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琴三年蝶變:含“澳”量上升,“鹹淡水”融匯探新路|橫琴觀察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彭敏靜 橫琴報道

“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橫琴是第一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賀一誠6月17日出席“機遇澳門”主題採訪活動時說。

如今,一幅“琴澳一體化”的發展圖景徐徐展開。

9月5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橫琴方案》)迎來發布三週年。2024年是澳門迴歸祖國25週年,也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簡稱“合作區”)第一階段建設發展成效的大考之年。

三年來,合作區這片“熱土”見證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圍繞大力發展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新產業、加快建設便利澳門居民生活就業新家園、着力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新體系、不斷健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等主要任務,不斷推動澳人澳企快速增長、創新要素加快集聚、“四新”產業加快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與澳門有序銜接,合作區開發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新產業”佔比提升

在合作區,不出幾公里,就能見到小紅書、攜程集團、空客直升機等頭部企業。

不久前,合作區舉行重點項目集中籤約儀式,中國飛鶴、天貓國際、釘釘科技、希音、遙望等45個項目正式成爲橫琴“合夥人”,琴澳優勢疊加效應不斷顯現。

澳門特區經濟財政司司長、合作區執委會主任李偉農表示,經過三年的發展,橫琴的產業發展基礎逐步夯實,創新創業氛圍日益濃厚,橫琴的功能作用、資源優勢及營商潛力顯著提升,爲企業和人才開闢了更爲廣闊的空間和宏大的舞臺。“期待未來引入更多大項目、好項目,合作區將繼續以務實有力、開拓創新的舉措,加快推動項目的落地建設、跟進服務,支持企業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末,合作區“四新”產業實有企業達17061戶,較2021年底增長20.1%。2024年上半年,“四新”產業增加值117.80億元,同比增長6.4%,佔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爲47.1%。同時,合作區以實體住所登記的商事主體22720戶,比例由合作區成立時的13.8%提升至38.8%,企業實質化運營顯著提升。

在不少企業眼中,政策優勢始終是橫琴營商引力的重要構成。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橫琴金融30條、鼓勵類產業目錄以及支持澳資企業發展扶持辦法等政策賦能企業發展,區域的功能作用、資源優勢及營商潛力顯著提升。

合作區重視人才對產業的賦能發展,先後出臺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合作區支持人才發展若干措施及其配套實施細則,聚力構建“琴澳一體、協同融合”的區域特色人才政策體系,打通海外人才“居住在澳門、工作在橫琴”“科研在澳門、轉化在橫琴”引才路徑。

目前,橫琴擁有各類國家級、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達3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68家,國家和省級“專精特新”企業41家。橫琴人才總量持續增長,累計引進的院士、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省領軍人才等各類高層次領軍人才超過120名。

值得關注的是,合作區澳企澳資保持快速增長,爲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截至今年7月,澳企總數達6365戶,比合作區成立時增長37.27%。今年上半年,初步覈算合作區澳資產業增加值18.81億元,實際增長125.9%。

“新家園”趨同澳門

作爲粵澳兩地攜手合作建設的首個面向澳門居民的綜合民生工程,橫琴“澳門新街坊”內已有不少澳門業主搬入新居,開啓雙城生活新體驗。

截至8月底,橫琴“澳門新街坊”已認購超1300個單位。該項目內的教育、醫療、廣播電視、國際互聯網等公共服務先行試點銜接澳門標準。

9月3日清晨,港澳大道熱鬧起來,孩子們身穿校服,揹着書包來到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報到。作爲全國第一所澳人子弟學校,濠江中學附屬橫琴學校正式啓用,爲澳門居民提供幼兒園至高中的一條龍服務。學校採用澳門學制、課程及教材,澳門學生可以享受趨同澳門免費教育的待遇。

不僅如此,澳門醫護人員可進駐衛生站執業並使用在澳門已上市的部分藥品,澳廣視91臺等境外電視頻道可在該項目內播放,琴澳“同城化”生活體驗切實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感、滿足感。

三年來,合作區不斷吸引澳門青年參與橫琴建設,授牌首批6家澳門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累計孵化澳門項目428個。合作區還啓動了兩批保障性租賃住房配租工作,將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及在澳門工作的內地人員納入保障範圍,共配租房源472套,有效緩解澳門青年跨境工作的住房難題。

