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中國無可替代?“Altasia”來了!

7月21日,韓國媒體《中央日報》發表文章稱,隨着韓國產業界的去中國化基調越來越明顯,“Altasia”正在成爲填補中國空缺的替代方案。有人指出,在全球供應鏈快速重組的情況下,韓國企業也應該積極把握機會。

大韓商工會議所近日發表《全球貿易結構的變化與應對課題》研究結果,指出可替代中國的供應鏈國家,包括韓國在內的亞洲14個國家被視爲Altasia(Alternative+Asia)。Altasia是英國經濟雜誌《經濟學家》最近提到的一個新詞。雖然沒有國家可以立即取代中國的角色,但從技術力量、物流、資源、投資政策等部門來看,如果圍繞中國的多個國家聚集在一起,就可以取代中國。

實際上,去中國化趨勢明顯。據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統計,最近兩年內,10家跨國企業中有6家以上(63%)將中國國內生產基地的4成以上轉移到印度和越南。尤其是印度,憑藉比中國多的人口、豐富的勞動力和巨大的內需市場,成爲最佳替代地。蘋果、索尼、阿迪達斯等已經在印度和東南亞建立了生產基地。

韓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活動大幅收縮。去年,三星電子中國子公司的員工人數爲17891人,從2013年的6萬多人減少到三分之一以下。現代汽車在過去3年裡,中國合資公司員工人數也減少了20%左右。

跨國企業之所以迴避曾起到“世界工廠”作用的中國,是因爲中美矛盾導致限制向中國引進尖端技術、中國擴大本國產品自給自足等。圍繞中國的亞洲國家在勞動力數量和質量上都開始領先中國。Altasia14個國家的勞動人口總數(15-64歲)爲14.03億人,高於中國(9.5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25-54歲人口也達到1.55億人,超過中國(1.45億人)。

Altasia主張的核心是,韓國、日本負責尖端技術和資本,新加坡負責金融和物流,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家負責勞動力和資源,完全可以構建中國的“替代供應鏈”。此外,最近美國爲了遏制中國的人工智能(AI)開發,限制了AI用半導體的出口,中方則採取了鎵、鍺等資源出口限制的強硬應對措施,供應鏈多元化的必要性也隨之增大。

但也有侷限性。這些國家除了“牽制中國”這一共同點以外,還沒有什麼合作機制。也有反對意見認爲,完全取代中國依然強大的消費力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中國推進經濟內需化、產業內在化,導致韓國對中國的出口大幅減少,因此有人主張,應該先發制人地抓住機會,擴大對包括Altasia在內的中國以外地區的出口。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理事李富亨表示:“在被選爲Altasia的國家中,包括韓國在內,具備卓越的技術能力和人力資本、穩定的社會基礎設施、適合作爲測試平臺的市場環境的國家是極少數。韓國應該被國際社會認可爲具有吸引力的供應鏈替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