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雕的極地夢想清單之[大雪山]:八千米雪山希夏邦馬峰的26天攝影日記
◎攝影器材:
數碼單反--------尼康D80(1000萬像素)一架,
適馬AF18-50 F2.8鏡頭一隻,
適馬AF10-20 廣角鏡頭一隻,
尼康AF70-300VR長焦鏡頭一隻,
電池1380mA 4塊、SD卡20G,曼富圖三腳架B-460,百諾雲臺BH-0
卡片機----------尼康P5100(1200萬像素)一臺,電池(1230MA)三塊,SD卡5G
◎海拔位置示意圖:
第01天(9月11日)
今天下午13點30分我們從西藏登山學校出發了,這學校地處拉薩的扎基西路(出發點座標爲29°40.666N 91°07.178E 海拔3663米 )。途徑曲水縣、浪卡子縣城,傍晚時分抵達卡如拉冰川附近的寧金抗沙雪山的營地(28°54.067N 90°09.884E 海拔4987米 ) 。營地有點冷,還下了冰珠加雪。我們一行隊員共有12人,到這裡開始適應五千米海拔。
相關鏈接:
西藏登山學校-----西藏自治區地域遼闊,這裡擁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等五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五十多座7000米以上的高峰和衆多6000米左右的山峰。自八十年代初西藏山峰對外開放以來,登山產業給自治區體育系統及山峰所在地帶來了直接可觀的經濟效益。但在其後的近二十年中,在西藏甚至中國的登山產業中,由於運作體制及傳統的制約,中國所能提供的登山服務,很大程度上僅限於收取登山註冊費和聯絡、接待工作。高山上的商業服務基本都是由第三國人員承擔。在2000年以前,西藏登山協會每年接待了近百支國外登山團隊。團隊僱傭的夏爾巴人員多達三四百人,所付給的服務費用近百萬美元。而我們山區的農牧民羣衆,因爲缺乏專業登山技能的培訓,只能提供如犛牛運輸、幫廚等簡單的高山服務。中國急需一批優秀的登山人才。
西藏登山學校的誕生:1994年尼瑪次仁就有了創辦登山學校這個想法,但是爲何到1999年才得以實施呢?主要是侷限於自身和環境的制約。尼瑪次仁結束了國外的訓練回國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1995年開始學習日語,平時繼續和外國登山隊學習、探討,收集了很多關於登山服務的資料。尼瑪回憶當時的情景:"我在1998年就打算正式籌建登山學校,可以說資金是最大的困難,而且西藏的經濟發展幾乎落後於全國水平,人們根本就不理解我的想法,贊助也無從談起啊!其實當時我也很猶豫,甚至在考慮放棄。幸運的是,老一輩登山家高謀興、洛桑達瓦等都非常支持我,仁青平措後來還義務擔任了西藏登山學校的副校長。在1998年,著名戶外品牌奧索卡公司的老總漢斯來西藏卓奧友峰徒步,剛好是我做翻譯,我就和他談了自己的想法,他非常感興趣。在大本營我們就談到了如何計劃投資,有了奧索卡公司的物力和財力支持,登山學校才順利創辦,並在1998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1999年正式成立的學校。"隨後的時間裡,在學校的創辦精神、辦學宗旨等方面,二人最終達成了共識。那就是培養一批有文化、專業技能過硬、具有良好服務意識的中國高山向導及高山服務人員,帶動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推動中國登山事業的發展。1999年,中國第一所專業登山人才培訓的搖籃--西藏登山學校正式成立,尼瑪次仁擔任校長。來自藏區生長在普通藏民家的孩子在這裡學習如何登山,學習如何帶領別人去登山,學習如何成爲山的使者!西藏登山學校的成立標誌着中國高山攀登人才培養走向綜合化,專業化。中國人不再爲尋找專業的高山協作而發愁, 打破了高山協作一直被尼泊爾的夏爾巴人持續壟斷了近半個世紀的尷尬局面,伴山而生的西藏娃也從此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登山生涯!
西藏登山學校的學員:從九十年代初就作爲西藏登山協會聯絡官的尼瑪次仁,在長期接待國外登山團隊的工作中,深切地感覺到可發揮居住在高山地區的藏族農牧民子弟先天的身體特長,一方面補充西藏登山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開創西藏的登山產業,給山峰所在地的羣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影響和帶動山區羣衆更多地參與到登山服務行業中來,給當地農牧區帶來的切實的經濟效益。因此西藏登山學校的學員都是來自山峰所在地的農牧民藏族青年,入學年齡在16-18歲,必須是初中畢業,身體素質要好,還要能夠吃苦耐勞。進學校前要進行一次體能測試,5000米長跑,主要是測試學生的耐力,這個是登山協作必須具備的。值得一提的是,西藏登山學校是國家扶貧項目,學員在校期間享受全部免費教育。尼瑪次仁校長在學校對學生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學校繼承"八一"登山隊的優良傳統,能夠遵守紀律。爲了讓學生在學校的3年學到真本事,畢業後可以成爲好的登山協作,學校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都進行着嚴格的管理,3年內不許抽菸、不許喝酒、不許談戀愛,違反者一經發現立即開除。每天早晨上文化課,學習藏語、英語、登山知識,每週前三天下午體能訓練,後三天技術訓練。
西藏登山學校的成長:從1999年尼瑪次仁校長建校開始,西藏登山學校已經走過了7個年頭。可是在7年前,誰又能想到尼瑪校長會將這所學校建成與法國沙木尼國家滑雪登山學校齊名的專業登山學校呢?創建之初的登山學校連自己的校舍都沒有,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但教學質量上,尼瑪校長一點都不含糊。他請來西藏體育大學、西藏大學、西藏藏醫學院的優秀教師教授文化課,又聘請國家登山隊與西藏登山隊的資深隊員講授技術課程。在奧索卡(OZARK)公司的幫助下,尼瑪校長還與法國沙木尼登山學校建立了聯繫並簽訂合作協議,請法國職業登山家前來授課,並每年送兩名優秀學員到法國接受培訓,登山學校的教學質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尼瑪的努力與學校的成長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和中國登山協會的重視和支持,2002年西藏登山學校被列入國家117個援藏重點項目之一,國家撥款500萬,國家體育總局撥款200萬,加上奧索卡(OZARK)公司等社會資金的支持,新校舍終於落成了。如今的西藏登山學校,佔地1.5萬平米,不僅有了設施齊全的教學樓、宿舍樓、接待樓,攀冰模擬道,抱石攀巖場地等基礎設施,還建立起了國內最大的人工攀登巖壁。西藏登山學校用科學的教學理念與辦學觀代替了夏爾巴人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口口相傳的家族教學模式,短短的7年之間培養了一批登山技巧優秀、綜合素質全面的高山向導。不誇張的說,西藏登山學校成立和發展的7年,正在超越夏爾巴人的百年高山協作歷史。
(轉摘於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310816.htm)
圖片說明:
DO1-01 我們的行李要裝車了
D01-02 出發前部分隊員的合影:
第二排北京田同生、雲南李捷、深圳張樑、福建花雕、雲南金飛彪、廣州華仔
DO1-03 登山學校尼瑪校長髮表講話
D01-04 陝西衛視勇者無畏欄目記者王普隨隊拍攝
DO1-05 抵達卡如拉冰川附近的寧金抗沙雪山的營地
D01-06 搭帳篷
DO1-07 營地景色
D01-08 靠近卡如拉冰川
DO1-09 在這裡開始適應五千米海拔
D01-10 建好的營地
DO1-11 卡如拉冰川
第02天(9月12日)
早上8點15分起牀,天氣晴朗,出帳篷一看,王普已在不遠的小山包上攝像呢。我馬上拿起三腳架出來,對着卡如拉冰川拍了近一個小時。早飯後,開始訓練,乘車到姜桑拉姆雪山的大本營BC(28°53.862N 90°13.991E 海拔4778米 ),從這裡開始徒步上山,途經一高原湖泊,2個多小時後,到姜峰前進營地ABC(28°52.310N 90°13.178E 海拔5378米 ),下午16點返回寧峰營地。晚飯後,我、王普、金飛彪和王靜打了近二小時的鋤大D。睡前測量了一下:脈搏 58,血氧 85。
相關鏈接:
1、寧金抗沙雪山-----寧金抗沙峰海拔7206米,位於西藏自治區江孜縣、仁布縣、浪卡子縣三縣交界處。寧金抗沙峰是拉軌崗日山的主峰,在喜馬拉雅山以北。因它悠然凌駕於“聖湖”羊卓雍措和“宗寺”桑頂寺之上,因此藏族人民把它叫做“寧金抗沙”,意思是“夜叉神住在高貴的雪山上”,傳說是藏傳佛教四大山神—西方山神諾吉康娃桑布居住之地。寧金抗沙峰周圍聳立着10餘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是西藏中部四大雪山之一。寧金抗沙峰山體雄偉,危巖嵯峨。頂部尖錐突兀,形如鷹嘴,坡嶺溝壑間的終年積雪發育了條條冰川,附近有冰川約116多條,冰川面積達118.82平方公里,時常有冰雪崩塌。卡如拉冰川是其中面積最大的一條冰川,面積達9.4平方公里。卡如拉是浪卡子和江孜縣之間公路上最高的埡口,海拔5042米,是年楚河支流勢龍曲源頭。
2、姜桑拉姆雪山-----姜桑拉姆峰海拔6325米。地處拉軌崗日山脈,東經90.3度,北緯28.8度,位於西藏自治區江孜縣和浪卡子縣交界處。山峰處在美麗的羊卓雍錯湖西南側,沿途是漂亮的湖光山色和濃郁的藏家民風。在西藏皓若河的山峰中,姜桑拉姆是一座供國內業餘登山愛好者攀登的理想場所。該山峰交通方便,山勢緩和,冰雪豐富,氣候條件也比較好,攀登難度適中,險情較小。
3、浪卡子縣-----地處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是山南地區海拔最高的縣,也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面積802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05傘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萬畝,草場面積680萬畝。總會人口近3.1萬。轄16個鄉,l13個村民委員會。浪卡子藏語意爲“白色鼻尖”。該縣屬藏南山原湖盆寬谷區。四周邊緣高突,中間呈低窪湖泊。境內山峰衆多,海拔6000米以上的就有6座。最高海拔爲7206米。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輻射強,冬春寒冷多大風。夏夥溫涼多雨水,於溼季分明,年日照時數爲2921.7小時。年降水量爲376毫米,年無霜期60天。自然災害主要有風、旱、蟲、雹、洪水、雷、霜等災害。境內有較高品位的砂金,豐富的風能、水能、大陽能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玉要有野驢、約、黑頸鶴、水懶、拾俐、盤羊、矢鶴、狼、狐狸、樟、黃羊、青羊、灰鴨、麻鴨、貝母、麻黃、蟲革、雪蓮花、龍膽等。羊卓雍錯還有蘊藏量高達2至3億公斤的高原傳奇人鱗魚加親腹魚、素有“西藏魚庫”之稱。縣內羊卓雍錯爲山南地區第一大湖,被藏族羣衆稱之爲“聖湖”。湖內分佈着10餘個小島。島上有紅教寺廟“擁不多寺”,常年香菸鐐繞,暮鼓晨鐘,加上遠處雪峰映襯,更顯“聖湖”之神秘和美麗。目前已向國內外旅遊者開放。 還有寧金抗沙峰、姜桑拉姆峰和解崗速鬆峰3座雪山向國內外開放。它們都是旅遊、攀登、探險的好去處。
圖片說明:
DO2-01 寧金抗沙雪山與姜桑拉姆雪山及浪卡子縣位置示意圖
D02-02 我馬上拿起三腳架出來,對着卡如拉冰川拍了近一個小時
DO2-03 寧金抗沙雪山
D02-04 卡如拉冰川
DO2-05 卡如拉冰川
D02-06 營地景色
DO2-07 營地景色
D02-08 汽車能到的營地
DO2-09 犛牛與冰川
D02-10 乘車途中抓拍的姜桑拉姆雪山
DO2-11 訓練中在吃路餐
D02-12 途經一高原湖泊
DO2-13 行進中
D02-14 雲南金飛彪、金飛豹兩兄弟
DO2-15 姜桑拉姆雪山
D02-16 正起勁呢
DO2-17 訓練結束後,藏族嚮導們在玩一種擲色子游戲
D02-18 營地附近的經幡
DO2-19 草塔
第03天(9月13日)
上午休息,我去營地周邊轉了一圈,拍了幾張經幡的照片。下午全體隊員訓練約二個小時,爬至五千二百多米的附近山坡上(28°54.043N 90°10.276E 海拔5217米 )。今天是駐紮在寧金抗沙雪山營地的第三天,大家已經基本上適應了這個海拔高度。晚飯後我把三天來拍的照片傳到電腦中,已有幾百張,大致看了一下,拍攝效果不好,看來高海拔的攝影專題不容易做啊。睡前時分,營地下了雪。
相關鏈接:
1、登山的方法-----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阿爾卑斯登山法,一種叫喜馬拉雅登山法。阿爾卑斯登山法是所有的物資都要自己去運輸,所有路線要自己修,所有的登山要靠自己的力量; 喜馬拉雅登山法(也叫極地登山法),主要是靠大量後勤的、支持的力量把基礎設施、營地建好,最後才採取攻略的方式完成登山。
2、喜馬拉雅的登山方式-----由於山很高,一般的人不可能揹着食品和帳篷從低海拔大本營直接上到頂峰的,必須要在這個過程當中修路線、建營地,行軍運輸取得高山適應性。比如說進在大本營這個地方,到了5000,再下一步往上爬,但是不能繼續往前走了。如果一個勁的往前走,身體是受不了的,必須要返回到低海拔的營地取得高山適應性,休息一段時間再往上面行軍。這個過程我們叫做訓練,或者叫做取得高山適應性,這本身就是登山的過程之一。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開始了登山。現在的登山,目前的任務就是取得高山適應性,這個可能是跟阿爾卑斯登山不太一樣的地方,阿爾卑斯登山的方式是上了一個高度就不會往下走了,會一直到頂峰。喜馬拉雅式的登山方式要上到一個高度,要回到原來的海拔,再上一個高度再回到一個海拔,不斷的取得高山適應性,才能具備最後登頂的實力。
3、阿爾卑斯式的登山方式-----一種不依賴他人,完全或主要靠登山者自身力量從事攀登各種山峰的登山活動。因系阿爾卑斯山區登山運動的早期活動形式,故名。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後逐漸爲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所取代。七十年代以來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1978年5月意大利登山家萊茵霍爾特梅斯納爾和彼得、哈貝勒首次不用氧氣登上珠穆朗瑪峰。1980年8月萊茵霍爾特梅斯納爾又單人從海拔6400米的營地不用氧氣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爲這一登山活動形式的發展開創了新途徑。
圖片說明:
DO3-01 在做偏振鏡壓暗天空的試驗,這張有效果了
D03-02 營地附近的塔
DO3-03 雪山與犛牛
D03-04 上午休息,我去營地周邊轉了一圈,拍了幾張經幡的照片
DO3-05 經幡和雪山
D03-06 經幡和雪山
DO3-07 經幡和雪山
D03-08 王靜在攝影
DO3-09 王普的工作照
D03-10 花雕做秀
DO3-11 超廣角10-20mm的效果
D03-12 對眼
DO3-13 花雕的拳頭
D03-14 王普的舌頭
DO3-15 藏族嚮導們開始玩擲色子游戲
D03-16 又到關鍵時刻!
