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秦淮舊事:民國飯店拆遷與十八年經濟賬本
觀點網 在南京秦淮區太平南路,華僑城爲一宗土地耽擱了好些年,而土地底下埋藏的歷史更爲厚重漫長。
10月28日,江蘇融德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及轉讓方對標的公司24.29億元債權在上海聯合交易所掛牌,轉讓底價23.79億元,轉讓方爲江蘇百澤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具體來看,標的公司100%股權掛牌價格爲1.926億元,轉讓方對標的公司股東債權掛牌價格爲21.861億元。
轉讓方江蘇百澤控股股東爲江蘇省房地產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後者分別由華僑城和江蘇省屬國資國信集團持有51%及49%股權。
百年飯店與拆遷戶
掛牌標的核心資產爲南京江蘇飯店地塊拆遷項目。
時間還要追溯到2006年8月,江蘇融德置業以底價8000萬元摘得NO.2006G33江蘇飯店地塊,地塊臨近夫子廟,擬建成南京紫合國際廣場項目,投資總額10億元,原計劃2013年11月動工、2015年10月竣工。
至於江蘇飯店的前身安樂酒店,始建於1928年,由桂系元老馬曉軍與部屬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等合建。“安樂酒店”的招牌是于右任親筆所題,當年影后胡蝶、“天涯歌女“周璇、京劇名角梅蘭芳都是常客。
隨着新中國建立,1952年,安樂酒店改爲省級機關第一招待所,1954年更名爲江蘇飯店,直到土地出讓的2006年被夷爲平地。
2011年4月,一街之隔的太平南路305號地塊上,開始建造一棟建築高度79.1米,總面積53516平方米的綜合性商務大樓,兩年後封頂,就是異地重建的新江蘇飯店。
反觀華僑城最終拿下的舊店原址,至今未有實質施工進展,僅有部分用作社會停車場。在捆綁開發的三十四標地塊上,清真食品“綠柳居”店面等剩餘建築也未完成拆遷。
南京資深地產評論員、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會員尹霄飛接受觀點新媒體採訪時表示,他過去就曾住在綠柳居不遠處,說起來也算是這裡的拆遷戶。
在尹霄飛印象裡,現在的江蘇飯店已落成大概十年,原地塊“拆的時間比較長,可能十多年來都是作爲停車場,然後2018-2019年又拆了一部分,但綠柳居一直沒拆”。
綠柳居始創於1912年,最早的店址位於秦淮河畔桃葉渡,去年該品牌被認定爲中華老字號,而這家綠柳居菜館位於太平南路248號1-6層,“雖然是後來才建的,但畢竟有百十號員工,生意也不錯,要把店給拆了,一般得給它找一個新址,要不然人家沒法營業。”尹霄飛表示,這類建築拆遷尤爲棘手。
他前不久路過這裡時發現,周邊還有一些文保建築,“正好在我家原來老房子的西南方向,還有一個兩三層的民國小樓”。
另外,地塊拆遷時還涉及宗教教產,所以指標也包含建設4700平方米清真寺,但受土地紅線範圍內拆遷尚未完成影響,一直無法交付清真寺房屋。
在尹霄飛看來,這並不奇怪,唐宋時穆斯林經由絲綢之路來到南京,歷史上建過七十多座清真寺,現在老城南仍有不少回民聚居地。
各方牽扯之下,逐漸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尹霄飛進一步表示,江蘇飯店改造項目具有明顯的早期城市更新風格,就是較爲粗放,現在已經很難復現。
“2011年的南京梧桐樹事件,就被社會廣泛討論。2010年後對歷史建築一般採取就地保護,現在不會輕易拆掉了。”尹霄飛補充道,至於地塊內如果仍有文保建築,未來接盤方需要慎重對待,例如考慮是否整體移植到新建築內,在這座六朝古都並不缺乏實操案例。
陳年賬本
除了牽動歷史文脈,地塊還勾連着一長串經濟賬本。
一份2013年的環評報告顯示,江蘇飯店地塊與地鐵3號線建設涉及的待改造地塊三十四標地塊捆綁開發,總用地面積3.02萬平方米,其中代徵用地面積0.31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5.64萬平方米。
隨着時間推移,改造成本水漲船高。
據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的評估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轉讓方對標的公司債權本息合計24.29億元(借款本金餘額爲19.05億元、借款利息爲5.24億元),該筆借款自2024年1月1日起停止計息。另外,存貨-開發成本賬面中有12.44億元利息支出,該部分利息主要爲與轉讓方借款發生。
地塊還有一連串成本問題。
例如,土地範圍內的清真食品老字號“綠柳居”未完成拆遷,未對拆遷補償達成一致,本次按照賬面預付的8000萬元拆遷款項作爲該店鋪拆遷成本,並納入成本考慮。
此外,根據標的公司與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簽訂的拆遷補償協議,受土地紅線範圍內拆遷尚未完成影響,一直無法交付清真寺房屋,雙方協定將交付日期延遲至2023年12月31日,同時在2020年至2023年分別向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支付過渡補償金565.26萬元、582.22萬元、599.69萬元、617.68萬元,延期每天增付滯納金1‰。
據《江蘇飯店地塊二期環境綜合整治拆遷決算審計報告(徵求意見稿)》,二期拆遷尾款爲2923.00萬元,本次評估也將該尾款納入拆遷成本考慮。
按照原定規劃,江蘇飯店地塊上建設的紫合國際廣場主要包括不超過4.2萬平方米酒店公寓、4.95萬平方米寫字樓、6.14萬平方米地上商業以及3.6平方米地下商業,容積率6.25,建築密度50%。
據悉,此前華僑城方面一直尋求調整項目容積率指標,增加建築面積以覆蓋不斷激增的成本,但最終無果。
在去年12月26日,江蘇融德置業100%股權及其24.29億元債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第一次掛牌,底價26.43億元。不到一年後,第二次掛牌價降低了2.64億元,是否會有其他企業有意願和能力進行承債式收購,仍未可知。
尹霄飛表示,一方面,項目所處的地理位置優越,屬於市中心核心地段;另一方面,十幾年前的規劃放在今天或許有些過時。
“今年南京土地出讓呈現定製化、小型化趨勢,滿足改善需求爲主,比如房產的定製化,你看了這個戶型之後,可以設計是3房4房還是5房,主城區產品也力推毛坯交驗、成品交付。這些都有別於土地出讓時的背景。”
他認爲,基於鬧市地段,未來項目若建成公寓產品還是“不愁賣“,剩下的是價格問題,但是項目配套的大量寫字樓和商業,則要面臨周邊市場激烈競爭,至於各業態佔比以及容積率等指標會不會調整,現在很難斷言。
項目公司股東借款還隱藏着華僑城十幾年的成本沉積,但此前江蘇百澤、江蘇融德並沒有出現在華僑城歷年財務報表中,直到尋求出讓,才曬出部分陳年賬本。
華僑城中報數據顯示,截至上半年末,公司總資產爲3531.2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86%,其中貨幣資金365.85億元,對短債覆蓋倍數爲1.21,經營性現金流淨流出28億元;總負債2686.96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0.65%,資產負債率76.09%。
九月份接受機構調研時,華僑城就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推進債務成本壓降與優化債務結構。此時選擇退出進展遲滯的項目,一定程度上也能緩解現金流壓力。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金陵城裡這塊土地仍在等待着下一段命運。
本文源自: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