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員成內娛稀缺品?流量派基本功不過關,科班出身也在走下坡路

內娛最近的風頭幾乎都被奧運會搶去了。

熱搜榜上清一色的奧運動態,運動健兒正在成爲大衆追捧的新秀明星。

以至於今年百花獎的獲獎名單、金鷹獎的入圍名單公佈之後,猶如一滴水珠匯入大海,鮮有討論與波瀾,便轉瞬即逝。

嗯,除了各家粉絲在賣力拉票,希望能爲自家偶像那薛定諤的演技拉來官方背書。

可是,無論數據怎麼高漲、名頭怎麼豐富、“撕番”怎麼激烈,都無法掩蓋一個事實——

優秀演員,愈發成爲內娛稀缺品。

這話,可不是Sir在危言聳聽。

是業內老前輩、中國劇協濮存昕直言:

表演行業

太長時間沒有出現真正的好演員

此話怎解?

今天我們來嚴肅認真地聊一聊——

好演員,如何誕生?

當下又爲什麼出不來了呢?

01

首先要釐清一個問題:

何謂真正的好演員?

能對錶演理論說得頭頭是道的,不一定算。

能在主流獎項中分得一杯羹的,也不一定算。

能有戲拍的,emmm……不好意思,更不能算得上是指標。

在Sir看來,好演員的表演,就看一關:

基本功,即聲臺形表,聲樂、臺詞、形體、表演。

說是“基本”功夫,可在內娛流量派中,幾乎等同於最高級。

單說臺詞吧。

想必你時常會看到這樣一種讓人摸不着頭腦的熱搜:

某某原聲臺詞。

爲什麼這麼本分的事能上熱搜?

還不是因爲當下重音不準、氣息不穩、氣泡音濫用、夾子音亂飛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了。

以至於哪個流量演員敢原聲出演而非配音,就已經是next level,成爲一種超越同行的“勳章”。

可問題是,這就該表揚嗎?

如果你點進去就會發現,這些熱搜大多像是在進行普通話考試,使勁兒把一字一詞咬準。

至於基本功?

似乎……一點都談不上。

所以什麼是好的臺詞?

往小了說,是口齒清晰,一氣呵成,讓觀衆能體會到對白中的情感。

拿朱旭老師的話劇《譁變》舉例。

其中有這麼一句長臺詞:

“我這一輩子都還沒見過這麼處心積慮地把謊言捏造似是而非的流言蜚語湊到一塊兒的大雜燴。”

請問,擱到當下,能有哪位流量演員能一口氣清晰地、準確地念完呢?

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

你需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

比如,願不願意承受“累”。

光是臺詞訓練,就需要演員發動全身,耗盡體能。

或者,願不願意耐得住“枯燥”。

日復一日地重複性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打磨自己。

但僅僅是做到這些,做到情感飽滿,說清楚對白就行了嗎?

不。

往大的來說,這也是一個演員對角色表演理解力的體現。

舉個例子。

在《我在人藝學表演》的紀錄片中,濮存昕給青年演員排練《雷雨》。

當中有一場戲,少爺周衝向丫鬟四鳳告白。

年輕演員一上來,張口就是詩朗誦:

白色的帆張的滿滿的

像一隻鷹的翅膀

斜貼在海面上飛

說實話,這段口條,足以吊打一大批在熒幕活躍的一線流量。

但在濮存昕看來,這還不夠,演員對角色的理解還不到位。

周衝的表白,那不是一個普通少年對未來的嚮往,而是在大家族壓抑下一個年輕生命在奮力掙扎。

要破掉昂揚的抒情,要沉下來,要有苦楚,也要有期待。

是的,臺詞展現的是表演的層次,以及演員對角色理解的深度。

經過濮存昕逐字逐句的把關和講解後,學員所更新的,不只是臺詞怎麼念,還有對角色的認知:

他不應該演完了讓觀衆覺得

這孩子太傻了

應該覺得

可惜

所以說。

如果內娛流量派的基本功都難以稱得上“過關”“合格”,甚至連做到本分工作都要被讚美,那麼,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又會好到哪裡去呢?