DO3-17 只好博一回了!
D03-18 看來有希望呢
DO3-19 終於獲勝!
D03-20 犛牛、冰川與小溪
DO3-21 下午全體隊員訓練約二個小時
D03-22 高處看營地
DO3-23 合影
D03-24 李捷與王石
DO3-25 爬至五千二百多米的附近山坡上
D03-26 歇
DO3-27 返
DO3-28 營地
DO3-29 雪山的營地
D03-30 睡前時分,營地下了雪
第04天(9月14日)
早起整理東西,拔營裝車,向日喀則進發。在完成第一階段高海拔適應訓練後,全體隊員開始向目的地希夏邦馬雪山轉移。途徑江孜縣,吃完午飯大家一起去遊覽了著名的抗英遺址-----江孜古堡(28°55.102N 89°35.916E 海拔4157米 ),有部電影《紅河谷》好像就是根據這裡的歷史故事改編的。天空很藍,我還是加上了偏振鏡,隨手拍了幾十張照片。在進入日喀則前的小河裡發現有許多人在洗澡,一問才知碰巧是藏族的沐浴節期間。可惜長焦300mm沒在手邊,下車圍觀攝影顯然不禮貌,只好用50mm鏡頭在車裡遠遠抓拍幾張了。晚宿日喀則神湖酒店(29°16.416N 88°53.328E 海拔3845米 )。
相關鏈接:
1、江孜古堡-----1904年,英國侵略軍600人佔領崗巴宗,同時從亞東向北入侵江孜。在江孜受到當地軍民的拼死抵抗。江孜人民在宗山上築起炮臺,用土炮、土槍、“古朵”、刀劍、梭標和弓箭與入侵之敵展開了英勇的血戰,1904年5月上旬的一個晚上,千餘軍民乘敵不備,偷襲英兵軍營, 幾乎把留守江孜的英軍官兵全部網住。6月,英軍從亞東派兵增援,侵略者重兵包圍了宗山。江孜軍民奮起抵抗,堅守著每一寸陣地。 不幸,堡壘中的火藥庫被炮彈擊中後爆炸,彈盡糧絕的軍民,抱起石頭, 居高臨下,拼命抵抗。戰鬥堅持了三天三夜,敵人遭到重創。 最後,由於雙方力量懸殊,寧死不屈的勇士們跳崖殉國, 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篇章。電影《紅河谷》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1962年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江孜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上游北岸,因年楚河流經這裡,歷史上人們又稱江孜地區爲“年”。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鬆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爲貴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則稍早,由於地處薩迦、後藏經亞東通往錫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豐,因此成爲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發展成爲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爲西藏一大重鎮。
2、藏族沐浴節-----每年藏曆七月上旬(公曆九月上旬),在藏區的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草原到鄉野,都有一個集體性的沐浴活動。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所以,這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在這七天中,從垂髫的娃娃,到白髮蒼蒼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已成爲藏族羣衆傳統的風俗習慣。據藏文天文曆書記載,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喝下不傷腹。
沐浴節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有許多動人的傳說。相傳在很早的時候,藏族地區有一位醫術極高的名醫,他爲了解除人們的病痛,經常爲百姓醫治患疾,挽救了衆多病人的生命。由於他有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醫術,被人們尊爲藥王。藥王逝世後不久,藏族地區一度遭受瘟疫的襲擾,人畜死亡不計其數。人們越加懷念藥王,希望得到救治。有一天夜裡,一位垂危的病人在夢中得到藥王的啓示,說在明星高照之時,下河沐浴便會病除康復。這個病人沐浴後果然恢復了健康。事情傳開,患病的人紛紛跳到河裡洗澡,果真全部康復。後來,每年夏末秋初,人們便到附近的江河中洗澡,久而久之,便成了沐浴節。
3、日喀則-----藏語意爲“最好的莊園”。“喀”讀音ka(一聲,音咔)。日喀則英文是Shigatse(官方拼法)或Xigaze。日喀則是歷史上後藏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也是歷代班禪的駐錫之地。西藏日喀則地區,位於祖國西南邊陲,青藏高原西南部,西銜阿里、北靠那曲、東鄰拉薩與山南,外與尼泊爾、不丹、錫金等國接壤,國境線長1753公里。全地區國土面積18.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旅遊資源:從拉薩翻越岡巴拉山口,經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羊卓雍湖、千年卡若拉冰川,赴江孜,瀏覽三大教派合一、號稱有“十萬佛塔”的白居寺,抗擊英國侵略的宗山城堡遺址,最後到達日喀則。瀏覽完市區景點後往南經拉孜、新定日,到達珠峰北麓、海拔5145米的絨布寺,再前往8公里外的珠峰登山大本營(海拔5200米),是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起點,也是近距離欣賞珠峰的最佳地點。
圖片說明:
DO4-01 拔營前最後的早餐
D04-02 早起整理東西,拔營裝車,向日喀則進發
DO4-03 途徑江孜縣,吃完午飯大家一起去遊覽了著名的抗英遺址-----江孜古堡
D04-04 牌
DO4-05 牆
D04-06 山門
DO4-07 江孜古堡
D04-08 江孜古堡
DO4-09 江孜古堡
D04-10 江孜古堡
DO4-11 江孜古堡
D04-12 江孜古堡
DO4-13 江孜古堡
D04-14 古堡最高點的銅塔----海拔4157米
DO4-15 江孜縣
D04-16 青稞地
DO4-17 收穫
D04-18 江孜古堡
DO4-19 江孜古堡
D04-20 在進入日喀則前的小河裡發現有許多人在洗澡,一問才知碰巧是藏族的沐浴節期間。
DO4-21 只好用50mm鏡頭在車裡遠遠抓拍幾張了
D04-22 沐浴節已有700多年的歷史
DO4-23 這種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
第05天(9月15日)
早起乘車從日喀則神湖酒店出發,下午即進入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定日路口的加油站買了好幾塊珠峰海螺化石,其形成於幾億年前的汪洋大海之中,每塊化石都是獨一無二的,造型逼真,還可以看見海螺的紋路,分上下兩蓋,閉合起來就是一個整塊。傍晚抵達老定日的招待所住宿(28°35.102N 86°36.847E 海拔4343米 )。拿着相機,和王普、華仔還有王靜一起去了橋頭,重新見到了熟悉的卓奧友雪山。
相關鏈接:
1、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於1988年10月經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覆蓋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吉隆、聶拉木和定結四個縣。保護區總面積3.318萬平方公里,整個保護區劃分爲三個功能區,其中核心區面積爲1.037萬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爲0.625萬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爲1.656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人口8.6萬,其中95%以上爲當地農牧區藏族人口。該保護區爲我國綜合性自然保護區,從海拔而論,它與尼泊爾王國薩嘎馬達國家公園同爲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然保護區。珠峰保護區從海拔1400餘米的最低處直至珠穆朗瑪峰,相對高差達7448米,形成了極其明顯的階梯式垂直生態系統,在這些生態系統中分佈着舉世聞名的珠穆朗瑪峰等5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即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8844.43米)、世界第四高峰———洛子峰(8516米)、世界第五高峰———馬卡魯峰(8463米)、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8201米)、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馬峰(8012米)。因羣峰雲集,故該段山脈亦稱高喜馬拉雅。珠峰保護區還擁有衆多反映青藏高原形成的自然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如世界著名的定日至聶拉木地質剖面、吉隆上新世紀三趾馬化石羣、保護區內廣泛分佈的海螺化石;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廟———絨布寺(4960米)、公元7世紀修建的吉隆強真格吉寺、西藏著名僧人米拉日巴出生地和其修行山洞及寺廟遺址。此外還有協格爾宗府、中尼和談舊址———聶拉木“雪康”大樓牆基、吉隆漢語摩岸石刻、定結宗遺址、扎西汝嘎古長城以及獨特而至今仍延續的藏民族文化等。
2、卓奧友雪山-----地球共有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卓奧友位居第六。海拔高度8201米,位於北緯28.5”32,東經86.39”50。卓奧友峰(藏語:喬烏雅)屬喜馬拉雅山脈。坐落在中國西藏地區定日縣的中尼邊境上。東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西鄰世界第十四座高峰—希夏邦馬峰(海拔8012米)。卓奧友峰山體高大,雄偉,壯麗,被當地的藏族同胞視之爲“神山”。
圖片說明:
DO5-01 下午即進入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D05-02 隨手又拍了幾張經幡的照片
DO5-03 隨手又拍了幾張經幡的照片
D05-04 隨手又拍了幾張經幡的照片
DO5-05 在定日路口買了好幾塊海螺化石(這是網上的,我的還在途中)
D05-06 重新見到了熟悉的卓奧友雪山
DO5-07 重新見到了熟悉的卓奧友雪山
D05-08 老定日的傍晚
DO5-09 老定日的傍晚
D05-10 老定日的傍晚
DO5-11 廣州華仔
D05-12 遠處的卓奧友雪山
DO5-13 北京王靜
D05-14 夕陽
DO5-15 紅山
DO5-16 夕陽
D05-17 最後的光線
DO5-18 最後的光線
第06天(9月16日)
從老定日出發,大約六個多小時車程,全體隊員抵達處於中國尼泊爾邊界不遠的希夏邦馬雪山的大本營
(28°35.240N 85°45.678E 海拔5028米 )。在這裡,我們第一眼見到了渴望已久的希夏邦馬,那麼近那麼神秘的一座雪山。晚上由隊員汪建講課,他是華大生物基因研究院的著名博士生導師(這次還隨隊帶了一名做高海拔健康課題的博士研究生陳芳)。汪老師講了兩個多小時的生物基因科學方面的知識,隊員們聽的津津有味。
相關鏈接:
1、老定日-----定日縣地處喜馬拉雅山脈中段北麓珠峰腳下,南與尼泊爾王國接壤,是中尼公路的必經之地,從這裡進入尼泊爾王國僅50多公里,到加德滿都僅有180公里。老定日過去是定日縣縣城,縣城搬走後,老定日變成一個小鎮。小鎮雖小,從這頭走到那頭也就20分鐘,但也熱鬧。因爲是登山季節,於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探險、登山的驢友們雲集小鎮,此地便變成“聯合國”了。這裡與現代文明相隔太遠,很多現代的物品在小鎮上都見不到,但在那些本地的藏族兄弟身上卻充滿着善良、真誠和純樸。
