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數據+AI賦能教育,個性化成爲可能
7月11日,在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互聯網教育工作委員會承辦的“2017中國互聯網教育論壇”上,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以《岡仁波齊》和《未來簡史》作爲開場,通過 “今天,我們聽信於誰?”、“未來的人類將如何學習?”以及“教育的個性化和公平化矛盾嗎?”三個問題深入解讀了好未來對於“教育+AI”領域的認知、對於未來教育形態的預測以及對於教育個性化的理解。
今天,我們聽信於誰?
提到《未來簡史》,白雲峰稱,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作者尤瓦爾在最後章節提出的“對於今天,我們該聽信於誰?”引發了自己對於教育、對於未來的思考。在現場,白雲峰也藉此向觀衆發問,對於教育從業者,到底什麼是要被堅守的,什麼是要被改變的?
隨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快速發展,技術正在極大地改變着教育的形態,過去教育以標準化爲唯一的衡量尺度,例如人類在工業革命之後發現培養大量技師的方式是標準化的教學模式;在當下,“個性化才應該是教育更好的答案”。
未來的人類將如何學習?
教育資源的均衡化以及教育資源個性化被認爲是當前教育行業普遍存在的兩大難題。白雲峰認爲,“互聯網+教育”看上去解決了教育資源均衡化的問題,但實際上僅僅是解決了供需雙方的鏈接,並沒有保證質量的突破,也因此線下面授依然是當下主流的教育形態。
在白雲峰看來,教育+互聯網已經過去,教育+ AI纔是未來的希望。白雲峰表示,用大數據實現教育個性化,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在成倍放大教育產能的同時,優質教學資源也能夠得到充分利用,讓因材施教成爲可能。
在商業數據方面,好未來認爲通過AI可以有效節約人力、物力成本,提高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效率;AI將幫助好未來在學習場景的交互過程中,爲優質教學資源賦能。在內容數據方面,好未來將從數據和算法進行挖掘、打造知識圖譜。在教學數據方面,好未來將通過語義識別、圖像識別、人臉識別、情感識別、手勢識別等方面進行探索,以解決供求端的優質教育資源賦能的問題。
教育的個性化和公平化矛盾嗎?
在演講的最後,白雲峰對未來教育行業的發展方向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公辦教育和民辦教育可以通過產品的積累讓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從因材施教到因材而育,並且利用各自的優勢去實現教育公平。”
白雲峰強調,民辦教育需要與公辦教育一起努力,利用各自的優勢,在解決教育公平化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個性化路徑的培養,讓民辦教育利用自己產品和技術的積累,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有趣,讓學習的個性化關注變得更有趣,讓學習的個性化數據被記錄下來,“用科技成就每個人的好未來,是我們作爲一家互聯網教育公司堅持的初心和信仰”白雲峰如是說道。
以下爲好未來教育集團總裁白雲峰參加互聯網大會速記:
白雲峰:非常感謝主辦方能夠給好未來一個機會,和教育專家、同業者進行一次近距離的交流。尤其感謝俞敏洪老師,每一次我看到他,聽到他的演講的時候,我都心懷喜悅。正因爲有俞敏洪老師和新東方的存在,纔會激勵好未來的小夥伴們更加努力,做得更好。
在探索教育的過程中,剛纔俞老師的一句話,我非常認同,“整個教育的未來應該是百花齊放的。”所以,我們從不同角度看待教育,會有不同的理解。我今天的主題是“我們打開教育的方式,變了。”
爲什麼用這樣的標題?我們來講一部影片和一本書。上個月底,上映了一部小衆文藝片《岡仁波齊》。它講的是四個家庭、十二個藏人朝聖的故事,他們一路經歷了風餐露宿、春夏秋冬。7月7日,俞老師在他的公衆號“老俞閒話”中洋洋灑灑了寫幾百字的心得,我和我的好朋友是6月底去看的。在看了俞老師的文章以後,內心有了深深的共鳴。他說,生在路上,死也在路上。我想,他可能講的是一名教育從業者的初心,講的是對教育的執念。岡仁波齊這個神山在所有藏人的心中是一個神聖的地方,所有朝聖的人都希望獲得永生和幸福。作爲教育的從業者來說,堅持初心,堅持我們內心的信仰非常重要。看了俞老師寫的心得後,可以沐浴精神上的洗禮。俞老師讓四萬名新東方的員工,免費走到影院看了這部片子,這件事情讓我內心非常尊敬。
片子上映後,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它是一部文藝片,也有人說,其實它是一部僞文藝片。但無論怎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得到的心靈洗禮一點都不少。
今天,我們聽信於誰?