經過三年發展,合作區的生活環境日漸趨同澳門,越來越多澳門居民來到橫琴這個“新家園”發展。

合作區民生事務局局長黃宇傑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目前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超過1.5萬人,就業人數超過5000人,在合作區就讀的澳門學生超270人。“如今,橫琴成爲澳門居民的新選擇,在橫琴工作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斷提升。”

“新體系”加快構建

3月1日零時,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政策,成爲國內首個實施該政策的特殊區域,琴澳一體化迎來突破性進展。

合作區以分線管理政策爲重要抓手,持續優化通關監管、跨境金融管理、市場準入等重要領域,琴澳兩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各類要素流動越來越便捷高效,讓在合作區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澳門居民感受到更加趨同澳門的生活環境,爲澳門新產業新業態營造發展新空間。

截至8月14日,經“一線”橫琴口岸過關人數超930萬人次,進出境車輛超103萬輛次,約89.2萬人次澳門居民經新家園通道快速驗放,“二線”驗放出區車輛超834萬輛次。同時,93家企事業單位獲得免稅進口主體資格,涉及科技研發與高端製造業、文旅會展商貿業等多個重點產業。

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利,讓居民企業可知可感。在人員往來方面,琴澳旅遊團“團進團出”、符合條件的澳門居民便利攜帶動植物產品進入合作區等一批促進人員往來的政策落地。在貨物通關方面,橫琴口岸客貨車“聯合一站式”查驗正式啓用,平均2分鐘即可完成查驗。在資金跨境流動方面,落地合作區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境外資金往來便利化程度大幅提高,將對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起到重要促進作用。

今年以來,《橫琴方案》中21項需國家支持出臺的配套政策均已落實。與此同時,爲人員跨境提供便利措施、建立高度便利的市場準入制度、促進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和創新跨境金融管理等,合作區加快構建與澳門一體化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

“新體制”漸入佳境

合作區處於“鹹淡水”交匯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實踐與澳門獨特的社會制度之間產生了新的對話模式與行動轉化機制,爲大灣區資源要素便捷流動不斷探索經驗。

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各大重要平臺中,合作力度最大、創新突破最顯著的探索實踐,是合作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內驅力,也是粵澳雙方在合作區建設中決策、執行、管理、共享等各個環節全方位、系統性合作的制度創新。

“來到橫琴三年,我感到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正漸入佳境。”合作區行政事務局局長曹晉鋒是從澳門派往橫琴的公務員,一路見證了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的不斷健全。

合作區成立後,廣東省、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直接參與到橫琴建設中。經過一系列的建章立制和三年的磨合完善,逐步理清各參與主體,工作效率明顯提升。在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體制下,合作區發展建設擁有了更多自主權。兩批共182項廣東省級行政職權調整由合作區執委會及其工作機構實施,持續爲合作區放權賦能。此外,中央區域辦組建國家部委支持合作區建設工作專班,通過掛職機制一線駐點協調推進合作區重要事項。

經過三年的發展,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運行日益順暢,人才隊伍的活力不斷被激發。例如,常態化開展執委會員額制人員招聘,合作區成立以來已累計招錄澳門居民等各類人才近百人。依託執委會與澳門特區政府人員雙向交流學習和“共學共事”機制,促進兩地人員對琴澳社情民情更深入瞭解,更好推動琴澳一體化發展。

賀一誠曾坦言,粵澳兩地政府共商共管制度並非易事。“可以想象一下,這是實施資本主義制度的澳門特區政府,和實施社會主義制度的廣東省政府融合在一起辦公。但經過這三年來的合作,兩地政府的同事基本能融合在一起,大家看問題的觀點和角度基本能達成共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曹晉鋒亦坦言,在合作區初期的實際運作中,管理及執行機構遭遇了角色定位不清晰、法律地位不明晰等問題,權責範圍、權力來源及其邊界等問題也亟待釐清。

“合作區成立後,最本質的變化是澳門直接參與到合作區的建設中,這也爲建立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提出了現實需求。”曹晉鋒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合作區充分發揮“一國兩制”顯著的制度優勢、粵澳各自優勢,堅持澳方主導、粵方配合,組建管理機構、執行機構,實現聯合共管,過程中注重共商,突破性地爲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將粵澳合作共同管理這一體制更加具體化,爲“一國兩制”框架下的深層次制度創新提供了堅實的行政保障,有利於推動粵澳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彰顯“兩制”優勢的開發示範區域,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了全新實踐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