2、登山大本營-----英文 Base camp 也稱爲BC,是登山活動的第一個營地。建營條件是:儘量靠近雪山,附近有安全的水源,交通便利,運輸登山裝備的汽車能夠順利到達的地方。例如珠峰大本營,指爲了保護珠峰核心區環境而設立的保護地帶,位於海拔5200米,與珠峰峰頂的直線距離約19公里。那裡,有帳篷爲登山者和遊客服務,包括旅館、茶座、商店甚至郵政所,門前都有太陽能電池板,提供晚上照明。登山者在大本營休整後,可繼續進行登珠峰之旅。
3、希夏邦馬雪山-----希夏邦馬峰是唯一一座全部在我國境內的8000米以上的山峰,也是人類征服的最後一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希夏邦馬峰藏語爲“不能放羊、不能種青稞,氣候嚴酷”,位於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東經85°46′55″,北緯26°21′07″。海拔高度8012米,是世界第十四高峰,1964年中國登山隊和西藏登山隊的10名隊員首次攀登並登頂。希夏邦馬峰山體寬大,周圍山峰林立,東側有摩拉門青峰(海拔7703米),西側有西峰(7292米),南當裡峰(海拔7205米),康波欽峰(海拔7281米)以及其他山峰,希夏邦馬峰已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1981年日本登山隊田部井純子登上了該峰,並且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登上西夏邦馬峰的女性。自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有10只以上的外國登山隊攀登此峰。北坡有長達10餘公里的山谷冰川,冰塔林立,銀光閃爍,站在遠方眺望,陽光下的希夏邦馬峰白雪皚皚,巍巍壯觀。
圖片說明:
DO6-01 途中見到的一個牧羊小孩
D06-02 他的羊羣
DO6-03 拋石趕羊
D06-04 牧羊童
DO6-05 路途景色
D06-06 帶刺的植物
DO6-07 終於到了大本營可以歇一會了
D06-08 大本營附近的小溪
DO6-09 深圳電視臺的洪海馬上就開始工作了
D06-10 對面的雪山
DO6-11 大本營附近的小溪
D06-12 遠處的雪山
DO6-13 夕陽下的雪山
D06-14 傍晚雲散----第一眼見到的希夏邦馬雪山
DO6-15 八千米的希夏邦馬雪山
DO6-16 八千米的希夏邦馬雪山
第07天(9月17日)
早上在大本營BC附近攝影,我順着小溪往上游方向走,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上午自主訓練,我和深圳的張樑與居士三人一起去爬了營地後面的山包,照了幾張大本營的全景。下午打牌,最流行的是拱豬,輸了就鑽桌子。晚上是北京田同生上課,他生動講述了企業中客戶關係的管理。
相關鏈接:
希夏邦馬雪山------希夏邦馬峰由三個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處,分別有8008米7966米的兩個峰尖。這裡是喜馬拉雅山脈現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個枯崗日山脈冰川和永久積雪面積達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於希夏邦馬峰周圍。北坡橫對着13.5公里長的野博康加勒冰川,與它平行的是達曲冰川。北山脊以東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長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帶。最引人入勝的是海拔5000--5800米之間的冰塔區,長這幾千米,景象形態甚是奇異,宛若活生生的“冰晶園林”。但其上又佈滿了縱橫交錯的冰雪裂縫和時而發生的巨冰雪崩,爲登山者設置了種種困難。 希夏邦馬峰的氣候特徵大體上與珠穆朗瑪峰相似。每年4月和5月、10月和11月,在此期間內的一個月,連續2天以上的好天氣一般可能出現2—3次,3天以上的好天氣一般可能出現l—2次,相隔時間大約5—19天,是登山活動的好時期。
圖片說明:
DO7-01 早上在大本營BC附近攝影,我順着小溪往上游方向走
D07-02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O7-03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07-04 希夏邦馬雪山前面的小溪
DO7-05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07-06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O7-07 希夏邦馬雪山與小溪
D07-08 溪
DO7-09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07-10 拍到了一些冰凌與冰花的圖案
DO7-11 溪中鳥
D07-12 雪山營地
DO7-13 營地風光
D07-14 上午自主訓練,我和深圳的張樑與居士三人一起去爬了營地後面的山包
DO7-15 深圳居士獨自返回營地
D07-16 高拍營地
DO7-17 水系
D07-18 離營地不遠有個大湖,據說當天無法來回
DO7-19 山包上的岩石
D07-20 網
DO7-21 營地與雪山
D07-22 全景
DO7-23 犛牛已到了,明天將去前進營地
D07-24 龍之祥雲
DO7-25 營地斜陽
D07-26 營地斜陽
DO7-27 奧索卡的帳篷
第08天(9月18日)
從大本營出發,乘車一個多小時,徒步近五個小時後到達登山前進營地(28°26.219N 85°46.511E 海拔5640米 ),也稱ABC營地。稍稍休息後,我發現營地附近有條冰川,馬上去找王普叫他一起去看看,他說以後時間有的是就沒去。我只好一人揹着相機進入冰川冰塔區(serac ),這段屬於末端範圍,有許多像冰山一樣的獨立大冰塊。這裡高空風很大,雲彩變化無常,偶爾抓拍了大刀雲、天狗雲、7字雲和火炬雲。冰川冰塔區內部地形複雜,明暗冰裂縫縱橫交錯,好在有點經驗幾次都是有驚無險。也許是我運氣好,深入冰川差點迷失方向,三個小時後,終於完成預定拍照計劃,順利走出冰塔區迷宮。實在是被那冰塔林景色吸引所致,當然爲此,在會上我也受到了婉轉的批評。
相關鏈接:
冰川-----冰川是一種巨大的流動固體,是在高寒地區由雪再結晶聚積成巨大的冰川冰,因重力這主要因素使冰川冰流動,成爲冰川。冰川作用包括侵蝕、搬運、堆積等作用,這些作用造成許多地形,使得經過冰川作用的地區形成多樣的冰川地貌。此外,冰川所含水量,佔地球上除海水之外所有水量的97.8%。
現代冰川在世界各地幾乎所有緯度上都有分佈。地球上的冰川,大約有2900多萬平方公里,覆蓋着大陸11%的面積。冰川冰儲水量雖然佔地球總水量的2%,儲藏着全球淡水量的3/4左右,但可以直接利用的很少。我國的西部,高原雄踞,高山聳峙,孕育了許多山嶽冰川,是世界上山嶽冰川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據1999年最新的統計資料,我國總共有46298條冰川,總面積爲59406平方公里。我國的冰川面積位於加拿大、俄羅斯和美國之後,居世界第4位。我國的冰川最西到帕米爾高原,最東到貢嘎山,最北到阿爾泰山,最南到雲南麗江的玉龍雪山。中國山嶽冰川按成因分爲大陸性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兩大類。總儲量約51300億立方米。前者佔冰川總面積的80%,後者主要分佈在念青唐古拉山東段。按山脈統計,崑崙山、喜馬拉雅山、天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川面積都超過7000平方千米,四條山脈的冰川面積共計40300平方千米,約佔全國冰川總面積的70%,其餘30%的冰川面積分布與喀喇崑崙山、羌塘高原、帕米爾、唐古拉山、祁連山、岡底斯山、橫段山及阿爾泰山。
圖片說明:
DO8-01 早上在大本營的犛牛,準備馱運登山物資上山
D08-02 大家開心的乘車一個多小時
DO8-03 第一眼見到新的營地
D08-04 徒步近五個小時後到達登山前進營地
DO8-05 我只好一人揹着相機進入冰川冰塔區(serac )
D08-06 這裡高空風很大,雲彩變化無常,這個我稱它爲大刀雲
DO8-07 這個我稱它爲天狗雲
D08-08 這個我稱它爲7字雲
DO8-09 這個我稱它爲火炬雲
D08-10 冰塔林景色
DO8-11 深入冰川差點迷失方向
D08-12 冰川冰塔區內部地形複雜,明暗冰裂縫縱橫交錯
DO8-13 冰塔林景色
D08-14 冰塔林景色
DO8-15 冰洞觀天
D08-16 冰川冰塔區內部地形複雜,幾次都是有驚無險
DO8-17 冰塔林景色
D08-18 冰塔林景色
DO8-19 冰塔林景色
D08-20 冰塔林景色
DO8-21 別有洞天
D08-22 冰塔林景色
DO8-23 冰錐
D08-24 冰塔林景色
DO8-25 冰塔林景色
D08-26 近看希夏邦馬雪山
DO8-27 落日前的冰塔林
D08-28 落日前的冰塔林
DO8-29 落日前的冰塔林
D08-30 希夏邦馬雪山
第09天(9月19日)
昨晚下了場雪,早起營地一片白茫茫。馱工師傅整理東西,運輸登山物資的犛牛隊今天下山。我們隊員全天修整,看書、看影片、打拱豬。伙食還不錯,高山廚師是請的一個河南的小夥子,我稱他爲秦師傅。我們開始適應這五千六百多米的海拔,大家基本上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高山向導們也在開始整理登山裝備了。
相關鏈接:
登山前進營地-----英文 Advanced base camp ,所以前進營地也稱爲ABC。一般是指登山活動的第二個營地,是犛牛或馬匹等運輸登山物資所能到達的最高營地。登山活動需要大量的裝備與食物等物資,要用大批牲口馱運,到大本營是靠汽車運輸,從大本營到前進營地只能靠牲口運輸。在一個登山週期中,所有人員在前進營地呆的時間最長,這個營地各方面條件也最好。設置位置要求:安全(無洪水、滾石、冰雪崩),便於觀察所登目標的路線,便於取水,能避風,日照時間長,地勢平坦。主要爲登山者適應高山特殊環境保境(缺氧等)而設置。在升高過程中,能逐步適應環境對人體各部器官的基本要求和運輸物資供應需要。
圖片說明:
DO9-01 昨晚下了場雪,早起營地一片白茫茫。
D09-02 馱工師傅
DO9-03 馱工師傅
D09-04 馱工師傅整理東西
DO9-05 馱工師傅
D09-06 廣州華仔
DO9-07 運輸登山物資的犛牛隊今天下山
D09-08 雪後的冰塔林
DO9-09 雪後的冰塔林
D09-10 雪後的冰塔林
DO9-11 王普和張樑在擺酷
D09-12 雲南金飛豹
DO9-13 北京王靜
D09-14 高山向導們也在開始整理登山裝備了
DO9-15 大阿旺在檢查雪錐
D09-16 高山向導索朗
DO9-17 今天改善生活
D09-18 希夏邦馬雪山
DO9-19 其中一條冰川
第10天(9月20日)
今天是到前進營地後的第一次訓練,主要是運輸登山裝備和海拔適應。我背大包,帶上1200克的睡袋、連體羽絨衣、冰鎬、高山靴、冰爪、安全帶、上升器、8字環及主鎖快掛等裝備,統統背上大概有30-40斤左右。我們在嚮導的帶領下徒步到冰塔林換鞋處,座標(28°24.164N 85°44.968E 海拔5838米 ),這裡也是雪線了。我走的速度比較快,特別是下坡,第一個回到營地,來回大約走了六個小時。
相關鏈接:
1、登山裝備-----登山裝備是讓我們達成登山目的的必備資源,它可以簡單到只需一雙鞋子;也可以複雜到要好幾卡車來裝載。隨著科技進步、觀念改變及登山經驗的累積,衍生出種類繁多的裝備,在登山用品店中琳琅滿目的裝備常會令人不知如何選購,的確適當的裝備攜行及使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不但影響登山目的之達成嚴重時甚致攸關生死,故不得不慎。揹包所裝的物品不僅僅是如何選擇個人所需,還要進一步做到如何減少裝備和重量又能兼顧安全及舒適之要求。
2、登山裝備準備的原則-----
〈一〉適用性:瞭解登山內容及計劃,向有經驗的人請益,選擇必要的、適合的用品。
〈二〉耐用性:山行補給不易各種環境條件嚴苛,必須確保用品之可用性。即可信度要高,同時瞭解其弱點並熟練使用方法,除可避免不必要之危險外且可節省經費。
