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觀察|實施科技人才分級授信,“人才貸”紓解初創企業融資難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實習生魏雅楠 武漢報道近日,湖北省科技廳、省委人才辦等6部門聯合發佈《湖北省科技人才貸工作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對科技人才的單筆貸款最高達1000萬元。
《實施方案》中指出,貸款對象應爲科技型中小企業或成立時間在5年內的種子期初創期科技企業,並對符合要求的科技人才及企業進行貸款扶持。其中,同一企業若有多個人才符合條件,該企業還可疊加授信進行貸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在此次政策出臺前,湖北已推出過多款“人才貸”相關產品,且省內多地在科技人才貸方面因地制宜作出探索。在強調科技金融發展的當下,此次政策將成爲湖北做好科技金融文章的重要補充。
實施科技人才分級授信
在傳統模式下,企業想要獲得貸款,大多需要憑藉廠房抵押或是研發專利作爲貸款憑證。而初創企業資產輕、規模小,因此往往融資受限。“人才貸”能夠在風險可控、商業模式可持續的前提下,緩解人才和人才所在市場主體的貸款困難,從而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
2024年5月12日,湖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財政金融協同服務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提出推行服務創新創業“人才貸”,對省、市有關部門認定的人才爲企業實際控制人、股東或主要研發人員的企業,支持金融機構爲其研發和技改提供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支持。
9月18日召開的湖北省政府常務會議上強調,要切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加快推動科技人才貸等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完善人才評價指標,量化人才金融價值,健全風險共擔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人才的信貸供給,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
此次出臺的湖北省科技人才貸政策,成爲湖北做好科技金融文章中的重要補充。
除明確貸款對象和授信額度外,《實施方案》中同時提出,擬實施科技人才分級授信。除針對省市級科技人才篩選入庫、依託湖北“智慧大腦”建設科技人才服務平臺、依據《科技人才評價規範》國家標準構建人才評價指標等舉措外,未來還將建立科技人才評價大數據模型,分層分類分級量化科技人才金融價值,從而引導金融機構給予科技人才不同力度的授信支持。
此外,《實施方案》規定,各地應將科技人才貸款風險補償納入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範圍,並適當提高科技人才貸款風險補償比例。單筆500萬元(含)以內,補償比例爲80%,合作銀行承擔20%的貸款本金損失風險和全部利息損失風險;單筆超過500萬元的,分段進行分擔,其中超出500萬元額度部分補償比例爲50%,合作銀行承擔50%的貸款本金損失風險和全部利息損失風險。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湖北省科技廳獲悉,湖北省科技人才貸工作將選取符合條件的合作銀行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開展試點工作,同步總結經驗,優化相關政策舉措,進一步拓寬應用場景,探索形成服務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金融產品矩陣。
各地“人才貸”持續出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髮現,近年來,湖北省內“人才貸”政策不斷出新。《實施方案》發佈前,湖北省已推出過“青創貸”“科創貸”“小額創業擔保貸款”“科擔人才貸”等21款“人才貸”產品,並探索“人才積分貸”。今年上半年,湖北金融機構發放人才貸款59.7億元。
除省級的人才貸舉措外,湖北省內多地也作出了相應探索。例如,2021年,湖北省宜都市在全省首創“人才貸”,由宜都市豐源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擔保、宜都農商銀行推出人才專項貸款產品,將企業信用、技術、成長性等作爲銀行授信的參考要素;咸寧市崇陽縣爲解決來崇人員就業創業、家庭消費等問題,推出各類“人才貸”政策,面向各類創新創業人才,截至2023年9月,已累計發放“人才貸”近5億元。
不只是湖北,目前,全國多個省市均相繼創新各類“人才貸”產品。
例如,自2019年首次推出“人才貸”政策以來,青島市在2024年9月推出“人才貸”3.0版本政策,進一步提升了對人才和企業的信用貸款額度,在持續保障信用貸款的基礎上,將每名高層次人才的信貸額度從1000萬元提升至2000萬元,每個企業的最高貸款額度也隨之增加至6000萬元;深圳推出“中銀鵬城人才卡”,持卡人個人最高可獲2000萬元,公司最高3000萬元的專屬人才貸。
中西部地區也爲留住科技人才,在“人才貸”方面持續加力。6月14日,雲南省科學技術院與交通銀行雲南省分行聯動推進科技“人才貸”,雲南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獲批1000萬元授信,首筆“科技人才貸”成功落地。除雲南外,自2023年首筆“科技人才貸”於西安高新區落地以來,西安還推出“人才服務銀行”,爲高層次人才及所在企業發放貸款,累計企業發放貸款約50億、個人發放貸款約3000萬。
湖北省高新技術發展促進中心主任王恆鬆表示,湖北圍繞人才貸產品的開發,着手建立人才評價的指標體系,着力建設全省的科技人才資源庫,並對庫內的人才資源進行積分評價,可將人才資源轉化爲金融資本服務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