建沿海向金門供水工程從歷史現實搬上舞臺,記錄了這些爲解決金門用水問題而不懈努力的人,向他們致敬。

作爲臺灣的觀衆在看完該劇之後,除了感動之外還有一些小小的遺憾,這23年金門本地人士的奔走與努力,在劇中較少被着墨,期待能有part-2的推出,這樣將能更完整呈現兩岸交流的過程。

話劇「共飲一江水」演出後,受到兩岸民衆的喜愛。(圖/金津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