也難怪濮存昕會下這樣的斷言了:

這個基本功的東西越來越沒有了

02

所以爲什麼一羣基本功都不過關的青年演員,能夠佔據內娛演藝資源的半壁江山?

這恐怕要從內娛准入機制說起。

擱以前,進演藝圈,首先要看的,是表演能力。

如果能力不過關,對不起,請從跑龍套做起。

我們最熟悉的,周星馳。

連老藝術家如濮存昕、李雪健、王學圻三人,都有過一段漫長的跑龍套歲月,被稱爲“龍套鐵三角”。

在這樣的准入機制下,一名能力平平無奇的普通演員,必然會往提高演技、精進能力的方向發展。

可現在呢?

首先,肉眼可見的是,當今的影視圈,無論是否科班出身,只要有流量,都可以跨向演員行列。

選秀愛豆、顏值網紅、網絡歌手、短視頻達人……

放眼望去,Sir也忍不住像章娘娘一樣發出疑問:

演員這個職業是一個最低級的職業嗎?

所有人都要到這來分一杯羹

請注意。

Sir並非排斥非科班者當演員。

在演藝史上,不乏非科班的優秀演員。

甚至還出現過素人演員“吊打”職業演員的情況。

Sir在意的是,當跨行者選擇當演員,卻沒有將相應的表演技能提上去,甚至還出現不進則退的情況。

比如趙露思。

當年在《傳聞中的陳芊芊》,趙露思以一襲紅衣登上95花頂流之位。

在這部沙雕甜寵劇裡,她的外形與角色貼近,加上表演放得開,別有一番生動感,稱得上演技合格。

可在兩年後呢?

不管是什麼角色,她依然用這種一成不變的表演方式來處理。

於是你可以看到無數次的瞪眼、皺眉、五官亂飛、不顧形象……讓人一言難盡。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坐擁流量的藝人,比起當一名演員,他們更在意的是“人設”。

乃至於戲外的“小嗲精”,在戲內也要嗲到底。

或者沿着霸總設定,一路走到黑。

所以當觀衆去觀看他們的作品,第一印象總是“某某某”,而不是“某個角色”。

可是啊。

當演員,首要的,不應該是丟掉“自我”,進入角色當中嗎?

那麼,流量之外的科班演員呢?

不幸的是。

我們看到科班培訓的水平,似乎也正在走下坡路。

以前,科班出身的演員是“專業”的代名詞。

就說內娛裡堪稱傳奇的“中戲96明星班”,走出來章子怡、梅婷、袁泉、曾黎、秦海璐、劉燁、秦昊……

是什麼造就他們的專業?

——逼得他們“想退學”的學業壓力。

如今哪位科班出身的新生代演員有過類似的吐槽?

而且,中戲“不到大三不準學生拍戲”的原則,也早早打破了。

至於當下藝術類院校如何培訓演員,在《我在人藝學表演》的紀錄片中,有一個細節透露出來。

一個學員感慨道:

(學校)對一些點

節奏的點打點

或者說是一些設計

他會去把控一下

不像咱們劇院的老師們

會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去摳

然後會甚至是動作會給你作比較

以前我很少想過這些東西

也就是說。

當下進入演藝圈的年輕演員,大多是靠流量、靠資源,但最該靠的基本功卻變得一點都不重要。

那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能產出優秀演員的可能性,會有多大呢?

03

當然,濮存昕的說法的確是誇張了些,他的“好演員”標準,顯然是高於大衆意義上“好演員”的。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們發現年輕“寶藏演員”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了。

就不說早年TVB時的周潤發梁朝偉們。

他們讓大衆驚豔的時候,也不過20出頭。

就是電影廠制度下的內地影壇。

你看姜文、劉曉慶們,他們何嘗又不是在二十多歲時,就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並得到該有的關注度呢?

所以,這僅僅是當今的行業出了問題嗎?