畫面拉回到今年年初,在最近的學術界或者知識界,也有一本書曾經引起過軒然大波,這本書的名字叫《未來簡史》,在今年1月份的時候發行了。這本書講的是人類演變的歷史,從原來的猿人到智人到神人的進化和演變的過程。這樣的一本書,卻在最後的章節結尾留下了一個問題:對於今天當下的人們,我們到底聽信於誰?我們作爲教育的從業者,需要堅守初心和內心的執念,堅守對教育高品質的理解,但是,到底什麼東西被堅守?什麼東西又需要改變?
我們簡單回憶一下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剛纔俞老師說了,人類的文明發展史經歷了從語言到文字到整個信息革命的過程。其實,在整個人類的認知歷史上,也曾經歷過兩次大的進躍。
1543年,哥白尼曾經發表了《天體運行論》,這本書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因爲天主教人認爲,這本書的發行影響了人類當時的信仰,違背了聖經的理論。但是我們知道,日心說最終替代了地心說,原來人類覺得天賦神權,是宇宙的中心,但是這本書發行後,人們越來越相信,原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因爲天體是圍繞太陽旋轉的。
1859年的時候,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再一次顛覆了人類狂妄的認知。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變化帶來兩種改變,一個是對世界的看法發生了改變,一個是對自我的認知發生了改變。人類原來以爲,我們如果不是宇宙的中心,但至少我們是萬物的靈長;我們不能掌控宇宙,但至少是地球的主宰。但是,《物種起源》這本書出現以後,人類的信心再次被摧殘。原來,物種和物種之間的差別,只是在形體和外形上的差別。如果追回到共同的祖先,從基因這個層面上來講,他們是有相似性和共性的。人類的物種並不比其他的動物和生物更高級,每個物種的演化進度不一樣而已,有基因突變。
時至今天,以色列的作家寫了《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這本書,我不相信他裡面的每一個數據的理論研究和演算推算的邏輯是完全符合歷史進程的,但是他確實打開了這個世界的方式和思考方式,和身邊絕大多數人都不一樣。這樣的思考方式是不是可以引起我們對教育的思考?
人類出現了困惑,我們的認知到底邊界在什麼地方?站在今天的人們,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所以在《未來簡史》中出現了兩種方向:一個是過去一百多年,一直被人們推崇並寫進科學書籍裡面的人文主義,就是我們強調人性自由和民主。那麼另外一種方式,他認爲其實數據主義在當今的世界,每一個信息的角落越來越重要,並且越來越不被忽視。誰是誰非?
未來的人類將如何學習?AI+教育成爲未來新希望
我們首先想問一個問題,目前校內教育作爲基礎教育K12的主體,週一到週五八小時的學習,以學校的班級這樣來作爲一個單位學習的方式是不是最科學的?公立校內最基礎的細胞單元叫班組,這樣一個承載中國1.8億青少年的學習成長主體環境,是不是最科學的?在我們看來,基礎教育公立班組的形成,是因爲1840年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的文明經歷過三到四次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帶來的巨大影響是,它需要大量的技師,而技師需要批量的培養,所以學校其實是工業文明革命背景下所產生的一種技師培養的方式。
爲什麼在中國1.8億人口環境下,到目前爲止還沒有產生更好的教育形式?這個事情我們一直在思考。原來工業化最大的特點是標準化,我們需要培養大量的技師。但是在互聯網文明的今天,我們給出了一個階段性的答案,我們認爲,個性化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答案。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人類因爲自己的渺小和無知,曾經無數次認爲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我們的認知也是階段性的、片面的、錯誤的。所以,個性化可能是教育更好的答案,這是我們今天給出的一個探討方向。
基於此,我們試想未來人類的學習會是怎樣的?我們不妨先來看看,目前到底存在哪些問題。在我們看來,有兩個基本問題是大家有共識的,一個是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剛纔俞老師也提到,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在地域勢能差方面有方法性的突破的。比如現在,把北上廣深優秀的老師輸送到偏遠的山區,如果孩子們能夠聽到非常優秀老師的課,這件事情是不是對當地的教育均衡化有幫助?毫無疑問是有幫助的。但是,教育+互聯網看似解決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解決了把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需要的人的面前,這解決了成本的問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教育+互聯網真的是一個很好的解決答案,爲什麼到現在爲止,那些所謂純互聯網教育的企業,從發展的速度、發展的質量上來說還沒有出現絕對的巨頭?新東方加好未來,一共也就佔了整個教育萬億市場中的兩百多億。互聯網教育的剛需是不用懷疑的,需求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供給端和需求端連接起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嗎?好像也並沒有。
好未來探索了七年的學而思網校,從2009年到2016年,中間犯了無數的錯誤,走了無數的彎路。所以,教育+互聯網不能解決我們現在教育的全部問題。只有當你把教育資源的供方和需方聯結在一起的時候,才能發揮互聯網最大的價值,叫連接。但是,質量衰減了嗎?保真了嗎?在原來,教育+互聯網只是解決了供需雙方的連接問題,但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真的是供需雙方的連接問題嗎?
