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益平:發展新質生產力,轉型經濟增長模式

文 閆佳佳

新技術催生之下,數字經濟正成爲全球經濟新的增長點,它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創造了全新的產品和服務模式,成爲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那麼,應該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哪些關鍵因素?未來又將如何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增長?

6月12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黃益平在《中國經營報》《商學院》、中經傳媒智庫聯合主辦的“中國商業20年躍遷與創變,引領新商業文明——暨《商學院》創刊20年論壇”上,發表了主題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幾個關鍵因素》的演講。

黃益平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生了三個顯著的變化:低成本優勢已經消失、全球化政策出現逆轉、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在此背景下,我們邁向了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爲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我國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依賴低成本和粗放式增長轉向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

那麼,應該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呢?黃益平通過相關研究表明,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有兩類決定因素,一是創新投入,包括科研人員和研發經費的投入;二是研發效率,比如知識產權保護、經濟開放度、科研機構參與度以及技術專業化程度等。儘管中國在某些前沿技術領域的知識產權數量增長迅速,但在考慮技術質量時,整體實力仍有待進一步加強。

中國的開放度和民營企業的活躍度是促進創新的關鍵因素。當前,國際社會和市場發生了很大改變,雖然面臨一些限制,但是爲了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仍然需要保持開放。此外,民營企業在創新過程中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提升民營企業家信心和活躍度至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供需不平衡問題需要得到理性審視,我國供需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過去通過出口緩解,但隨着國際環境的變化,地緣政治矛盾變得突出,以及中國轉變爲大國經濟,像過往一樣大量地出口到國際市場確實會對國際市場的均衡產生影響。

爲解決上述問題,黃益平認爲需要優化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鼓勵消費以支撐持續增長,同時通過技術創新而非簡單的產能複製來引導產業政策,以及繼續走出去。

一直以來,我國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靠投資驅動還是靠消費驅動有很多爭論,其實,想要保持經濟持續增長,需要將消費與投資之間保持適當的比例。如果重視消費不重視投資,經濟增長很難持續,只重視投資不重視消費既會帶來產能過剩問題,也會影響經濟持續增長。

這也引發了我們對於“爲什麼要發展經濟”的思考,其實發展經濟不是爲了做多產品抑制消費,而是改善人民羣衆的生活水平,爲此,既需要增加消費也需要有投資帶來的資金支持。

最後,面對供需問題,黃益平建議我國企業繼續走出去,雖然當前出海企業的主要市場還是歐美市場,但是歐美面臨着諸多不確定性,建議轉向與“全球南方”發展中國家合作,支持其綠色轉型。在此過程中,可以通過商業化操作、政策工具乃至援助,發揮多方面的作用,比如幫助中國金融工具走出去,推動發展中國家綠色轉型,也可以作爲經濟發展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利於構建一個人類經濟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