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政府內卷化 治水成口號(胡思聰)

嘉義縣新港鄉自今2日零時起累積雨量已破300毫米,連新港奉天宮也鬧水災。(新港奉天宮提供∕呂妍庭嘉義傳真)

8月初中南部豪雨成災,極端氣候下引起的災難越來越頻繁。近日中央氣象局再發布了大雷雨的預報,除了即時的防災準備之外,因應氣候變遷,政府調整我國未來水資源及總合治水計劃的工作已刻不容緩,否則未來水災成患將成爲新常態。

民國106年4月行政院提出的「前瞻基礎建設」通過特別預算編列,其中「水環境建設」共編8年2507.73億元,目標是「不缺水,喝好水,不淹水,親近水」。執行4年後,不但未見建設成效,在今年7月底、8月初水淹南部7縣市,路斷橋毀、山崩土石流釀災之後,行政院仍自詡建設治理成效彰顯,比諸62年前的87水災災情少了許多,退水速度也加快了,真是令國人無語問蒼天。

另外,去年和今年世界各地野火、高溫、暴雨等自然災害頻傳,UNFCCC的IPCC AR6報告明確總結:毫無疑問,氣候變遷對人類已達紅色警戒界限;而人類是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的造成者,延期1年的COP26會議11月上旬將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Glasgow)召開,相信將會督促世界各國制定更積極有效的溫室氣體減量政策與目標。

臺灣這2年來,不但新冠肺炎疫情無力對陣,天災頻仍,民衆困頓,百業更是蕭條,再加上經貿上又面臨國際減排、零碳的訴求,149萬家中小企業無異面臨海嘯級的碳衝擊,很有可能成了國家經濟危局。「氣候變遷應變及調適法」應該積極修訂通過立法,以加快國家減碳進程,確保永續發展。

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我國未來水資源及治水計劃調整問題,首先,就7月底、8月初中南部豪大雨致災,行政部門歸因於極端氣候、百年一遇等,都是氣候變遷所致,其實就是自我認知的偏誤及矛盾的推論,無法卸除治水不力的究責。

臺灣地區的雨水下水道與污水下水道建設率偏低,除六都有較積極規畫建設外,其餘15縣市相對緩慢甚多,遇有豪大雨便可能宣泄不暢致災。目前我國雨水下水道採5至10年一次的暴雨頻率是否偏低,有檢視分析的餘地,若採20年一次暴雨頻率,其渠道斷面、水流坡降反不利常流量,而衍生淤塞、病媒滋生問題,值得就歷次致災數據深入分析。

都市地區建物及不透水面積增加,地表逕流速度加快、流入率及流達率增高,都是造成地面逕流快速匯流的原因,因此,未來進行下水道規畫設計時,需要資料的更新。政府應就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雨災損面檢討,利用最新科技及模式,模擬各項災害發生的動態變化,找出關鍵點、關鍵指標值,再據以修訂目前法規,因應氣候變遷。

至於水利工程,應該是流域性從上游到下游整體規畫的系統,尤其中、下游進入城鎮人口建物密度高的區域更要考慮土地開發用途,集水面積地形與坡度改變造成的水文特性與集水區密度變化等,若一味沿用老舊資料數據、係數,往往會造成以鄰爲壑的情況。

水利主管機關在7、8月洪水過後,急着澄清說上游水庫在今年上半年已清淤超過2000萬立方公尺,淹水後的退水速度也加快,言下之意是水環境建設已見效,但民衆要問的是,那清理的2000萬立方公尺堆積何處?如果缺少信而有徵、可取信於民的證據,就很難不被民衆視爲燒錢的錢坑計劃而已,2005年提出的「八年八百億,畢其功於一役」,現在檢視不就是純粹口號的明證!

主管機關「內卷化」(Involution)的內耗停滯使系統不能進化(Evolution)而因循怠惰,由每年年底出版的「環境白皮書」中關於「水文、水質」的說明,數年不變可見一斑。

前瞻未來才能決戰現在,很可惜,我們的前瞻計劃是定着在過去,以至於既看不到前景,也沒能解決目前的災害(早澇頻仍)問題,過去經驗法則往往不符現實狀態,若未檢討修正必然產生系統性的失誤。

政府需要以現有科技所觀測蒐集到的大數據加以比對,修訂相關設計;除預防原則外,更須佐以風險分析和後端妥適的管理機制,作爲各種工程設計與防災設施的根據,才足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新挑戰。

(作者爲前臺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