〈三〉輕量化:登山要便利舒適,用品輕量化可減輕體力之負擔,並要使最少物品發揮最大作用且易於攜帶。
〈四〉操作簡便化:山區狀況瞬息萬變,在最差條件下能迅速、確實的使用是必要的,尤其對初學者更爲重要。
〈五〉進步化:科技日新用異,各種進步的、新式樣的、對登山有益的用品已陸續地研發出來,登山者必須掌握資訊,迅速的選用及正確的使用以確保登山之舒適及安全。
3、雪線-----常年積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雪線以上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積,形成常年積雪(或稱萬年積雪),進而變成粒雪和冰川冰,發育冰川。雪線是一種氣候標誌線。其分佈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在中國西部,從青藏高原、崑崙山往北到天山、阿爾泰山,雪線高度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900~4100米和2600~2900米。再往北到北極地區,雪線降至海平面。在氣溫相同的條件下,雪線高度取決於年降雪量的多少。在青藏高原,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爲500~800毫米,雪線高5500~6000米;阿爾卑斯山脈雪線附近的年降水量達2000毫米,雪線高度僅2700米左右。祁連山東段的年降水量大於西段,雪線由東(4600~4700米)向西(5000米)升高。在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永久積雪區的下部界線,稱爲雪線。在雪線以上,氣溫較低,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於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在雪線以下,氣溫較高,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於消融量,不能積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節性積雪區;在雪線附近,年降雪量等於年消融量,達到動態平衡。因此,雪線亦稱爲固態降水的零平衡線。
圖片說明:
D10-01 今天是到前進營地後的第一次訓練,主要是運輸登山裝備和海拔適應
D10-02 雲南李捷
D10-03 訓練途中
D10-04 雲南金飛豹、金飛彪兩兄弟
D10-05 王靜在路上
D10-06 冰川
D10-07 王石、洪海和王普
D10-08 冰蘑菇
D10-09 行進
D10-10 途遇意大利山友
D10-11 冰塔林
D10-12 意大利山友
D10-13 冰塔林
D10-14 犬牙交錯
D10-15 行進在冰川邊
D10-16 廣州華仔、雲南金飛豹、北京王靜和雲南金飛彪
第11天(9月21日)
天氣不錯,今天的主要活動是祭祀山神。一大早藏族嚮導和協作們就開始做準備了,拉經幡、搭臺子、擺食品和飲料等。其中光念經文就有一個多小時,有兩位意大利山友也來參加我們的儀式活動。在5640米的高海拔,大家興高采烈地跳起了鍋莊,而後是嚮導和隊員們對歌,活動持續了一整天。我用18-50的鏡頭拍了397張照片。
相關鏈接:
1、祭祀山神-----在今日藏地,不少地方還保留着祭祀山神的風俗,如在川北阿壩州汶川,不少藏族寨子都有自己的山神,各寨子都有自己祭祀山神的一套儀規;在川西甘孜州的石棉,每年臘月十三開始的喚山節即爲祭祀山神的節日,整個祭山活動要持續三天。當我從康定坐長途汽車去色達的路上,沿途經過幾座高山之頂時,車內不少藏民都將頭伸出車窗大聲叫喚,並將撕碎的白紙、白布條等物扔出窗外。在山頂上,往往已積蓄了許許多多這樣的白紙、白布條,隨風一吹,盤旋升騰,直衝雲霄。藏民們以這種方式表達對山神的敬畏和禮拜。
2、藏族的山神信仰-----在藏族地區,不論是苯教信徒,還是藏傳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認爲神靈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巔盤踞。所以藏區境內的高山便成了神話中山神的住處。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這些山神不僅各有各的來歷,而且還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讓你心想事成:長者健康長壽、小夥子更帥、姑娘更美麗、放牧者牛羊成羣、務農者人壽年豐。
藏北牧區的一位老牧人說: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們的崇拜,是因爲它能呼風喚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們平安健康,牲畜興旺,它也能降災降難,危害我們。山神像天、地一樣不好不壞,亦好也壞。我們敬重它、懇求它、拜服於它。山神比任何一種神靈都更容易被觸怒。凡是經過高山雪嶺,懸巖絕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須處處小心,最好不要高聲喧譁,大吵大鬧,否則觸怒了山神,立刻就會召來狂風怒卷,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氾濫成災;若是冬天,就會風雪瀰漫,鋪天蓋地,因此,山神被尊爲靈驗的神。同時山神經常以騎馬的獵人形象巡遊在高山峽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對面地碰到他們,一旦觸犯,輕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對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說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礎。先民們認爲藏區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靈。這些神祗和精靈主宰着人們的吉凶禍福。這是由於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的特定地理環境所決定的。高原多山,崇山峻嶺幾乎比比皆是,那些險峻的山巒,都被視爲有神祗和精靈存在。我們知道,自然崇拜的對象,是以直接爲人們感官所覺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爲崇拜對象的,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對山神特別崇拜的原因。即使在後來,當佛教傳入藏地,全藏區政教合一的時期,山神在藏區的民間,仍是人們主要信仰的神靈。
圖片說明:
D11-01 營地的早晨
D11-02 天氣不錯
D11-03 一大早藏族嚮導和協作們就開始做準備了
D11-04 祭祀山神
D11-05 拉經幡、搭臺子、擺食品和飲料等
D11-06 今天的主要活動是祭祀山神
D11-07 準備好食品和飲料
D11-08 光念經文就有一個多小時
D11-09 光念經文就有一個多小時
D11-10 有兩位西班牙山友也來參加我們的儀式活動
D11-11 好吃的東西真多
D11-12 祭祀山神的儀式
D11-13 王石在抓拍精彩鏡頭
D11-14 著名高山攝像師旺堆
D11-15 張樑的超小型攝像機
D11-16 看來吉時已到
D11-17 祭祀山神儀式中撒青稞粉慢鏡頭之一
D11-18 祭祀山神儀式中撒青稞粉慢鏡頭之二
D11-19 祭祀山神儀式中撒青稞粉慢鏡頭之三
D11-20 祭祀山神儀式中撒青稞粉慢鏡頭之四
D11-21 張樑中彩
D11-22 在5640米的高海拔,大家興高采烈地跳起了鍋莊
D11-23 洪海轉身走到遠處拍攝跳鍋莊
D11-24 隊員們在跳鍋莊
D11-25 天公也作美
D11-26 深圳居士引吭高歌
D11-27 老外山友看的津津有味
D11-28 北京田同生激情放歌
D11-29 金飛彪和王靜跳起了大舞
D11-30 居士唱歌有專業水準
D11-31 真好看
D11-32 博士生導師汪建也來了一段
D11-33 藏族嚮導和協作們在對歌
D11-34 精彩一刻
D11-35 隊員們在對歌
第12天(9月22日)
早上9點30分出發,開始第二階段適應性訓練。近12點鐘到達海拔5800多米的換鞋處,紮上安全帶,脫掉徒步鞋換上高山鞋並捆綁上冰爪,拿起了長冰鎬,全副武裝地進入了冰塔林。沒想到我非常不適應通過這種冰塔林,只好小心翼翼地走在了最後。也許我是生活在南方零海拔的緣故,並且從未參加過專門的冰雪技術訓練。大約走了三分之二,我和居士決定不走了,拍了幾張照片就回頭了。走出冰塔林返回ABC營地這段我走的還行,第二個到。
相關鏈接:
1、冰塔-----又稱冰林。指冰川表面林立的塔形冰柱。因冰川表面長時期發生差別消融所成。高達數十米,形態各異,多呈塔狀,一座座聳立在冰面上,故稱冰塔林。冰塔間錯落着冰湖、冰洞、冰溝與冰橋,晶瑩奪目,十分壯觀。多見於中低緯高山地區的一些山谷冰川上。如中國珠穆朗瑪峰和希夏邦馬峰都有這種世界上罕見的冰塔林。
2、安全帶----- 穿在攀登者身上,承載因攀登者脫落或下降而產生的重量和衝力。安全帶的腰帶爲受力部分,其餘腿帶等則爲了舒適、便利而設計。 穿安全帶時一定要將腰帶從腰帶扣反穿回去,否則受力時有拉開的危險;反穿後的帶頭長度須在10釐米以上,短於10釐米則需換更大型號的。 攀登之前攀登者和保護者要互相檢查安全帶是否穿戴正確。只有腰帶和保護環是承重的,其它部分不可承載人體重量;裝備環的承重在5公斤以下。 腰帶、腿帶上帶有寬厚海綿墊的安全帶,舒適但笨重,適用於室內攀登、定線過程中;競技攀登時需要輕巧型安全帶;傳統攀登或器械攀登時,要考慮裝備環的數量和位置是否合適。
圖片說明:
D12-01 到營地來的雪雞
D12-02 早上9點30分出發,開始第二階段適應性訓練
D12-03 要穿越這冰塔林
D12-04 海拔5800多米的換鞋處
D12-05 張樑全副武裝地進入了冰塔林
D12-06 這是我的冰鎬
D12-07 這坡難走呢
D12-08 跨過無數的冰裂縫
D12-09 穿越衆多冰塔林
D12-10 王靜小心翼翼邁過冰水河
D12-11 又有新的考驗了
D12-12 大約走了三分之二,我決定不走了
D12-13 地形複雜
D12-14 居士
D12-15 七拐八拐容易迷路
D12-16 攀
D12-17 冰的世界
第13天(9月23日)
今天休整。前兩天,希夏邦馬峰的北坡多了一座紀念碑,上面刻着遇難的雷宇、林禮清、楊磊、盧臻、張興柏五個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和肖像,紀念碑下面是用一噸半的石頭圍葺而成,紀念碑面向東方,讓逝者在這座海拔8012米的高峰上也能遠望家鄉的方向。這是北大山鷹社的隊員爲6年前在這裡折翅的五位“山鷹”剛樹立的紀念碑。上午我和王石、金飛豹等幾位隊員一起去朝拜了這02年山難的紀念碑,離我們營地不遠,來回路程不到半個小時。返回路上我拍了些高海拔的地衣和植物的照片。
相關鏈接:
1、北京大學山鷹社-----北京大學山鷹社成立於1989年4月1日,是全國首家以登山、攀巖爲主要活動的學生社團。社團精神是“存鷹之心於高遠,取鷹之志而凌雲,習鷹之性以涉險,融鷹之神在山巔”。社團成立來,在以走向自然、征服自我、發揚青年人不畏艱難、勇於進取、追求卓越精神的宗旨下,開展包括登山、遠足、攀巖、探洞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登山活動結合高山探險與科學考察,努力發掘祖國廣闊的山嶽資源。暑假組織社會實踐考察團,深入祖國邊遠地區瞭解國情,服務當地人民。各項活動培養出一大批青年登山愛好者和國家運動員,爲中國的民間登山運動和高山科考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目前,山鷹社已成爲北京大學第一大社,並被評爲北大十佳社團之首,也是中國民間登山運動最有實力的登山團體領導着中國民間登山運動新潮流。教育部長陳至立女士、《人民日報》社長韶華澤先生、國家體育總局伍紹祖先生等知名人士紛紛爲本社寄發賀信或題詞。
