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怎麼感覺突然間就不行了?

盒馬怎麼感覺突然間就不行了?今年以來,阿里的“親兒子”中一直髮展不錯的盒馬卻是負面消息頻傳。先是被曝出大批清貨閉店,接着又被傳出裁員降薪。雖然後續河馬做出迴應,稱這些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爲,但依舊難掩其面臨的焦慮。

仔細審視盒馬這一年的發展,會發現它其實是個極爲糾結的新零售品牌。盒馬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於其業態混亂,始終沒有一個明確清晰的消費形象。它似乎什麼都想要,從主力的生鮮超市到倉儲式、會員店,再到奧萊折扣店以及社區團購便利店等等。在過去幾年裡,河馬嘗試了將近 12 種業態,基本上哪種業態熱門、哪種能賺錢就做哪種。

當然,想賺錢本不是問題,況且河馬背後還有老大哥阿里的供應鏈和資源支持,按理來說應當發展順遂。但問題是盒馬掌控不住,攤子鋪得過大,致使盒馬的上下管理極爲混亂,運營也困難重重。單說會員制度,盒馬就反覆無常。自從去年開啓折扣化變革之後,盒馬實體店推出大量線下商品漲價,算下來比會員折扣還便宜。這引發了會員的強烈不滿。年底時,盒馬更是直接停止了會員的續費,這顯然沒把會員放在眼裡。

然而不到半年,盒馬又灰溜溜地把會員制度恢復了。我們能明顯感覺到盒馬在會員制和折扣化之間搖擺不定的糾結,它既想走高端路線,薅中產的羊毛,又想走性價比路線留住更多消費者,可又沒把握好其中的分寸。一邊是會員權益不斷受損,導致許多會員不再續費。而且盒馬不止在會員制度上反覆無常,在其他方面也如此,比如一元包裝費收不收,免配送門檻是 49 還是 99 等等。

這些反覆的變動進一步降低了消費者對盒馬的好感。而另一邊,盒馬的低價路線用力過猛,對供應商極限壓價,把人都得罪慘了。有些供應商甚至直接取消了與盒馬的合作,這讓它的處境更爲尷尬。事實證明,人不能什麼都想要,否則最後大概率只能做出個樣樣都不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