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上的金錢永不眠,華爾街的酒會永不休

從上世紀90年代起,酒就已經融入了曼哈頓人的血液當中,而努力實現財務自由的華爾街人,難免會借酒消愁,對酒當歌,問人生幾何?

在每週90小時殘酷的商海論戰後,華爾街不可避免地沉淪在了酒精中。這些位於世界之巔的頂尖大腦們,似乎對酒精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渴望。從19世紀60年代“美國雞尾酒之父”傑瑞湯瑪斯在下曼哈頓開啓第一家沙龍酒吧開始,酒就已經徹底征服了華爾街。

而時至今日,曼哈頓卻早已不是《華爾街之狼》和《美國精神病人》中演繹的雞尾酒和烈酒的天下了。啤酒佔領了布魯克林,伏特加佔領了皇后區,屬於曼哈頓的,則是葡萄酒。在過去的25年間,華爾街的酒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1976年的“巴黎審判”後,葡萄酒便重新走進了美國人的視線,80年代加州的葡萄酒浪潮更是瞬間席捲了美洲大陸,使餐酒以年均39%的速度瘋狂增長。至於那些與華爾街息息相關的超高端名莊酒,從1991年至1999年僅僅不足十年的時間內,12支木箱裝的銷售額便從240萬美元增長至1010萬美元,成爲了華爾街上新貴階層的象徵。

“高端葡萄酒正以一種啤酒和烈酒從未有過的趨勢崛起,且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高度。它表現出你生活的品質和一種審美,”從1983年便開始在紐約從事葡萄酒貿易的一個酒商如是說,“波爾多和加利福尼亞依舊佔據着主流,這代表着90年代時華爾街精英們從烈酒中保留下來的口味:雄壯,飽滿,奔放。”

在記憶中,葡萄酒是金融界社交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跨過歐亞大陸來到美洲,並建立起一座貫穿歐美的橋樑。這座橋樑上承載着的不僅僅是貿易,更是一種品飲的藝術和自然的饋贈,難怪會得到華爾街人的青睞。

“金融江湖中每一代都有英雄興起,會是什麼人?誰也不知道!”

如果說葡萄酒界也算是一個江湖,那麼羅伯特帕克無疑是這個時代的一匹黑馬,一瓶瓶葡萄酒在他的筆下便排出了先後。這位前巴爾信貸銀行的法律顧問有着其他人無法比擬的優勢,而其中一項能夠深切影響到華爾街人的即是他那商界精英口味。“葡萄酒之父”羅伯特帕克在波爾多酒吧中的發家史相信大家已經耳熟能詳,現如今他一手締造的《葡萄酒倡導者》以及百分制帝國正運用着銀行家們最熟悉的語言如試卷評分般地給出指導意見。

“高於90分的買不到,低於90分的賣不掉。”在種口味已經改變了世界葡萄酒格局的時代下,似乎所有的釀酒師都不禁向利益低頭,開始釀造一種銀行家和科學家、投資家和企業家通吃的酒文化:高酒精,飽滿,浮誇。

另一方面,市場也在面對評分之困,天平向無爭議正在傾斜並倒向“葡萄酒皇帝”的一方。而這只是華爾街影響葡萄酒的一個縮影。

一位J.P.摩根的總裁表示,如果在餐桌上無法對一瓶酒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就極有可能被排除在整個討論之外。“現在,我已經能同那些葡萄酒愛好者誇誇其談上30分鐘了。”他笑道,“這就是展現人格魅力贏得合同的時刻了。”

現在,華爾街的收藏家可能會有數千瓶的藏酒,這其中包括嘯鷹、帕圖斯、賽奎農等膜拜酒。在餐桌上把酒言歡已成爲金融界聚會活動之一。畢竟好酒難得,讓合夥人記住自己的方式莫不是以一瓶對方苦苦尋覓的絕世佳釀相贈爲最佳了。

華爾街的酒文化同樣潛移默化着曼哈頓甚至紐約城的餐飲界。葡萄酒吧?那是手中拮据的金融小開們的去處。一家擁有如字典般厚重酒單的餐廳,方能博得金融界大佬的青睞。

在《紐約時報》的餐廳評論中,取得最高評價的便是Veritas,一個事實上更接近於帶有餐廳功能的酒窖。“Veritas可能是餐飲界的新出路,因爲在這裡,葡萄酒遠比食物更重要。”餐廳評論家Ruth Reichl在他的餐廳指南上這樣寫道。酒單和侍酒師,正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

然而不確定因素卻始終存在着。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到世衛組織宣稱新冠疫情結束,伴隨着大量信貸機構的倒閉和創業公司的誕生,對葡萄酒的需求開始出現下降,整體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如金磚國家崛起,也飛速推動着葡萄酒價格。在過去25年間,頂級葡萄酒價格增長了三倍有餘。

2013年,羅伯特帕克的退休似乎預示着一個時代的終結。不久之後,其他地區也會出現專注於本地的地區酒評家。但是由於口味的差異化,是否還會出現下一個如帕克般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評論家呢?我們不得而知。而華爾街的口味或許也會跟權柄一起交給下一個世代,就像葡萄酒取代烈酒那樣。不過正如古龍說的,“不管最後酒醒會多麼消沉頹廢情緒低落,在喝酒的時候總是快樂的。”

酒精,始終流淌在華爾街人的血液裡,流淌在哈德遜河中,成爲金融人除資本外最重的東西,我把它稱之爲“酒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