作爲山鷹社的核心組織,北京大學登山隊由積極上進,身體素質良好的會員政策,其中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在學校領導的關懷下,在校體育教研室,校團委的直接支持下,也是在中國登山協會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山鷹很快的發展起來。1990年8月23日,北大登山隊在天津加利加有限公司的贊助下,攀登東崑崙玉珠峰(6178米)成功,“開闢了中國羣衆性登山運動的新紀元”(中國登山協會常務副主席王鳳桐語,1990年10月)。北大登山隊克服了種種困難,在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同時,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向社會展示了北大這所優秀高校的學生拼搏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12年中,先後登上了念青唐古拉、各拉丹東、瑪卿崗日、卓奧友等十幾座山峰。
2、北大山難(2002年)-----2002年8月7日,北京大學山鷹社登山隊在攀登西藏希夏邦瑪峰的過程中,雷宇、林禮清、楊磊、盧臻、張興柏五名隊員不幸遭遇雪崩,兩人遇難,三人失蹤。19日,搜救隊六名成員成功抵達事發現場,找到三具隊員的遺體,並斷定其他兩名隊員埋在更深的雪層中,至此確定,北大登山隊遭遇雪崩的五名隊員全部遇難。
北京大學8月26日下午召開追思會,沉痛悼念和追思五位遇難的北大山鷹社登山隊隊員,並追授這五位隊員“登山勇士”和“共青團標兵”的稱號。
北大山難引發了高校學生登山活動研討會。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李致新,針對近年來大學生在登山中連續發生山難強調,登山是一項特殊的高危運動,不要把登頂當做惟一的目標,要加強宣傳和教育,使業餘登山愛好者自律,在每次登山前,做好新老人員搭配,配全登山裝備,最好請當地有經驗的人當嚮導。國家要對攀登6000米以上高峰的登山隊進行審查與監控,把發生登山事故的苗頭消滅在萌芽狀態。
3、希夏邦馬西峰與反季節登山-----山友陳杰及其朋友告訴記者:“關於這次山難的希夏邦馬西峰,資料特別少,幾乎可以說是處女峰。除了1982年日本京都大學登山隊11人登頂成功過,但是下山時候,有兩個人摔死了。原因是因爲它是希夏邦馬的衛峰,一般登山者更傾向於選擇主峰攀登。羅賽爾就曾經說過,他不願意登衛峰。很多衛峰只是作爲偵察主峰情況之用,登的價值要小得多。但是兩峰的氣候條件有頗多相似之處。”仁青平措曾經攀登過希夏邦馬峰:“和主峰一樣,西峰的天氣非常惡劣,天空總是陰沉沉的。” 對希夏邦馬主峰的探索一直未停止。陳杰告訴記者,世界最頂尖的高山向導阿列克?斯洛1999年左右就死在希峰的C2營地,他是非常罕見的攀巖、攀冰、登山“三位一體”的高人,開闢過幾十條“魔鬼路線”(即高海拔冰岩混合路線)。這些路線,任何人只要登過一條,就可以在國際登山界立足。而1998年,費希爾的助手布克瑞夫也長眠於此,兩者原因都是雪崩。1991年,現國家登山隊的張志堅(當時是武漢地質大學的研究生),就是希峰山難的倖存者,他被雪崩打下了500米之遙。而兩個日本山友死於非命,另一個活着的日本人,十個手指被凍傷,他是那次山難中惟一完好的人。 山友們都說:“而1984年的資料至今,已經有很大不同,山體到路線全變了,所以挑戰性特別大。它離喜馬拉雅山脈有一定距離,氣候有雨雪豐富的特徵,容易發生雪崩。而雪崩一旦來臨,就算配備了雪崩背心(背心上有一根管子通到後背,可以讓呼吸出來的熱氣形成一個循環,避免人迅速凍僵),和雪下信標(一種電波信號,方便援救者發現),然後還需要有雪鏟用來挖人。但人在裡邊,也不能維持太久,最多不超過半個小時,所以半小時其實與五天相同。” (轉貼自三聯週刊) http://www.doyouhike.net/forum/18465,0,0,1.html
圖片說明:
D13-01 今天休整
D13-02 嚮導索朗
D13-03 黑嘴大烏鴉
D13-04 王普的旗幟
D13-05 山鷹
D13-06 02年山難的紀念碑
D13-07 王石
D13-08 上午我和王石、金飛豹等幾位隊員一起去朝拜了這02年山難的紀念碑
D13-09 換個角度看ABC營地
D13-10 紅色地衣
D13-11 高海拔的地衣和植物
D13-12 高海拔的地衣和植物
D13-13 高海拔的植物
D13-14 高海拔的植物
D13-15 高海拔的植物
第14天(9月24日)
早上七點多就醒了,有些失眠。今天開始第三階段適應性訓練,目標是一號營地C1,路程漫長,穿過冰塔林對我是個考驗。出發走到半路開始颳風下雨,路上十分難走,最終我第二個穿過冰塔林,有些進步了。而後攀爬巨大的雪坡,冰雪混合,我十步一停大口喘氣。天黑19點時分,冒着大霧,我第三個到達C1,座標(28°22.899N 85°45.011E 海拔6380米 )。路途艱辛沒拍幾張照片。
第15天(9月25日)
在近六千四百米的一號營地上,一夜大風呼呼刮個不停。昨晚我和張樑住一個帳篷,感覺帳篷都要被吹走了,要不是太累了根本無法入睡。早上用高山氣爐煮了包方便麪,十點多大家頂着風雪往山下走。我的藏族嚮導叫頓巴,不錯的一個小夥子,已是高級嚮導,一路上一直鼓勵我要大膽心細,儘快提高冰雪技術。
相關鏈接:
1、高山帳篷-----通風、保暖、透氣且非常結實,能防12級大風,一般旅遊帳篷不適合高山地區。 高山帳篷的設計具有很強的抗風禦寒性能。因此,它的高度比較低,一般在一米左右,有的只有七十幾釐米。偶爾能見到一米三左右的,但多是五人以上的大蓬。高山帳在防雨防潮設計上,可能不如低海拔帳篷考慮的周到,且幾乎不能坐立。目前普通野營帳篷的設計都比較注重防雨防潮性能。它要比高山帳篷高些。一般在一米五左右,甚至更高。坐在裡面比高山帳篷舒適;但抗強風的性能卻有所不如。 透氣的內帳材料不會使我們身體散發和呼出的溼氣在內壁凝結爲露珠。現在常見的帳篷內帳大多采用保暖透氣;外帳採用防雨抗風面料;底層是防潮放水材料。最好選底層帶有10-20釐米邊圍的那種,它能抗一定的水淹。
2、一號營地C1-----是爲登山者的適應高山特殊環境保境(缺氧等)休息和運輸物資等需要而設置的中間營地。在升高過程中,能逐步適應環境對人體各部器官的基本要求和運輸物資供應需要。營地之間的距離適中。每個營地的高差通常不超過600米,這是人類一天能夠適用高海拔的安全高度,c是camp的意思。
3、高山向導-----所稱高山向導,是指在登山活動中帶領並幫助隊員或客戶達到預期目標的專業技術人員。高山向導分爲高山協作、初級嚮導、中級嚮導和高級嚮導四個等級。 高級嚮導基本條件:(一)系統掌握並精通登山理論知識,取得高級嚮導培訓合格證書。 (二)至少3次7000米以上不同山峰的登頂記錄和1次8000米以上山峰的高度記錄,或至少1次8000米以上山峰的登頂記錄。 (三)達到攀巖難度至少5.10級和攀冰難度至少W14級先鋒攀登水平。 (四) 具有四年以上嚮導工作經歷。 (五) 通曉一門外語。 (六) 具備計劃、組織、實施登山活動的能力,綜合協調能力和領導能力。高級嚮導職責 :(一) 制訂或審定登山活動計劃。 (二) 監督隊員身體素質訓練和技術訓練計劃的實施。 (三) 監督登山活動的各項準備工作、登山活動實施過程。 (四) 登山活動中發生危險情況時,組織、實施救援行動。(五) 指導向導的業務,提高嚮導的素質,並對其能力做出評定。
圖片說明:
D14-01 今天開始第三階段適應性訓練,目標是一號營地C1
D14-02 路程漫長
D14-03 我的藏族嚮導叫頓巴
D14-04 穿過冰塔林對我是個考驗
D14-05 而後攀爬巨大的雪坡,冰雪混合
D14-06 冒着大霧和風雪向上走
D15-01 十點多大家從C1頂着風雪往山下走
D15-02 冰雪地帶
D15-03 冰雪地帶
D15-04 冰雪地帶
D15-05 途遇意大利山友
D15-06 途遇意大利山友
D15-07 冰雪地帶 地形複雜
D15-08 冰雪地帶
D15-09 王石
D15-10 冰雪地帶
第16天(9月26日)
全天休整。天氣晴朗,不遠處的雪山上高空風很強烈,上午我支起三腳架,裝上70-300mm的長焦鏡頭,對着希夏邦馬峰拍了八十多張照片。拍完雪山又發現了一大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來到營地找食物,馬上調轉鏡頭搶拍了幾十張。中午飯後,華大基因的陳芳爲隊員們採血,在拉薩已經採過一次,現在是適應訓練近半個月後再抽血。由於高海拔血液濃度非常高,不容易抽,有些隊員抽了3-4次才抽出來,而後還要通過儀器分離血漿,超低溫冷凍後送到拉薩進行研究。下午我和王普爬到營地附近的高山上,拍了些ABC營地的全景照片。
第17天(9月27日)
繼續休整。天氣雖好,但高空風依舊很大,只能等待。上午曬太陽,去意大利登山隊的帳篷坐了一會,他們隊員有六人,雖然語言不通,他們卻挺客氣地請我吃這喝那。下午到晚上打牌,依舊拱豬,輸了就鑽長條桌子。時間一下就過去了。
相關鏈接:
1、高空風-----高空風來臨時,往往會導致凍傷和滑墜。遇到有云天氣的時候,容易引發暴風雪。暴風雪來臨時,一般都伴隨有嚴寒、低溫。卓奧友C1以上很多地方是裸露的山脊,風很大,即使是小風也很硬。大風能把帳篷吹走,大風使人的體力消耗很大,站立不穩,極容易發生危險。卓奧友的大風曾把一位登山者吹下山脊摔死的教訓,也常有吹翻颳走帳篷的事情發生。C3以上,高空風更是猛烈,特別是在頂峰的大雪坡下,風更是厲害。8000米接近平流層,平流層和人類生存的對流層不一樣,那裡總是颳着風,不捨晝夜。風速分爲12個等級,29米/秒以上就是12級(風的分級總共爲12級),而雪山年平均風速一般爲60米/秒,即使在攀登季節風也很大。
2、雪雞-----雞形目雉科雪雞屬鳥類的通稱。外貌很像鵪鶉,但個體大得多,是鶉類中最大的。共5種 ,中國有兩種:淡腹雪雞和暗腹雪雞。這兩種雪雞個體大小相似。成年雄鳥具短而鈍的距,雌體稍小,腳上無距。通體羽色爲土棕或紅棕,密佈以黑褐色蠹狀斑紋。喉白,頭和頸褐灰,翅上有大塊白斑。淡腹雪雞下胸和腹面污白,具黑色縱紋;暗腹雪雞腹面暗灰,雜以棕色粗紋。體羽多棕褐,與所棲息的高山裸岩區的顏色近似。
雪雞是世界上分佈最高的雞類,一般分佈3000~6000米,直至雪線以上。在中國西部高山地帶常見。當地稱爲西藏雪雞或喜馬拉雅雪雞。中國的兩種雪雞在夏季可到達海拔8000米的山地。能終年留居山頂,冬季向林帶上限或山谷遊蕩,利用有蹄類的腳印尋覓食物。
雪雞以植物的莖、根、葉、芽等爲食,有時兼吃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一般5~7月繁殖。在懸崖絕壁上築巢,隱蔽在草叢或灌木下的岩石凹陷處,以枯枝、雜草構成,內鋪草葉、羽毛。每窩產卵4~6枚,卵淡黃灰至帶紅的皮黃色,尖端具褐紅色小點,重約56克,大小約爲60毫米×43毫米。雪雞棲息於高山,很難捕獲。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雪雞在中國屬於瀕危物種。
3、拱豬-----最早是國外的“黑桃皇后”玩法傳入我國,結合中國國情,在玩法上進一步變化發展而來的。在拱豬撲克遊戲中,應儘量避免拿到紅桃牌和黑桃Q,因爲這些牌在遊戲中算負分,而拱豬是以負分最少方爲贏家。但也有個誇張例外的計算方式哦:如果你把紅桃所有的牌收到手就是正分啦,不過需要很高的技巧,初級玩家不要效仿哦。
圖片說明:
D16-01 希夏邦馬峰上的高空風很強烈
D16-02 高空風
D16-03 希夏邦馬峰
D16-04 高空風
D16-05 高空風
D16-06 希夏邦馬峰上的高空風很強烈
D16-07 拍完雪山又發現了一大羣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來到營地找食物
D16-08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09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10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11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12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13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6-14 高海拔的採血
D16-15 還要通過儀器分離血漿
D16-16 陳芳和寧婷
D16-17 真是個細活
D16-18 成功了
D16-19 下午我和王普爬到營地附近的高山上,這是個冰川末端湖
D16-20 營地附近的冰川
D16-21 換個角度看ABC營地
D16-22 ABC營地全景
D16-23 ABC營地全景
D16-24 ABC營地全景
D16-25 王普在拍照
D16-26 也給我照了張
D16-27 旺堆的“羊手”
D16-28 也能握手
