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吳密察該還給故宮人員公道(陳羋妡)

圖1。(作者提供)

承載着數千年中華文化瑰寶的臺北故宮文物竟然摔破了,讓人驚訝、痛心,究責之聲不絕於耳。然而其中一隻「弘治款嬌黃釉綠彩龍紋碗」,被立委質疑故宮公告破損的是「明 弘治款 嬌黃釉綠彩龍紋碗」,但卻被官網標示成清朝。此事果真如故宮院長吳密察所說是「標錯了」,誤將「明代」標識爲「清代」嗎?(圖1)若真如此,難道民衆不會對其他文物標識的正確性產生懷疑?由於茲事體大,筆者認爲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釐清,若標識無誤,就該還故宮專業人員一個公道,也讓民衆對中華文物有更多的認識。

研究歷代中國瓷器的愛好者都知道,明清瓷器中有一些不寫當朝年號,而是寫前朝年號的的款識,以表達對前朝曾達到工藝水平的一種尊崇和緬懷,被稱爲「寄託年號款」或簡稱「寄託款」。而寄託款又有兩種,其中之一就是完全模仿,不論是字體、寫法甚至用料都完全模仿更早之前的瓷器,被稱爲「後仿款」。

圖2。(作者提供)

明代弘治年間的瓷器,「嬌黃瓷」是相當有名的品種,此摔破的碗應爲清代燒製,爲表達對弘治嬌黃瓷的崇敬而覆燒,故該碗標識年代爲「清」,但是「後仿」,故爲「弘治款」(請注意款字),若爲明弘治當朝所燒製,是不必畫蛇添足再加一個「款」字的(圖2)。就如同現今藝術或時尚界模仿某位大師作品來向「大師致敬」,不會自稱就是大師的作品呀!

中國瓷器上的「款識」對陶瓷斷代(判斷年代)非常重要,但並非所有瓷器上的帝王年號款識就代表那個時期燒製的,因有寄託款的存在。瓷器上真正有帝王款識是從明代永樂的官窯開始,到明宣德年間已非常普遍。清康熙早期,很多瓷器是不落年號款的,主因當時時局還不穩,朝廷認爲書寫帝王年號在瓷器上,若不小心摔破會很不吉利。而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瓷器,也有款識爲「大明成化年制」的寄託款瓷,就是因「成化瓷」是極爲貴重的稀世珍品,最有名的就是「成化鬥彩」,一隻小小的「成化鬥彩雞缸杯」,曾在201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拍出2.8億港幣 (超過10億臺幣)的天價。

臺北故宮文物自帶燦爛光芒、傲視全球,臺灣何其有幸、得以擁有人類歷史文明長河中的珍稀之寶?能不好好珍惜呵護嗎?這不只是顯示一個國家的素質和水平,真心保護文物更是要對後代子孫有所交代;畢竟,在歷史文物面前,我們都只是過客!

真心呼籲故宮高層,文物被摔破就請坦蕩承認,.若標識無誤,似也不該因己身缺乏研究而輕率迴應、導致混淆視聽,請給予原故宮專業人員應有的尊重,還給他們一個公道!(作者爲策展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