有人說中國缺醫生,可以用事實告訴你,中國不缺醫生,中國的醫生數量是美國的3.5倍,但中國缺好的醫生。中國缺老師嗎?也不缺老師,但是中國缺優質的老師。我們在線上,用教育+互聯的方式,把優秀教育資源從線下拉到了線上,但是時間和空間沒有成倍的增加,我們並沒有放大優秀教育的產能,並且在教育互聯網的場景下,沒有做到不衰減,更不要談增強了。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教育+互聯網不是解決教育今天最好的答案。
第二個問題,是教育資源的個性化。到現在爲止,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作業佈置,居然是一樣的。但其實,每個孩子的學習程度、喜好程度是不一樣的。
對於教育資源的平衡和個性方面,我們最粗淺的認知,可能也不一定是終極的答案,但是階段性的認知,我們認爲教育+互聯網已經過去了,我們可能認爲在尋找下一個答案的過程中,教育+AI纔是現在時和將來的希望。
我簡單的解釋一下教育+AI,其實AI這個詞也沒有那麼神秘,大家在生活也經常會用到,我們說滴滴打車的時候,其實整個的調配系統就是一個算法的積累而已,是數據的積累。如果要實現教育的個性化,我們認爲教育的個性化是未來尊重教育、尊重人格比較好的一種方向的話,那我們認爲數據+AI這兩件事可能是未來努力和探索的方向。
好未來到目前爲止,我們認爲有三方面數據有機會被改變。
第一,是商業數據,商業數據的優化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第二,在整個學習在線場景過程中,整個內容的知識圖譜是不一樣的,因爲每個人的終極目標是不一樣的,所以數據算法有很大的挖掘性。
第三,在整個學習場景的交互過程中,如果能把線上的數據量化和結構化,也可以大幅度提高不只是連接供需關係的產能問題,而且是可以賦能給優質的教育資源的。
那麼,我們在這方面是怎麼做的?每年大概我們放出去七千份簡歷,招一千名老師,要把985和211的重點院校都重點篩一遍,在全國的四大培訓基地進行師資培訓,但是這個事情真的很重、很辛苦,真的不能夠解決未來中國中產階級對優質教育資源和優質內容稀缺帶來的老師供給不足的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用互聯網的手段,解決優秀教師的長寬高打開的問題。有人說,我們線上可以用Mooc、雙師探索。曾經我們做網校的時候,即使中小學生在家長的強迫要求下,作業的完成情況也不盡如人意。線上點播只有45%的數據,只有轉到直播+輔導雙師的情況下,才能夠大面積解決線上的服務跟蹤。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整個課程的完成率和續報率達到了85%左右。從目前學而思ICS、IPS的升級,到朝着向線下雙師課堂的場景下等幾個維度展開,雖然我們還沒有取得質的進展,但是我們認爲這件事情應該可以解決給所謂的供求端優質的教育資源賦能的問題。我們必須要用AI、數據和算法在教學過程中的留存,包括人臉識別技術才能留存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反饋,這樣才能夠去分析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到底有多少學生真正聽懂了?有多少學生聽的一知半解?有多少學生其實不感興趣?在成倍放大產能的同時,要做到利用AI給老師賦能,讓他能夠個性化的關注到每個人的表情和每個人接收信息的程度。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在勢能不降低的情況下,形成一千倍能量的關注。這個能量的關注,肯定不能靠老師的眼鼻喉耳,我們只能進行數據的算法、數據的留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我們對於真實的線下雙師課堂的理解,我們對於每一個人,希望能夠用一些開始比較粗淺的數據,後面會經歷幾個維度的探索和提升,來解決給優秀教師賦能的問題。也許未來,好未來可以成就每一個學生,擁有美好未來的夢想。
前天,學而思網校發佈了一個ido2.0的個性化的學習體系。我們在這個行業的探索,和所有在教育+AI人工智能的垂直領域公司一樣,在不斷通過我們的自薦產品和技術平臺,通過連接優秀教育理念的模式,跟新東方等企業一起探索、投資教育的新興公司的方式,來給我們的每一個孩子賦能。
教育的個性化和公平化矛盾嗎?
借用今天互聯網大會教育論壇的場合,很多人在今時今日今天,也聽到了外界很多的言論,對於教育的批判、對於教育的抨擊、訓斥等等。我想問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有機會實現教育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如果民辦教育可以利用自身產品和技術的積累,讓學習的過程變得更有趣,讓學習的個性化關注變得更有趣,讓學習的個性化數據被記錄下來,這個事情對教育來說,到底是有利的還是有弊的?對於推進教育公平化,是有利還是有弊的?
我認爲,教育應該發揮每個人的獨特優勢,讓其成爲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作爲民辦教育,應該和公辦教育一同努力,利用各自的優勢,在解決教育公平化的前提下,實現教育個性化路徑的培養。
無論你願不願意,習不習慣,我們終將懷抱着對科學的信仰,擁抱一個更好的教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