D17-01 風和日麗
D17-02 意大利登山隊的帳篷
D17-03 希夏邦馬峰的日照金山
D17-04 希夏邦馬峰的日照金山
第18天(9月28日)
還是休整。早起拍了六十多張高山渡鴉的照片,它們也是營地最多見的大鳥,全身黑乎乎的。還拍了近一百五十多張的雪雞,也是最後一次拍到這麼多的野生雪雞。抽空整理了一下上山用的東西,相機兩部,電池七塊,有十幾個G的卡。不知我的體力是否能跟上,可能攝影效果會大打折扣,畢竟海拔太高了。下午又來了個西班牙登山隊,聽說有5-6個隊員。又見犛牛。
相關鏈接:
1、渡鴉-----【拉丁名】:原動物渡鴉 Corvuscorae (Linnaeus)。和烏鴉近緣,同屬於鴉屬(Corvus)。渡鴉的喙比烏鴉厚得多,羽衣更爲蓬鬆,尤其是喉部的羽毛。 渡鴉是鳴禽中最大的鳥,體長約有630毫米。全身黑色,背部有光亮。嘴形粗大,最長者可達85毫米,易與其他烏鴉區分。渡鴉與其他鴉科鳥類一樣,嘈雜,行動積極,雜食性,以齧齒動物、昆蟲、穀粒、鳥蛋等爲食。
在我國,渡鴉只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各省。渡鴉善高飛。叫聲響亮,相距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嘎嘎”的單調聲音。常活動在開闊地方或村莊附近,在西藏地區,常見棲息於海拔5000餘米的高原山地。渡鴉性兇悍,能襲擊一些家禽和家畜,如遇到病倒的牲畜時,會成羣地將它圍起,在身體上胡亂鵮啄,直至把它啄死。它還能攻擊野免及獵食鼠類和一些小鳥,更喜啄食腐肉和動物內臟。雖然如此,渡鴉要從小飼養是可以馴化的,因爲鴉類鳥的大腦比較發達。巢用粗枝築成,襯以毛髮或撕碎的樹皮,外觀粗糙,體積大,直徑可達1.5公尺(5呎),可築於懸崖或大樹頂上。雛鳥在巢內停留約1個月。若捕捉剛孵出的渡鴉雛鳥,可訓練成有趣的寵物,它們能學會模仿少數單詞。
據記錄,有一隻豢養的渡鴉活了69年。在我國鳥類中壽命最長的應推渡鴉,它可以活到70歲,某些資料甚至說比這個數字還要大一倍,稱得上是鳥類中的壽星了。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2、犛牛-----犛牛被稱作高原之舟,是西藏高山草原特有的牛種,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犛牛生長在海拔3000米一5000米的高寒地區,能耐零下30℃一40℃的嚴寒,而爬上6400米處的冰川則是犛牛爬高的極限。犛牛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中國犛牛佔世界總數的85%,其中多數生長在西藏高原。 不過,犛牛有識途的本領,善走險路和沼澤地,並能避開陷阱擇路而行,有時可作旅遊者的前導。
圖片說明:
D18-01 渡鴉,拉丁名:原動物渡鴉 Corvuscorae (Linnaeus)
D18-02 全身黑乎乎的
D18-03 是營地最多見的大鳥
D18-04 它們也是鳥類中的壽星
D18-05 據記錄,有一隻豢養的渡鴉活了69年
D18-06 最後一次拍到這麼多的野生雪雞
D18-07 最後一次拍到這麼多的野生雪雞
D18-08 野生雪雞
D18-09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8-10 野生雪雞
D18-11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8-12 野生雪雞
D18-13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雪雞
D18-14 野生雪雞
D18-15 野生雪雞
D18-16 黃嘴烏鴉
D18-17 野生雪雞
D18-18 野生雪雞
D18-19 爪
D18-20 野生雪雞
D18-21 野生雪雞
D18-22 野生雪雞
D18-23 野生雪雞
D18-24 曬太陽
D18-25 曬太陽
D18-26 大膽走進營地的野生雪雞
D18-27 大膽走進營地的野生雪雞
D18-28 大膽走進營地的野生雪雞
D18-29 營地
D18-30 營地
D18-31 犛牛又到營地
D18-32 高海拔的衛生間
第19天(9月29日)
昨晚下了雪。10點05分出發,一行10名隊員,如無意外,將採取一天一個營地方式上行,這是逐步適應高海拔,預防高山病的辦法。我帶了P5100和D80一小一大兩臺相機,希望能上的高些。路上很難走,許多情況下拿不出相機,自然總體拍攝效果就差了,目標改爲能有些原始記錄就滿足了。經過九個半小時的艱難攀爬,抵達一號營地。風大雪大,進帳篷後過了半個多小時才緩過勁來。煮了一包方便麪倒頭就睡了。
相關鏈接:
1、戶外登山如何適應高海拔氣候-------高海拔的空氣組成與低海拔一樣,若水蒸氣除外,氧佔約21%,氮佔約79%。但高海拔空氣稀薄,所以氧氣的絕對濃度也跟著稀薄。高山病是高海拔空氣缺氧造成。但是,不同的人在相同的高度,動脈血裡面的氧氣飽和度卻可能不同。血氧飽和度高者適應,低者得病。造成動脈血中氧飽和度過低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兩個,第一是通氣量,第二是勞累的體力活動。其中的原理機轉並非顯而易見。所謂通氣量意思是每分鐘進出肺部的空氣加起來的體積。高山病患的動脈血中不僅氧含量較少,而且二氧化碳較多。高度適應時,血中二氧化碳含量會降得比在海平面時低很多,如果在高海拔時血中二氧化碳含量仍然與海平面時一樣,就會使血中氧含量降很低而發生高山病。二氧化碳是氧減少的原因。所謂高度適應,最主要部分就是,動脈血中二氧化碳濃度下降的幅度足夠使氧提升到高山病不會發生的濃度。而減少血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就是增加通氣量。因此,高度適應最主要就是增加通氣量。另外,在高海拔運動時,除了運動產生較多二氧化碳外,還有一項影響氧而與二氧化碳關係不大的因素,就是運動加速血流而使紅血球通過肺泡微血管的時間縮短。這項時間的縮短在低海拔不會影響血紅素吸收氧氣,主要因爲在低海拔時,氧分壓夠高,使得氧分子從肺泡空腔擴散到紅血球的速度極快。但在高海拔的低
壓環境下,氧分子擴散進入血流所需時間大增,若紅血球快速通過肺泡微血管,會來不及吸收足夠氧氣。因此,勞累的體力活動會增加高山病的發生。
2、高山病-----希夏邦馬峰是8012米的極高山。航空生理學和高山醫學研究證明,8000米是一切生命的禁區。科學的研究已經表明高山適應性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個體天生的差異。不是所有人都能上8000米的。曾有很多人因高山病而死去:1999年有一位瑞典登山者,登頂後下撤到C2,結果在睡夢中死去;2001年,韓國登山隊長因高山病而死去。高山病是在當前高度下身體對缺氧環境的適應性和忍耐程度的嚴重不足。任何上到高海拔的人都有可能發生,不因年齡、性別、體質強弱、或到高海拔地區的經驗多少而不同。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空氣中的含氧量是平原的1/2,7000米以上是平原的1/3,到了8000米以上,含氧量不足平原的1/4。7000米是人的生理極限,在這個地方,人體肺泡裡氧分氣壓和動脈氧分氣壓基本上差不多,從理論上講,氧氣無法從肺泡裡進入血液輸送到人體組織。到了7000米,能夠適應低壓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大概在4%左右。這確實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
圖片說明:
D19-01 昨晚下了雪
D19-02 離開營地
D19-03 10點05分出發,一行10名隊員
D19-04 偶影
D19-05 大阿旺
D19-06 汪建
D19-07 換鞋處
D19-08 又進冰塔林
D19-09 王石在穿冰爪
D19-10 王石第一個走進冰塔林,一會就沒影了
D19-11 汪建
D19-12 我跟着汪建,第三個進冰塔林
D19-13 行進
D19-14 攀登
D19-15 路標
D19-16 冰海
D19-17 前後
D19-18 遠眺
D19-19 張樑
D19-20 冰塔
D19-21 冰塔林中的岩石帶
D19-22 風大雪大,海拔又高
第20天(9月30日)
天晴,我們10點多出發,從C1到C2有兩個漫長的大雪坡,六個半小時到達C2,定位(28°22.104N 85°45.176E海拔6876米 )。途中用D80拍了幾張照片。在營地是三人一頂帳篷,我和張樑還有一高山向導。我們的發明是煮梨子蘋果湯,每人一小碗,真是享受啊!夜裡大風颳個不停,我對後面路程不抱希望了。
相關鏈接:
1、登山運動-----登山運動是體育運動的一類。運動員徒手或使用專門裝備攀登各種不同地形的山峰或山嶺。可分爲*金字塔形兵站式登山、阿爾卑斯式登山和技術登山等數種。始於十八世紀八十年代。1786年8月8日法國醫生巴卡羅與石匠巴爾瑪結伴第一次登山上阿爾卑斯山的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次年,由青年科學家德.索修爾率領的十九人登山隊再度登上勃朗峰,世界登山運動從此延生。因此項運動首先從阿爾卑斯山區開始,故也稱爲“阿爾卑斯運動”。從1786年至1865年間,阿爾卑斯山脈海拔3,000--4,000米以上的高峰,相繼爲登山運動員登上,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爲“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使用各種攀登工具和技術的技術登山日漸推廣,其活動地區也從阿爾卑斯低山區轉向喜馬拉雅高山區。1950年至於1964年,世界十四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在內,相繼爲中、英、美、意、曰等十多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所征服,國際登山史上稱此一時期爲“喜馬拉雅的黃金時代”。1964年後許多登山“禁區”被突破,開始進入從來無人使用過的難險路線攀登7,000--8,000米以上高峰的新時期。1978年並在喜馬拉雅高山區出現不用氧氣登上高峰的阿爾卑斯式登山。中國此項運動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1955年出現第一批登山運動員,1956年建立第一支登山隊。1960年和1975年先後兩次從東北山嵴登上珠穆朗瑪峰,並於1975年將一個特製金屬測繪覘標豎立在珠峰頂上,準確測出該峰的高度爲8,848,13米。是爲國際登山史上首次對世界最高峰高程的確切測量。1964年登上最後一座從未有過人跡的8000米以上的希夏邦馬峰在多次登山活動中,登山運動員與科學工作者密切配合,進行了各種高山考察活動。
2、轉貼登山經驗-----做好健身運動:如果將攀登的山比較高或者平時較少參加攀登運動,那麼,在登山之前做一些熱身運動是很必要的。即利用10—20分鐘做一些肌肉伸展運動,儘量放鬆全身肌肉,這樣攀登時會覺得輕鬆許多。 增加彈跳動作:向上攀登時,在每一步中都有意增添一些彈跳動作,不僅省力,還會使人顯得精神,充滿活力。 別總往高處看 :登山時不要總往高處看,尤其是登山之初,因爲你的雙腿還沒有習慣攀登動作,往上看往往使人產生一種疲憊感。一般說,向上攀登時,目光保留在自己前方三五米處最好。如果山路比較陡峭,則可作“Z”字形攀登,這樣比較省力。 轉移注意力:登山時千萬不要總是想着山有多高,爬上去還需多少時間之類的事情。不慌不忙,走走停停才能體會到爬山的樂趣,不會錯過美麗的風景。在疲憊時,可以多觀賞一下週圍的景色,也可唱唱歌,轉移注意力,倦意會有所消減。 下山要放鬆 :下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腳步,切不可衝得太快,這樣很容易受傷。同時,注意放鬆膝蓋部位的肌肉,繃得太緊會對腿部關節產生較大的壓力,使肌肉疲勞。
圖片說明:
D20-01 早晨對面的山
D20-02 雲海
D20-03 雲海
D20-04 海拔6380米的一號營地
D20-05 低海拔的地方也下雪了
D20-06 冰川和雲海
D20-07 昨夜小雪
D20-08 整理裝備
D20-09 出發
D20-10 回頭看一號營地
D20-11 回頭看一號營地
D20-12 高山向導索朗
D20-13 高山向導索朗
D20-14 高山向導索朗
D20-15 我的嚮導頓巴
D20-16 大隊伍出發了
D20-17 攀
D20-18 張樑
D20-19 景色誘人
D20-20 雪挺深的
