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大米:深耕品牌化“稻”路

春播一粒種,秋獲千倉糧。連日來,含山縣水稻迎來了秋收季,田間地頭收割機械來回穿梭,一派豐收之景。

自古以來便享有江淮“糧倉”美譽的含山縣,夯實農業爲“固本”,將“含山大米”作爲“一縣一業(特)”優勢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先後成立大米辦、品牌農業辦等機構,全力打造“含山大米”品牌,註冊成立了安徽凌家灘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凌家灘公司)以進一步推進市場化運營。公司專注於“含山大米”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爲帶動當地農業經濟增長與農民增收的重要引擎。

在大面積收割水稻之前,含山縣仙蹤鎮華芳家庭農場負責人施華與縣農業農村局的工作人員一起,對種植的水稻地塊進行實測產量。通過收割樣本、測量地塊面積、稱重測定水分含量等步驟,後續畝產將第一時間通知種植大戶。

畝產數據在報表上僅爲一串數字,對種糧大戶來說,代表的是大半年努力的結果和最終的效益。測產結束後,施華難免有些緊張。

“今年因高溫天氣,部分早播水稻結實率不高,確實讓我有些擔憂。但好在生產的是凌家灘公司的‘含山大米’訂單稻,有專業的技術指導全程跟進,還有託底收購政策,讓我們種植戶心裡有了底。種植前就已經簽訂了合同,從選種到銷售都有了明確的安排,少走了不少彎路。”施華說道。

施華口中的“訂單稻”,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下,種糧大戶會根據與凌家灘公司簽訂的合同訂單來組織安排水稻的生產。

對於“含山大米”而言,這種模式帶來了穩定的收購渠道和統一的收購標準。對農戶而言,以施華所在的芳華家庭農場爲例,今年的“訂單稻”種植面積1200畝,水稻種植之前就與凌家灘公司簽訂合同,清晰界定了種植的品種、面積、出米標準、保底收購價格以及額外的加購費用條款。

“從近年行情來看,種植‘訂單稻’可實現畝均增收200元左右。”施華盤算着說道。隨着稻穀成熟,他正帶領着工人們忙着收割、烘乾,準備將符合合同標準的優質稻穀交付給凌家灘公司。

“我們公司非常看重與芳華家庭農場這樣的優質農戶的合作,他們的‘訂單稻’品質一直都很出色。這次稻穀成熟後,我們將嚴格履行合同約定進行收購,確保農戶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保障。”凌家灘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在含山縣,“含山大米”不僅是農產品品牌,更是農業轉型與農民致富的亮點。近年來,該品牌已獲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認證,種植面積達10萬畝,並獲得國家地理證明商標、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及安徽區域公用品牌等榮譽。然而,含山縣並未止步於此,而是繼續深化科技投入,推動大米產業的科技化與數字化進程。

如今,走進含山大米科創中心,大屏上的數字化平臺清晰顯示着水稻綠色生產基地分佈點位、土壤溼度、溫度等條件的變化情況,通過該管理平臺,可對“含山大米”生產區域及生產基地地圖上圖入庫、安裝監控設備,實現農田數字化、溯源化管理。

在科技育種領域,含山縣攜手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及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於縣內適宜區域設立試驗田,持續試種了凌家灘01-10號的10個水稻品種,總面積達30畝。其間,定期邀請專家評估試驗品種的長勢,據此制定後續培育計劃,並在收割後開展米質分析。同時,在品種研發、新品種試驗示範及水稻保優栽培等方面深入合作,爲“含山大米”的品質提升與綠色環保生產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不斷增強大米產業的科技化建設,不僅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管理農田,還讓我們能夠爲客戶提供更加可靠的產品。”凌家灘公司董事長湯尚兵介紹說,“通過數字化平臺,我們可以追溯到大米產品的生長過程,確保所售大米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這種可追溯性不僅增強了消費者對‘含山大米’的信任度,還可以爲我們爭取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在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含山縣繼續“趁熱打鐵”,緊抓“含山大米”這一金字招牌,推出了《2024年“含山大米”全產業鏈創建實施方案》。該方案不僅明確了全產業鏈升級的目標,還通過七項重點工作,包括加大生產技術創新、推進數字化管理、強化品牌建設、拓展銷售渠道等,全方位提升“含山大米”的競爭力。同時,統籌1000萬元專項資金,爲參與的企業和農戶提供強有力的政策與財政支持。

方案明確,對於達到一定種植面積並採用特定種植模式的種植主體,以及獲得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等企業認證的企業,將給予獎勵。同時,對銷售“凌家灘”牌含山大米的主體,根據年度銷售量提供補貼。此外,每年還支持行業協會開展技術培訓、稻米文化節等活動,旨在推動大米產業的持續進步。

在此基礎上,含山縣還積極拓寬“含山大米”的市場影響力與文化內涵。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品牌宣傳與市場推廣。線上,利用電商平臺、社交媒體等渠道,開展直播帶貨、網紅打卡等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線下,則通過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博覽會、舉辦稻米文化節等,搭建交流平臺,展示“含山大米”的獨特魅力與卓越品質。

以“含山大米”爲核心,含山縣正以全產業鏈升級爲抓手,逐步構建起一個集生產、加工、銷售、文化於一體的現代化大米產業體系,全力推動大米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唐延豪 趙淼 王夢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