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區農改場溯源場史 找到1910年前身補慶百歲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宣大平說明場區的百年前身。(羅亦晽攝)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宣大平說明場區的百年前身。(羅亦晽攝)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秘書宣大平說明場區的百年前身。(羅亦晽攝)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前身爲1910年的「娜荳蘭移民指導所」。(羅亦晽攝)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去年出版書籍,揭開「吉野一號」米的前世今生,並從中發現一段不爲人知的場史,經陸續查找日據時代文獻資料,證實場區前身並非1939年成立的「花蓮港廳農事試驗場」,而是1910年的「移民指導所」,場方5日將舉辦延遲多年的百年慶,並因應農業部掛牌成立重新揭牌。

花蓮吉安鄉曾種植日據時代高級清酒釀製品種「吉野一號」米,研究清酒文化團隊爲嘗試重現百年臺灣地酒,2年前與吉安鄉農會展開復育,花改場則與農業歷史專家範雅鈞進行田野調查,將結果撰寫成書,重現「吉野一號」的昔日風華。

不過花改場卻在調查「吉野一號」期間,發現1928年全臺唯一一次因天皇即位辦理的獻谷田區竟在場內,甚至還有相關資料,認爲「事情不單純」,開始回溯當年的歷史背景。

秘書宣大平說,雖然日據時代所留存的農業文獻資料不多,且多爲當時的產值、物種等,鮮少提及農業改良部分,不過同仁不氣餒,陸續前往檔案局、國家圖書館、歷史博物館等處,查找日據時代的資料庫,透過當時的公文、府報、農事報及回憶錄等史料,溯源花改場的前世今生。

原來,花改場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本總督府當年爲加速移民適應臺灣農業生產環境,在各移民村設置「移民指導所」,而花改場的位置,就是1910年2月9日在花蓮港廳娜荳蘭社設立的「娜荳蘭移民指導所」,負責指導當地移民農耕技術,並提供種苗種植。

宣大平說,當移民指導所完成階段性任務結束,1917年廢止後轉型爲花蓮港廳農會農場,作爲農事改良的試驗場所,解決花蓮港廳長年稻米短缺的問題,1928年農場被指定爲花蓮港廳的獻榖田,種植「吉野一號」米,該田區就是目前場內的試驗田區,直到1939年4月1日因應農民對農業試驗和推廣需求的增加,才誕生「花蓮港廳農事試驗所」。

花改場爲慶祝延遲多年的百歲慶,5日將在場內舉辦系列活動,包括展示農業創新成果、原民作物保種廚房巡禮、文旦手搖飲頒獎典禮、農科體驗等,並因應農業部掛牌成立重新替場名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