D20-21 曲折
D20-22 歇
D20-23 開路先鋒
D20-24 整理
D20-25 路途長長
D20-26 攀登
D20-27 山在那裡
D20-28 王石
D20-29 金飛彪
D20-30 高山攝像
D20-31 汪建
D20-32 ABC營地在遠處
D20-33 我的冰鎬
D20-34 歇一會
D20-35 汪建
D20-36 來一張
D20-37 離C1很遠了
D20-38 這裡的空氣真是好
D20-39 全負重
D20-40 歇不歇
D20-41 累彎腰
D20-42 繼續上
D20-43 二號營地海拔6876米
D20-44 C2營地6876米
D20-45 營地風光
D20-46 營地風光
D20-47 遠處的雲和近處的霧
D20-48 高空風很大
D20-49 走在後面的隊員
D20-50 太陽要落山了
第21天(10月01日)
沒想到天氣很好,國慶節的上午十點多,我們從二號營地C2出發,氣溫很低,大家都穿上了連體羽絨衣。爲避免雪盲,每人都戴着專業的大墨鏡。下午四點多就到了最後一個營地-----三號營地C3(高空風太強,建的這營地比常規低許多,定位於:28°21.945N 85°46.223E 海拔7060米 )。一路上用D80拍了一百五十張照片。吃了些方便麪就休息了。
相關鏈接:
1、雪盲-----雪盲就是電光性眼炎,主要是紫外線對眼角膜和結膜上皮造成損害引起的炎症,特點是眼瞼紅腫,結膜充血水腫,有劇烈的異物感和疼痛,症狀有怕光、流淚和睜不開眼,發病期間會有視物模糊的情況。高山空氣稀薄,紫外線很強烈,再加上白雪的反射,如果保護不當,很容易發生雪盲。高山病的一種。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表面的強烈反射對眼部所造成的損傷。患者開始的兩眼腫脹難仍忍,怕光、流淚、視物不清;經久暴於紫外線者可見眼前黑影,暫時嚴重影響視力,故誤認爲“盲”。登山運動員和在空氣稀薄的雪山高原上工作者易患此病。配備能過濾紫外線的防護眼鏡,可起預防作用。因雪地上反射的強烈的光長時間刺激眼睛而引起的視力障礙。症狀是眼睛疼痛,怕見光,流淚,嚴重時失明。
注意事項:1.在觀賞雪景或在雪地裡行走時,最好戴上黑色的太陽鏡或防護眼鏡。這樣就可避免雪地反射的紫外線傷害眼睛。2.一旦得了雪盲症,可用鮮人乳或鮮牛奶滴眼,每次5-6滴,每隔3-5分鐘滴一次。使用的牛奶要煮沸冷透了纔可用。也可以藥水清洗眼睛,到黑暗處或以眼罩矇住眼睛用冷毛巾冰鎮。3.減少用眼,儘量休息。不要熱敷,高溫會加劇疼痛。4.良好的環境能及時緩解雪盲的症狀,但完全恢復需要5-7天。
2、高山氣候-----在一般人心目中評定一座大山攀登難易,其標準常不在於它的海拔高度,路程遠近,山勢,登山者應有的充沛體力,堅忍不移的毅力即齊全的裝備。但是高山氣候的急劇變化所導致堪對於登山者亦往往可以發生意想不到的阻力。小則掃興,大則發生山難事件,至於其後果余天及你對它的瞭解。 高山氣候的一般特性: 高山上的氣候較平地要顯得極端的不穩定,變化急劇。這是因爲高山上的氣溫變化迅速,氣溫的高低差(日溫差)比較大。約爲15-20度之間。而平地的日溫差則不超過10度。
氣溫低、氣壓低。自海平面起,每升高1000米,溫度則下降大約6度。因此, 雖在度熱達攝氏30度,高達4000米的高山,如玉山,卻只有攝氏10度左右。 至於氣壓則反比。高度越高,氣壓越低。在標準狀況下,每升高100米,氣 壓降低10毫巴。爲750毫巴時,4000米高山頂約460毫巴。而低氣壓的現象對 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則是 呼吸急促、食慾不振等症狀,也就是高山病的表徵。 多露、多風。由於高山上的氣候在一日之間的變化多端,無論是在夏季或冬季, 經常霧涌至而將整作山陷入一白茫茫的世界裡。將四周的能見度突然間降低, 使人易於迷季裡遭遇大霧,原已低的溫度,再加上霧所帶來的潮溼空氣,使暴 露在外的表皮易於。高山上又何以多風呢?那是因爲高山上地形起伏相差懸殊, 地面接受太陽輻射熱及由於熱力分配不平均,所以經常產生空氣流動的現象。 又因爲高山上對空氣流動阻力較風大而多。
地球低層大氣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水氣等易吸熱物質,這些物質對太陽的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的,即能讓太陽的短波輻射直接到達地面。地面在接受太陽輻射的同時,再自地面向外進行地面輻射。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低層大氣中的吸熱物質對長波輻射有很強的吸收能力,因而地面輻射幾乎全被大氣所吸收。由此可見,地面輻射是低層大氣的主要熱源,因此越貼近地面,氣溫越高,越遠離地面,氣溫越低。
圖片說明:
D21-01 6876米的二號營地晴空萬里
D21-02 沒想到早起天氣很好
D21-03 整理裝備
D21-04 就要出發
D21-05 國慶節的上午十點多,我們從二號營地C2出發
D21-06 氣溫很低,大家都穿上了連體羽絨衣
D21-07 遠眺C2營地
D21-08 氣溫很低
D21-09 路標
D21-10 花雕
D21-11 只有一絲雲彩
D21-12 全副武裝
D21-13 每升高1000米,溫度則下降大約6度
D21-14 頓巴的防雪盲眼鏡
D21-15 爲避免雪盲,每人都戴着專業的大墨鏡
D21-16 頓巴
D21-17 金飛彪
D21-18 頓巴
D21-19 金飛彪的眼鏡
D21-20 遠處是大本營附近的大湖
D21-21 歇歇
D21-22 意大利山友
D21-23 意大利山友
D21-24 歇會繼續走
D21-25 目標是三號營地
D21-26 汪建的眼鏡
D21-27 山在那裡
D21-28 高空風
D21-29 天氣多變
D21-30 行進中
D21-31 高山上的腳印
D21-32 看到三號營地啦
D21-33 海拔7060米的低三號營地
D21-34 暗天空,偏振鏡的效果
D21-35 技巧攝像
D21-36 波浪雪紋
D21-37 意大利山友的帳篷
D21-38 拉姆
D21-39 居士在卸冰爪
D21-40 手套
D21-41 罕見吉兆----高空龍捲雲
D21-42 找點好吃的
D21-43 天呈祥雲-----龍擡頭
D21-44 雪山上的小窩
D21-45 難得一見的舞龍雲
D21-46 登山杖
D21-47 風雲變換
D21-48 7060米的風光
D21-49 我們的帳篷
D21-50 羣龍飛舞
第22天(10月02日)
天黑黑。半夜0點鐘,我吃了點冰凍的月餅,我們大家打着頭燈向頂峰走去。經過許多60-70°的雪坡,最陡處有80°左右,還有不少岩石帶,使用上升器攀登。十一個小時後,中午的11點06分鐘,我第四個登上了頂峰( 28°21.335N 85°46.629E 海拔8012米 )。峰尖上面積很小,只能站3-4個人,大家排隊輪流上去,拍了幾張照片我就開始下撤了。天亮後才發現路線就在山脊上,特別陡峭,往下走時我很害怕。大多隻敢使用8字環下降,效率低速度也慢,不一會就被其他隊友陸續超過。慢慢我落在了最後,只有我的嚮導頓巴耐心的陪着我。頓巴很驚訝,我衝頂時表現很好,爲何下山時就不行了呢?當時頓巴爲了早點安全下撤急的衝我直髮火(第二天又向我道歉,不錯的嚮導)。經過C3營地,近20個小時後,天又黑黑時分,我是一步一步艱難地挪到了C2營地,人早已虛脫了。從裡到外空蕩蕩飄飄然的,那種徹底沒氣力的感覺真是奇妙的很。在這海拔6800多米的帳篷裡,我吃了點方便麪(毫無味覺了),就和衣倒下了。躺下後我腦海中就一直盤旋着一個念頭:要堅持住,千萬別睡着了!那時我最大的顧慮是:一睡過去心臟就會停止跳動。這念頭折磨着我,人也動彈不得,只好強忍着不睡着。快一個小時,思慮再三,還是叫醒同帳篷的山友居士,讓他幫我找了些強心藥一下吃了許多,又接上氧氣,才慢慢睡着了。
相關鏈接:
1、登山衝頂-----登山運動術語。指攀登高山過程中,在適應性訓練、運輸和建營等一系列登頂前準備工作就緒後,向頂峰的衝擊。登山衝頂成敗主要基於兩個因素:人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天氣的好壞。據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統計,各國登山隊在喜馬拉雅高山登山活動中,因天氣惡劣而導致登頂失敗的,佔全部失敗總數的68%。
2、上升器-----陡峭地形上升或保護時和安全帶、主繩配合使用。上升器附把手,分左右手類型設計用於單繩運作。-手柄有彈性,用手握着時很舒服而且可隔冷熱。-鋼製鍍鉻掣爪,設有縫隙和斜齒及有自動清洗凹槽,就是在溼、結冰或泥濘的繩索上使用也有效。-配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裝上彈簧的抓手使凸輪置在開放位置而方便單手安裝或移除裝置。-兩個下孔可用作安裝腳環和挽索。-兩個上孔可用作安裝安全扣,使用自我保護裝置時以繩索上升更容易,而且亦可用作建立滑輪系統。-兩種顏色以識別左右手柄。適合用於8至13釐米的單繩。上升前,要先調整可調揹帶。首先將上升器掛到靜力繩上,收緊上段的繩索,一支手握住手式上升器的手柄,另一支手握住手式上升器的上部。上升時,手腳同時用力,使身體直立,帶着上升器向上移動,手腳再同時向上移,然後又同時用力……,如此重複操作,來實現快速上升的目的。
3、8字環-----八字環就是長的像8字的一個金屬環,繩索在環上不同的連接方式可以決定下滑的速度和控制。8字環是下降器的一種,主要作用是通過纏繞增加對繩索的摩擦.多數用在下降時使用.在攀巖時下方的保護者做保護時也經常使用.用2個8字環加2個扁帶可以也可以組成上升器.空閒時可以用來開酒瓶。是最普遍使用的下降器,通過繩子在8字環中穿梭形成的8個點來增大摩擦,控制下降速度。在收放“8”字環時,一定要輕拿輕放,如果環體出現裂紋,哪怕再細小也應立即停止使用手套:由於速降的距離長,速度快,“8”字環很容易摩擦發熱,甚至會燙手,加上手握靜力繩放鬆、抓緊控制下降速度,所以一副手套是必不可少的。下降時切記雙手握繩時要遠離“8”字環,以防手套捲進“8”字環發生危險。
4、虛脫-----[collapse;heat exhaustion] 由於循環障礙而體液的大量喪失或心臟病和發生在像霍亂、傷寒、肺炎等疾病的晚期時引起的極端疲憊和身體衰弱的狀態;生命功能的極度衰竭或減退。虛脫是一種急性症候羣,常發生在過度疲勞、恐懼、疼痛、飢餓、見到鮮血或奇景怪物等情況下。病人出現面色蒼白,虛汗淋漓,頭昏眼花,噁心嘔吐,心跳加快,血壓下降,有的大小便失禁,甚至暈倒在地。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後能平臥休息,大部分人能夠逐漸自行恢復。如果處理不當,被人扶着掙扎行走等,會加重病情,甚至出現生命危險。因爲,這時主要是腦供血不足,如能迅速解決這個問題,大腦的功能很快就會恢復,也就能很快調節和平息全身的功能紊亂。
圖片說明:
D22-01 這是衝頂的線路圖(在ABC營地時拍的,後來才知這樣登頂)
D22-02 天亮後,我們接近頂峰了,攀登組在前面修路
D22-03 地形陡峭
D22-04 經過許多60-70°的雪坡,最陡處有80°左右,還有不少岩石帶
D22-05 高空風也很強烈
D22-06 一覽衆山小
D22-07 使用上升器攀登
D22-08 經過陡峭的冰雪岩石混合帶
D22-09 塞車等候前方修路
D22-10 高山風光
D22-11 高山風光
D22-12 十一個小時後,中午的11點06分鐘,我第四個登上了頂峰
D22-13 峰尖上面積很小,只能站3-4個人
D22-14 雲海
D22-15 羣山
D22-16 羣山
D22-17 拍了幾張照片我就開始下撤了
D22-18 路線就在山脊上,特別陡峭
D22-19 往下走時我很害怕
D22-20 居士和他的嚮導
D22-21 羣山與雲海
D22-22 不一會就被其他隊友陸續超過
D22-23 慢慢我落在了最後,只有我的嚮導頓巴耐心的陪着我
D22-24 我的冰鎬
第23天(10月03日)
早上醒來,感覺稍好些。吃了些方便麪又服了點洋蔘膠囊。我背了個空氧氣瓶留紀念,和居士搭伴,開始了漫長的下山之路。途中遇到兩個正上山的西班牙山友。經過C1(6380米)時稍作休息後,又繼續下山。亮冰、雪坡和冰裂縫感覺好長,讓人痛苦的是在烈日下,最後一次的穿越冰塔林。我和居士一會兒攀冰,一會兒下降,時常停下喘氣,搗鼓了近三小時才走出這片白色迷宮。來到換鞋處,營地已派人備了甜茶在這等我們,王普幫助我和居士揹走了高山鞋,大大減輕了我倆的負擔。在嚮導的陪伴下,最後一段路真長啊,天黑後,我們終於回到了ABC前進營地。和大家擁抱後,吃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麪條,一個蘋果,一盆開水燙腳------又回人間了!
