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 大陸爲何焦慮

(圖/中新社)

在「認知即現實」的國際社會中,由話語權塑造的認知決定着一個國家的形象和尊嚴。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天馬行空,不在乎旁人說三道四;鄧小平時代的中國韜光養晦,不爭論不折騰。而在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21世紀,中國卻常常焦慮於國際話語權的缺失及其形象受損。

這種焦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國際社會中的中國聲音與中國的綜合國力不相稱。第二,國際社會經常有意無意地誤解、曲解中國的聲音。比如,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被曲解爲中國的馬歇爾計劃和轉移國內過剩產能,被指責爲建立排他性經濟勢力圈和債務陷阱。總而言之,中國國際話語權焦慮來源於「說話沒人聽」,來源於「好心被當驢肝肺」。

之所以說話沒人好好聽,主要還是因爲中國缺乏話題設置能力、缺乏提供基於現實的邏輯自洽故事的能力。

國際話題設置能力。提出國際社會所共同關心的問題,提供引起國際社會共鳴的話題是爭取國際話語權的第一步。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氣候變化與地球溫暖化直接關係到人類的生存發展,自然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和討論。「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不管是否成立,緊扣後冷戰時代的走向和戰略,各國國家不可能不關注。中國希望說話有人好好聽,首先就需要研究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話題。否則,又怎麼能希望外人靜下心來傾聽你的聲音呢。

講好中國版故事。提供話題固然重要,但是圍繞這些話題提供基於現實的邏輯自洽的中國版敘事更加重要。中國版敘事既包括中國敘事,也包括基於中國視點的世界敘事。第一,直面國際競合的現實。中國版敘事應該是基於人類或國際社會所面臨的真實問題。儘管和平和發展依然是國際社會的大趨勢,但是俄烏戰爭以及中美之間的激烈競爭已經給和平發展帶來了嚴重威脅。只有直面這種威脅纔可能提出真正引起國際社會重視的話題。

第二,基於客觀真實的敘事。公開透明是中國版敘事的基本前提。任何文過飾非、套話空話都不可能讓人信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念很先進,中國政府和企業單位也做了很多艱苦卓絕的工作,給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之所以常常被海外和國際社會誤解,很大原因可能是相關數據公開不夠,透明度不高。

第三,邏輯自洽的敘事。中國故事之所以很難被國際社會接受,一個重要原因是很多敘事比較模棱兩可,使用了與國際社會的常識差距甚遠的概念。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念。怎樣從新的角度來詮釋可以被國際社會可理解可接受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依然是中國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國際話語權的獲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無須焦慮過度操之過急。中國通過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樹立起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形象。只要中國出於公心,持之以恆,一定會站到國際話語權舞臺的中心。到那個時候,中國聲音不但被人傾聽,還會被人尊重和落實於實際的行動之中。(作者爲日本東京經濟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