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這座廟裡不起眼的小香爐… 竟是百年古物

延平郡王廟主委李建興說「開基延平王神像」,科學檢測證實已百年(王志偉攝)

圖:逢甲大學歷史文物研究所長李建緯團隊盤點考證延平郡王宗教古文物 。(王志偉攝

花蓮延平王廟古物進行科學檢測,如咸豐元年款黑令旗、清朝的刻花東溪窯筒形爐等都具文化考古價值。(王志偉攝)

清朝咸豐元年流傳至今的黑令旗,已有脆化跡象,亟待妥善保存 。(王志偉攝)

170歷史的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基神像。(王志偉攝)

廟裡一隻看似不起眼的「香爐」,被研究團隊發現竟是清朝流傳下的筒形爐!建廟已近170年的花蓮市延平王廟,歷經數次修建,留下許多珍貴文物,首次盤點出239件多古文物,研究團隊今在廟內發表研究成果,將其中百年曆史的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基神像,以及東溪窯筒形青瓷爐列入「一般古物」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物,主持人李建緯教授透露,盤點廟方文物時,不起眼的香爐被證實具有歷史價值的青瓷爐,說明文資保存刻不容緩。

文化局長江躍辰說,這是花東第一次辦理寺廟宗教文物普查,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經費補助,委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團隊執行「108-109年花蓮延平王廟文物普查建檔暨潛力古物研究調查計劃」,趁着「清屯」日以後,協同主委李建興將廟內重要神像、令旗等文物自神龕請下來,利用紫外線(UV)、紅外線(IR)、X光手持式X─射線螢光分析(XRF)等科學性檢測,分析這批重要文物的工藝技法和文化資產價值。經過半年研究考證,今天在延平郡王廟成果發表。

計劃主持人李建緯教授表示,延平王廟創立於咸豐元年,與花蓮漢民族開墾息息相關,歷經清代、日治及民國,留下許多珍貴文物,共普查建檔31案共239件文物,其中供像類爲8案共12件;頌讚公告類爲7案共12件;供器法器類爲10案共171件;樂器類爲1案共1件;傢俱擺飾類爲3案共14件;圖書文獻類爲1案共1件;建築構件類爲1案共28件。另擇出具有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的16件文物,進行科學性檢測,藉以佐證這些文物的歷史價值,俾由文化局提報爲縣級古物。

李建緯與吳慶泰老師從歷史脈絡、藝術價值、材質與工藝等各方面,針對廟內有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的刻花東溪窯筒形爐、重建序及捐款芳名木牌、開基延平王神像、原鎮殿延平王神像、「蘇清秀寄附金五百圓也」碑、「志在東瀛捐軀拓地孤忠石柱及「新創天地」匾等多件文物闡述其文化資產價值。

李建緯說,紅外線能判別文物上的碳反應,可看到肉眼不可見的年久墨跡落款;X光則能瞭解文物「內部結構」,透過科學檢測數據,協助研究人員考證文物的工藝技術,從中探索歷史訊息和文化資產價值,研究也發現,廟方供存咸豐元年款黑令旗,具有歷史軌跡,但後人卻在令旗面用黑筆寫下咸豐元年字樣,或許無意,也可能是便於辨識管理,但研究團隊認爲相當可惜。

他說,盤點後,其中最具關注的「開基延平王神像」,寬15.5公分、深12.5公分、高27公分,據地方口述歷史,相傳是先民黃阿鳳在1851年,自臺南府城恭請至花蓮十六股供奉的神尊,並隨着地方開墾成爲信仰和生活中心,另外原是「香爐」被證實清朝刻花東溪窯筒形爐等,這兩件文物被列入具「一般古物」文化資產價值潛力者。

李建緯表示,延平郡文廟留下許多珍貴文物,目前保存環就並不好,例如咸豐元年流傳至今的黑令旗,已有脆化跡象,他建議,廟方歸類的一般古物件,可送文化局指定後,依據文資法相關辦法,向文化部申請環境改善經費,例如建置恆溫保存室,進行更妥善的保存維護,並希望後續有一完整出版記載,讓後代流傳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