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長一“條”湖

來源:經濟日報

中亞地區深處亞歐大陸腹地,號稱“世界上距離海洋最遙遠的地方”。但同時,這裡又遍佈湖泊,僅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大約2000個,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大型湖泊則有60個以上。在這些湖泊之中,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的巴爾喀什湖是最引人矚目的一個。

巴爾喀什湖之所以有名,主要得益於兩大特點:

其一是形狀。從空中俯瞰巴爾喀什湖,真是又細又長的一“條”湖。尤其是,如果將發源自天山山脈、經伊犁河谷一路奔騰向西、注入巴爾喀什湖的伊犁河,與湖區連在一起看,幾乎很難辨別出哪裡是河,哪裡是湖。

其二是水體。巴爾喀什湖所在區域較爲乾旱,炎熱的夏天以及充足的日照使得湖水大量蒸發,在這樣的環境下,巴爾喀什湖按理說應該是個徹頭徹尾的鹹水湖。湖的東半部分確實如此,但西半部分卻完全不一樣。由於湖西密集分佈着7條河流,尤其是伊犁河爲巴爾喀什湖帶來了近八成的淡水,巴爾喀什湖的水體被一分爲二,西淡東鹹,“一湖兩水”也成爲巴爾喀什湖的又一個標籤。

巴爾喀什湖對於哈薩克斯坦至關重要。巴爾喀什湖景區網站顯示,巴爾喀什湖流域提供了哈薩克斯坦22%的水資源和42%的水力資源,養活了約全國五分之一的人口。

在歷史上,巴爾喀什湖一直因淡水資源豐富吸引了衆多中亞民族的目光。最早有記錄的來客是古斯基泰人,時間大約是公元前7世紀。在這裡,古斯基泰人發展出了一種比匈奴文明更加古老的遊牧文化,部分史學家對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爲它是“龐大遊牧文明系統的祖先”。

在此後上千年的歲月裡,巴爾喀什湖流域一直處於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交織發展的狀態。直至20世紀中葉,阿克達拉大渠等引水工程建成投用,農業開始呈現壓倒性優勢。根據記載,短短几年間,巴爾喀什湖沿岸尤其湖東南岸伊犁河河口三角洲地區的耕地面積就迅速擴大到5.7萬公頃,棉花和水稻產量隨之劇增。

細長如彎月的形狀和曲折悠長的湖岸線賦予了巴爾喀什湖大量優質港口。早在20世紀30年代,這裡就建起了諸如布魯拜塔爾港、布爾柳託別港等數十座湖港,可以停靠多種噸位的輪船和駁船。這些船隻將巴爾喀什湖沿岸的城市聯繫在一起,以生產生活物資運輸爲代表的交通運輸業也興旺起來。

除此以外,巴爾喀什湖還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1928年,由蘇聯地質學家米哈伊爾·魯薩科夫率領的列寧格勒地質勘探隊抵達巴爾喀什湖北岸,發現這裡富含優質銅礦,值得大規模興建銅冶煉廠。很快,當地採掘和冶煉業也發展起來。

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脈絡,有三重優勢加持的巴爾喀什湖沿岸應該早早發展出大城市,然而並沒有。因爲,被遠在300多公里外的阿拉木圖“截和”了。

阿拉木圖是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1965年,爲保障大城市用水,蘇聯開始在伊犁河中游建設卡普恰蓋水庫。經過4年的修築,卡普恰蓋水庫於1969年建成,並於次年開始蓄水,巴爾喀什湖的水位隨之持續下降,湖水面積也明顯縮小。

對巴爾喀什湖沿岸城市來說,更糟糕的消息是,受制於水量下降,當地三大優勢產業中的兩個遭受了重大打擊。一方面,農業區由於得不到足夠的水源灌溉,導致農田退化;另一方面,因爲河流挾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沉積下來,堵塞了河道,水體載運能力也明顯下降。

相較之下,銅礦採掘和冶煉業就幸運多了,不僅產業本身沒有受到太大影響,而且伴隨着鐵路大動脈的貫通還迎來了數十年的繁榮期。

進入21世紀,哈薩克斯坦加強了對巴爾喀什湖沿岸及伊犁河三角洲的生態治理,重拳整治水體污染問題,巴爾喀什湖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爲支持生態旅遊業發展爲新的支柱產業,哈薩克斯坦將整個湖區納入國家旅遊發展規劃中。尤其是自2020年以來,當地政府不僅完成了卡拉幹達至巴爾喀什公路的翻新和巴爾喀什機場的擴建升級,還修建了7處旅遊度假區以及大量療養設施。對此,當地旅遊部門有關負責人樂觀地表示,新建成的巴爾喀什湖旅遊區有望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創造2億美元上下的經濟價值。可以預見的是,命運多舛的巴爾喀什湖距離下一個“高光時刻”不遠了。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