Sir覺得不止於此。

因爲事實上,准入門檻其實只是佔據整個演藝行業小小的一環,許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流量進入影視圈,他們或許被大浪淘沙淘掉,或許努力鑽研技藝留了下來。

似乎從未如現在這般,一直佔據着主流資源,且不曾進步過。

爲什麼會這樣?

或許這現狀“無可撼動”的背後。

是整個環境的失真。

怎麼說?

首先,是批評環境的失真。

紀錄片裡有這樣一個場景,是濮存昕鼓勵學員要“打破自己”,分享自身經歷:

曾經我也是很笨

被宋丹丹看不起的演員

現在她看得起我是因爲

我通了

初次看,只留意到濮存昕對錶演的“學”與“悟” 的強調。

再次看——

這何嘗不是對“演員要接受批評”的一種肯定?

如果沒有宋丹丹的“看不起”,濮存昕便極有可能演技平平地在原地打轉,哪能誕生出明鏡法師、高天等經典角色,成爲“少婦的偶像”?

但若是將這種“瞧不起”放到當下的內娛,不知道會掀起怎麼樣的軒然大波、粉黑大戰。

所以在當下的內娛,比起批評,更多的是“吹捧”——

一段30秒的預告片、不到20個字的臺詞、2個近景、0個特寫,就能讓粉絲腦補出“細節處理”“語言天賦”“本人反差”。

粉絲眼中出濾鏡也就算了,連業內人都一片噤聲,言必稱讚,與影帝不相上下。

在這樣的“批評溫室”下,沒有人真正給演員點出問題,變成“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虛假客套。

最後受苦受累的,還是觀衆你我的眼睛。

其次,是演員生活的失真。

“真聽真看真感受。”

這七個字幾乎成爲了內娛演員的統一話術。

可他們的生活,卻活在一種脫離大衆的真空中。

這些孩子被影視公司簽約

有人包裝他

身後有好幾個助理 還有保姆

他是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再怎麼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去“真聽真看真感受”。

終究是霧裡看花、水中窺月的迷離與失真。

不過。

話說回來,當下內娛的作品,還需要演員去真正地生活嗎?

內娛的影視作品,其實也在失真。

我們多久沒有在國產影視中見到自己的生活、普通人的模樣?

古偶劇、仙俠劇扎堆,幾乎等同於“粉絲特供”;

都市生活家庭題材劇,總是逃不出“懸浮”的魔咒;

就連近兩年走紅的懸疑偵探劇,都快拍成了預製菜。

當規則失序、土壤貧瘠、流量爲王、“塑料假花”也能包裝成“高價真花”時。

那麼請問,內娛還需要真正的好演員嗎?

所以說到底。

內娛出不了“好演員”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爲我們生活在一個“虛假”的時代。

有人假裝做演員,有人假裝拍現實,有人假裝看到空白紙張上,畫着動人的圖畫,這些“失真”互爲因果,共同構建了一個虛幻的環境。

偶爾有人跳出來,說那些衣服不存在。

那麼不需要國王下令,光是圍觀的“羣衆”就會將這個說真話的人,用口水淹死。

怎麼辦?

Sir想起前幾天看的《填詞L》中的一句臺詞。

那是主角參加演出,因爲前面的表演超時了,而導致自己沒法上場,於是她吐槽說,是前面那些垃圾的表演浪費了時間,劣幣逐良幣,“一點也不公平”。

可她的同學卻說,她自己也有責任:

你想想自己

有沒有爲不值得的表演拍手或尖叫?

他的意思很直白,當我們爲那些低質量的表演投入關注,且甘之如飴的時候,擠壓的,其實是那些高質量表演者的空間。

哪怕,你的熱情,只是裝出來的。

是的。

或許大環境我們無法改變,並且這世界其實也並不存在一個絕對公平的環境。

但有時候。

也許我們只需珍惜起自己的掌聲和尖叫,把它用在值得爲之歡呼的人身上。

那些虛幻的泡沫,總會在陽光下暗淡下來。

而真正的好演員。

或許就不至於人過中年,才“意外”被大衆認識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