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利理財爲何成"香餑餑"?
本報記者 秦玉芳 廣州報道
近期,紅利策略理財再度升溫,投資者配置需求上升的同時,理財公司新品上線步伐也在加快。Wind數據顯示,2月份已有16只紅利主題理財產品上線募資。
從產品結構來看,紅利策略理財進一步升級,正在從單一的紅利策略向“紅利+”的多元化配置策略轉型,分散風險、增強收益的特性愈加凸顯。
業內人士分析認爲,當前紅利股估值仍處於歷史相對低位,疊加市場利率整體下行趨勢,高股息資產的吸引力持續提升,紅利策略配置價值仍在持續凸顯;紅利板塊也面臨市場風格切換風險,投資者在進行紅利策略投資時不能唯股息論,儘可能平衡配置,將紅利策略作爲底倉,搭配成長型產品以應對市場輪動。
近1年收益率均值達4%
近來,隨着股市震盪加劇,紅利策略理財再度升溫,多家理財公司官微紛紛推出相關產品的推介。
據wind數據顯示,1月份以來,9家銀行及理財公司合計新發21只紅利主題理財產品,多爲固收、“固收+”及混合型產品,其中春節以來就有16只。
穩健抗跌的業績優勢是紅利主題理財受理財機構和投資者青睞的重要原因之一。Wind數據顯示,截至2月28日,全市場披露最近單位淨值的紅利主題產品60餘隻,多數產品最新單位淨值大於1,其中20餘隻產品最近1個月回報率大於3.2%。
普益標準研究員張翹楚表示,2024年紅利策略理財產品在震盪市中表現搶眼,成爲市場資金的重要配置方向,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市場存續的紅利策略理財產品的近1年年化收益率平均值在4%以上,整體收益表現位居全市場理財產品的中上游。
張翹楚進一步指出,從2024年新發的紅利策略產品來看,新發產品業績比較基準方面,全年各月新發產品平均業績比較基準表現較爲穩定,整體在3%左右,主要由於該類理財產品底層大多持有低估值、分紅穩定的紅利股,即使在年初的熊市以及年末的震盪市階段,該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依然能保持穩定,整體波動較小。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昊宇也指出,2024年,紅利策略資管產品整體表現強勁,以公募數據爲例,全市場216只紅利策略基金規模在年內增幅達94%,尤其是ETF產品規模增長166%至1302億元,紅利類銀行理財產品發行也有所加速。
在王昊宇看來,2024年權益市場波動劇烈,市場信心較爲不足,紅利資產的低估值、高股息特徵提供既符合機構資金的避險需求,同時符合政策對於加強上市公司分紅、央國企分紅能力提升的導向。
張翹楚指出,在年末權益市場整體處於寬幅波動的震盪市行情下,理財機構的風險偏好整體有所下降,而紅利策略資產憑藉高股息、低估值、低波動的特性,成爲避險資金的較優選擇,理財機構通過配置該類資產,一定程度地降低理財產品在股市震盪市中的收益波動。
王昊宇進一步強調,當前低利率環境下,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跌破2%,紅利資產的配置價值更加凸顯。
“後續機構預計仍會將紅利作爲核心配置方向,但更強調策略靈活性:一方面維持對傳統高股息板塊(如銀行、公用事業)的標配,另一方面挖掘‘彈性紅利’,如週期行業中分紅改善的標的、港股紅利等跨市場機會。”王昊宇表示。
警惕回調風險
從新發產品策略來看,紅利主題理財正在從“防禦型工具”向“收益增強型配置”轉變。
某理財公司業務人士指出,近來新發的紅利策略產品不再單純依賴高股息率,而是疊加低波動、盈利質量、行業分散等因子,例如“紅利+質量”策略,產品設計更趨精細化,配置範圍也更加多元化,使得產品實際收益表現更加突出。
張翹楚也強調,當前新發紅利主題理財在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升級,開始逐步從單一的紅利策略,轉向“紅利+低波”雙因子驅動,在股市寬幅震盪區間內,一定程度可以提升產品收益的穩定性。
“其次是逐步加入了跨市場資產配置,例如部分產品納入了港股紅利資產標的,分散單一風險的同時,也可以享有跨市場政策帶來的紅利,一定程度提高產品的收益潛力。同時還增加了科技主題等政策支持性行業紅利產品的設計,享受新質生產力政策帶來的紅利。”張翹楚表示。
此外,王昊宇還指出,在產品設計上,新發的紅利類銀行理財產品也積極順應市場趨勢,更多地採用被動指數化工具,並對港股紅利資產進行佈局。
不過,對於投資者而言,在進行紅利策略配置的同時,仍需警惕“股息陷阱”。在王昊宇看來,紅利策略在經濟弱復甦與利率下行週期中,具有“類固收”的屬性,且政策推動分紅常態化增強確定性;但同時,紅利板塊也面臨市場風格切換風險,若成長股反彈可能分流資金,同時部分紅利資產估值已偏高,需警惕“股息陷阱”。
張翹楚也表示,如果後續股價進入上漲區間,股息率或將面臨下行風險,需及時進行動態調整持倉以維持紅利策略的有效性。
張翹楚認爲,投資者需關注底層標的資產分紅的持續性,選擇投資於分紅穩定、股息率波動小的股票產品,並長期持有,實現產品長期的收益和增值。同時,還需多加關注宏觀市場及經濟基本面的變化,需警惕經濟強復甦時紅利策略可能階段性跑輸,或將對相應產品收益帶來的回調影響。
王昊宇進一步強調,投資者和理財機構在進行紅利策略產品配置時不應唯股息論,仍然要注意資產的收益能力,並結合景氣週期動態調整持倉。“在進行具體的產品選擇時,首先應關注產品穿透後的底層資產集中度,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行業;其次是比較產品費率和業績基準跟蹤,充分考查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最後是儘可能平衡配置,將紅利策略作爲底倉,搭配成長型產品以應對市場輪動。”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