相關鏈接:
登山運動員登山時爲什麼要攜帶氧氣瓶-----氧氣裝備在攀登7500米以上高峰時,爲了克服高山缺氧和醫療急救,一般需有氧氣裝備。氧氣裝備由貯氣筒、指示裝置和麪具3部分構成。貯氣筒是貯存氧氣的容器,筒壁用料要儘可能輕而耐高壓。指示裝置有氣壓表和調節器兩部分,前者指示筒內氧氣貯量,後者控制和指示用氧時的流量。面具戴於面部,時口、比與氧氣裝備密閉成一個系統,通過緩衝囊與皮管吸用氧氣。山越高,海拔越高,人的肺部壓強越大, 所以人有種憋氣的感覺,氧氣瓶就是爲了在體力支撐不住的情況下以防萬一用的;海拔越高,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就會越來越低!不能滿足一般人呼吸需要,所以就需要運動員帶氧氣來補充!如果在高山上沒有足夠的氧氣就會出現嚴重的高山病,死亡率是很高的!因爲山頂的氣壓很底,氧氣不足,再加上人爬山時消耗的體力,如果供氣不足的話,爬山的人就要對生命SAY拜拜嘍。
圖片說明:
D23-01 早上醒來,感覺稍好些
D23-02 和居士搭伴,開始了漫長的下山之路
D23-03 途中遇到兩個正上山的西班牙山友
D23-04 花雕
D23-05 居士
D23-06 漫長的下山之路
D23-07 亮冰、雪坡和冰裂縫
D23-08 嚮導背了很多東西
D23-09 搗鼓了近三小時才走出這片白色迷宮
D23-10 一會兒攀冰,一會兒下降
D23-11 再見了,難忘的冰塔林
D23-12 冰山
D23-13 希夏邦馬峰
D23-14 休息
D23-15 頓巴和我
第24天(10月04日)
睡了個懶覺真舒服,粥、煎蛋早餐也好。上午在營地舉辦了個慶祝儀式,這次共有九名隊員登頂,是國內山友首次成功登上希夏邦馬峰。大家都很高興,我們給嚮導獻哈達,合影、唱歌、喝酒還有跳舞。午飯加菜,我一連吃了五大塊紅燒肥肉還覺不過癮。我拿出那帶下來的空氧氣瓶請大家簽名留念,這瓶也成爲見證這次登山活動的唯一實物紀念品。下午開始拆帳篷,整理東西,準備拔營下山。
相關鏈接:
哈達-----關於哈達的來源,現有多種考證。但習俗爲藏傳禮儀爲人們所公認。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蒙古地區,鄂爾多斯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爲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並世代相傳。據《馬可波羅遊記》載:“在元旦這一天,大汗統治下的各省和各王國中,擁有領地或掌有管轄權的要員,都紛紛給大汗進貢金、銀河寶石等貴重禮品,並且要配上白布,意思是祝福皇帝陛下萬壽無疆,財源充足、享用不竭。”可見,獻哈達有吉祥之意。
根據有些學者分析,哈達這一名稱開始出現於八思巴第一次返藏之時。衆所周知,八思巴是藏族歷史上,特別是中央同西藏地方關係史上非常重要的歷史偉人。他於1244 年隨其叔父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前往西涼(亦稱涼州,今甘肅武威)會見元太宗次子闊端。元世祖即位後,八思巴被尊爲國師、帝師。他於1265 年第一次返藏時,向菩薩、佛像和僧俗官員敬獻、賜奉哈達。
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處於遊牧經濟形態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攜帶奶食品,奶酒或其他乾糧,遇有路人,不管相識與否,都要主動攀談,問候,並互相交換食物。隨着時間的推移,慢慢地就發展成一套易物的習俗。發展到後來,就有了交換鼻菸壺和哈達的習俗。
在藏族地區,獻哈達是一種既普遍又崇高的禮節。無論婚喪嫁娶、民俗節慶、拜會尊長、迎送賓客、朝覲佛像、音訊往來、求情辦事以及新房竣工、認錯請罪等都有獻哈達的習慣。獻哈達是對對方表示純潔、誠心、忠誠和尊敬的意思。當然在不同情況下代表着不同的意義。如佳節之日,人們互獻哈達,表示祝賀節日愉快、生活幸福、身體健康;男女求婚時,先由中間人獻哈達,如接受哈達則表示可以議婚,退回則爲拒絕之意;婚禮上呈獻哈達,意爲恭賀新喜,祝願新婚夫婦恩愛如山,白頭偕老;迎送賓客時奉獻哈達,表示對遠方來客的熱烈迎送和崇高的敬意;葬禮上獻哈達,表示對死者的沉痛哀悼和對死者家屬的安慰;佛法會上,向喇嘛和活佛敬獻哈達,表示對喇嘛活佛的無限敬仰和信教的一片虔誠之心;到神佛前祈禱時獻哈達,以示信佛者的虔誠和希望菩薩保佑,萬事如意;在書信來往中,附上一條哈達,表示寫信者感情的真誠和意願的莊重;將錢物包在哈達裡贈給演員,表示觀衆真誠的心意;拜會尊長敬獻哈達,表示對尊長的敬重,祝願幸福、長壽、吉祥如意;向對手獻哈達表示想化干戈爲玉帛,重歸於好。
圖片說明:
D24-01 高興了也剃頭
D24-02 靚麗的兩大燈泡
D24-03 偶與金飛彪、金飛豹兩兄弟
D24-04 偶與王石
D24-05 上午在營地舉辦了個慶祝儀式
D24-06 和我一起下山的居士
D24-07 全體人員合影
D24-08 準備了許多好吃的
D24-09 王石
D24-10 即興小品
D24-11 即興小品
D24-12 即興小品
D24-13 即興小品
D24-14 一老外山友把手凍傷了
D24-15 上午在營地舉辦了個慶祝儀式
D24-16 曬曬用完的氧氣設備
D24-17 高山廚師秦師傅
D24-18 吃飯的設備也要晾乾
D24-19 徒步鞋
D24-20 曬
D24-21 我也在曬登山裝備
D24-22 華仔和汪建的節目
D24-23 漂亮的營地主管
D24-24 汪建、田同生、王石和我
D24-25 鍋莊跳起來
D24-26 午飯加菜,我一連吃了五大塊紅燒肥肉還覺不過癮
D24-27 玉米山
D24-28 午飯加菜
D24-29 聲情並茂說故事
D24-30 開心
D24-31 下午抽空繼續拱豬
D24-32 我拿出那帶下來的空氧氣瓶請大家簽名留念,這瓶也成爲見證這次登山活動的唯一實物紀念品
第25天(10月05日)
犛牛來了,要靠它們馱運營地的所有裝備物資。9點多鐘我們開始下撤,走了三個多小時抵達大本營BC(28°35.240N 85°45.678E 海拔5028米 ),營地的帳篷都已拆光。在這裡與接我們的車輛會合,上車後一路趕往老定日,買了兩塊大些的鸚鵡螺化石。天黑時分趕到了日喀則,仍住在神湖酒店。
第26天(10月06日)
目標拉薩,繼續趕路。進城不久發現許多人站在路邊,以爲又發生騷亂,停車後才知道前幾分鐘地震了(北京時間2008年10月6日16時30分,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當雄縣,<北緯29.8度,東經90.3度>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震中距拉薩市約82公里)。晚上是一個慶祝活動。散夥。
相關鏈接:
1、登山運動的好處-----經常出外進行登山野營活動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從醫學角度來說,它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體內多餘脂肪的消耗、延緩人體衰老等五個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一、治療近視有一個最簡捷的辦法,就是極力眺望遠處,放鬆眼部肌肉。然而城市中由於工業污染及熱島效應等因素,空氣中顆粒懸浮物較多,能見度較差。山野之中,尤其是在山巔之上,可以使目光放至無限遠,解除眼部肌肉的疲勞。
二、山中原始森林和草地的面積是遠非城市中的綠地花草所能比擬的。因此在山間行走,對於改善肺通氣量、增加肺活量、提高肺的功能很有益處,同時還能增強心臟的收縮能力。
三、山間道路坎坷不平,穿行此間有益於改善人體的平衡功能,增強四肢的協調能力,尤其是行走在沒有經過人爲修飾的非臺階路段,可使人體肌纖維增粗、肌肉發達,增強肢體靈活度。
四、人們日常體內的糖代謝屬於有氧代謝,登山活動尤其是登高山,由於空氣稀薄,人體內大部分轉爲無氧代謝,加之登山野營活動的運動量較大,山中野餐往往難以滿足體內熱量需求,因此,它能大量消耗人體內聚集的脂肪組織,尤其是腰腹部的脂肪組織。
五、人體的正常代謝中會產生出一種叫自由基的有害物質,它能破壞人體細胞膜,溶解人體正常細胞,引起人體組織的衰老甚至變異。而氧氣負離子可以有效結合自由基,使之排出體外。據有關數據表明,城市街道上氧氣負離子的單位含量僅有100至300,而山區森林中可達數萬。因此,在大山中行走野營完全可以有效排出有害自由基,有益於延緩衰老。
六、登山可以放鬆人的心理壓力,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恢復體力和精力,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學習、工作.登山鍛鍊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態,充分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自信心和價值觀,使個性在融洽的氛圍中獲得健康、和諧的發展.另外還可以培養人的團結、協作及集體主義精神。
2、登山的魅力-----登山儘管危險,但卻是一項最富魅力的運動。在真正的大自然——雪山面前,你會清楚地認識到人的渺小、脆弱和侷限——任何一次山間危險:雪崩、滑墜、高空風、暗裂縫,都會輕而易舉地將你埋葬。但另一方面,雪山會使你發揮出生命意志的最大潛能,你會對自己竟有如此大的潛能感到吃驚,你會覺得你比自己預想的要強大得多,從而獲得一種極寶貴的自我肯定:你是非凡的傑出的人。這就是登山的魅力所在。
圖片說明:
D25-01 撤營
D25-02 再見了,希峰和ABC營地
D25-03 9點多鐘我們開始徒步下撤
D25-04 國家地理的楊浪濤
D25-05 晴
D25-06 徒步下撤
D25-07 遠去的希夏邦馬雪山
D25-08 徒步下撤
D25-09 徒步下撤
D25-10 大本營BC(海拔5028米)的帳篷都已拆光
D25-11 營地附近牧羊人
D25-12 金飛彪切瓜
D25-13 途中隨拍
D25-14 不知是啥節日
D26-01 王普和華仔
D26-02 晚上是一個慶祝活動
D26-03 金飛豹在演講
D26-04 校長尼瑪在簽字
D26-05 山友雪人幫我拍的
D26-06 黑人花雕
D26-07 雪人剛登完卓奧友峰
相關圖片鏈接:
1、橡樹攝影 > 驢行天下 > 八千米雪山的26天攝影日記
http://www2.xiangshu.com/read.php?tid=1275355
2、中國驢友論壇 》『 戶外攝影 』 八千米雪山的26天攝影日記
http://bbs.8264.com/thread-156340-1-1.html
3、中國驢友論壇 》 我秀我戶外 國內山友首登希夏邦馬峰8012米
http://bbs.8264.com/thread-1531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