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是該硬碰硬,還是退一步?
孩子叛逆的時刻,往往來得猝不及防。
一瞬間,那個曾經甜甜地喚你一聲“爸爸媽媽”的小傢伙,如今卻搖身一變,帶着一股滿不在乎的勁兒,開始在家裡“指點江山”。
他們不再接受你提供的建議,不再聽你的叮囑,甚至直接懟回來,表情裡彷彿寫着“我比你更懂這個世界”。
這時候,許多父母心裡的那根弦就繃緊了——惱怒、失落、無奈,接踵而至,控制慾更是按捺不住地冒出來。
或許有人會不禁感嘆:“這孩子是不是長歪了?”
其實,這並不是孩子“長歪”的信號,而是青春期悄然而至的證據。
青春期的到來,讓一切都變得不一樣。
就像一場難以預測的天氣變化,晴空霹靂、風雲突變——你準備得再充分,也無法阻止那股叛逆的狂風席捲而來。
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心的世界彷彿在被不斷擴展,但這擴展的過程,伴隨着的是一場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獨立性的凸顯。
有趣的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眼裡的世界和以前全然不同。
曾經無所不能、被高高仰望的父母,突然之間變成了“普通人”,甚至是“愛管閒事的普通人”。
爸爸的威嚴、媽媽的慈愛,全都被質疑、挑剔和頂撞所代替。
曾經你爲他挑選的衣服,如今變成了“老土”的代名詞;曾經最愛聽你講的故事,現在成了“不值一提”的嘮叨。
而這些變化的背後,正是青春期孩子最真實的心理寫照。
他們生理上看似接近成人,卻在心理上還徘徊在成長的邊緣。他們渴望自主,但又不懂如何獨立;他們追求個性,但還沒找到真正的自我。
面對這樣的孩子,越想控制他們,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爲他們的本能就是對抗一切束縛。
01 越想掌控,越失控
青春期孩子對權威的挑戰,有點像是新手司機面對一輛車子,你越想死死抓住方向盤,車子卻偏偏搖搖晃晃。
過度的控制和干涉,反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叛逆。
比如有天,我兒子突然宣佈要把房間刷成黑色,說黑色“代表自由”。
我當然不樂意,這不是鬼屋嗎?
於是我和他大吵一架,最後還是拗不過他,只能妥協讓他刷。
刷完之後,他卻發現黑色的牆壁讓房間看起來像個監獄,一週後哭着找我說要重新刷回白色,還說“白色其實更高級”。
我忍住笑意:“要不,再試試彩虹色?”
他卻嚴肅地表示:“爸爸,你別干涉我的藝術追求!”
看着他一臉認真的樣子,我只能感慨:這孩子呀,還是得讓他自己撞牆才明白道理。
02 講道理是最沒用的
想通過道理讓青春期的孩子“回心轉意”?那可真是緣木求魚。
這個階段的孩子,最討厭的就是被“教育”,你講得越多,他們越聽不進去,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比如說有段時間,我兒子迷上了一種奇怪的髮型,像刺蝟一樣四面八方豎着,我看着彆扭極了,試圖跟他講道理:“你這樣以後怎麼找工作?”
他滿臉不屑地回了一句:“將來公司會看我的能力,不會看髮型!”
我忍着氣勸他:“那至少等你能力有了再換髮型啊。”他頓了頓,突然說:“那我現在就得提前鍛煉出無所畏懼的自信!”
說完,他走進理髮店把頭髮剪得更刺眼了。
我徹底敗下陣來,心想這孩子真是寧願撞南牆,也不願意聽一次勸啊。
03 控制不住的,倒不如放一放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是被拉得越來越緊的橡皮筋。
你越是想要控制,越有可能拉斷那根弦。與其強硬幹涉,不如給他們一點空間,反倒可能會有意外的效果。比如說前陣子,鄰居家的女兒突然對紋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跑來和媽媽說她想要一個巨大的圖案紋在肩膀上。平時一聽這種要求,大多數家長肯定要跳起來反對,但這次領居大姐心裡一轉:“不如換個方式試試。”
於是她笑着對孩子說:“那就去吧,不過你要是後悔了可別怪我啊。”
她愣住了,沒想到媽媽會同意,反倒開始猶豫了。
幾天後,她跑回來和媽媽說:“我決定還是先試試貼紙紋身吧!”
每次說到這裡,鄰居大姐都哈哈大笑,暗自慶幸自己沒有當時急着反對,看來有些事情不用控制,順其自然反倒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由此可見,要讓青春期的孩子平穩度過這個特殊時期,或許最好的策略就是“少控制,多引導”。
這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學會在適當的時機鬆開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就像是一根橡皮筋,拉得太緊只會斷裂,而適當的鬆弛,反而能讓它恢復彈性。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深處,其實依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支持,只是方式變了,不再是從前那個聽話的小孩。
與其硬碰硬,倒不如換個思路:
給他們一點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感受到信任,反而能換來他們的理解和合作。
每一次試錯,都是成長的一部分,每一個拐點,都是通向成熟的路標。
與其費盡心思地掌控,不如在他們想要飛翔時,悄悄在背後託上一把,或許等到他們真正懂事的那一天,你會發現:
這段青春期的“風暴”,其實不過是一次人生的練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