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王美花搞不懂電 憑什麼當經濟部長?(方儉)

經濟部宣稱不蓋三接,少了大潭8、9號機,天然氣北部發電會少137億度,明明這裡不用蓋電廠,不用三接,就妥妥的多了至少500億度等你用。王美花如果不會算這個,怎麼當經濟部長?(圖/王玉樹攝)

我很想知道蔡英文、蘇貞昌、王美花、楊偉甫是不是知道1度電=1千瓦小時,和各種發電方式的「均化電力成本」。

我相信,如果他們真正瞭解,就不可能會說不蓋三接會缺137億度的電,更不可能說,不蓋三接就要多燒500萬噸的煤。這種無稽之談,只會出自無知的人口中。

這篇本來是寫給大企業老闆看的,當然18歲首投族也一定看得懂。

我看到很多工商大老很憂心的說,擔心缺電會影響臺灣的經濟發展。甚至還有外電報導臺積電匿名高級主管也這麼說。我每次看這新聞就比他們更憂心,如果他們知道發電廠的產能利用率這麼低,還會擔心臺灣缺電嗎?他們的心智還正常嗎?

如果三星、英特爾知道臺灣的天然氣電廠的產能利用率不到60%,而臺積電高管的智力顯然有問題。(還好臺積電否認外電報導是該公司的發言)缺不缺電?這本來是一個小學算術問題,只是因爲太多人不懂得瓦、度的單位換算(1千瓦小時爲1度),再加上一年發電度數的數字是幾千億度,很多人算不過來。

臺灣有3個小,但是影響巨大的電力知識盲點,纔會認爲臺灣缺電。

一、不瞭解1度電就是1千瓦時。一度電是1千瓦x1小時,是我小學3年級學的,對我來說,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我發現臺灣竟然超過8成的成年人都不知道!這些人不乏大學教授、環保團體、反核團體、綠能推動者,以及擁核人士。

我在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工作時,沒有人會不知道,因爲他們的語言中,就把一度電說成1千瓦時,或是 1 kilowatt hour。如果知識上少了這一點點小細節,就無法認清到底臺灣多了多少電。

二、產能利用率,產能利用率,在英文是Overall Equipment Efficiency,在日本稱爲「稼動率」,是一臺機器實際產量,除以這臺機器24小時1年全開的產量,這是十分簡單的算法。這也是我在從事可靠度工程師時每天最重要的事,看設備的產能利用率,想盡方法提高,讓設備效益極大化。

基本常識是,機器的產能利用率越高,則其產量大,每產量單位設備固定成本、人事成本、廠房成本分攤越低。當然機器要維修保養,所以我們必須給機器適當的維修時間,在國際上,給燃煤、燃氣、核能等加燃料的發電設備的產能利用率都在85%以上,很多電力公司的機組可以開到95%以上,臺灣的核電廠更可以拚命運轉到103%。但是火力就少得可憐,天然氣最低曾到30%。

如果設備不生產,大量閒置,成本自然提高。獨門生意的臺電號稱會虧損,甚至破產,其原因是大量的發電機閒置,卻喊缺電,蓋更多的電廠,造成更大的虧損。

三、均化電力成本,如果不知道一度電是1千瓦時的基本知識,就不會理解均化電力成本,因爲這是以每百萬瓦小時電力(1千度電)的公定平均成本來計算。

臺灣大衆普遍知識的盲點,就是不知道全世界在預估電力系統,決定電力成本和售電價格,必須有「均化電力成本」,而均化電力成本的第一項先決條件,就是發電機種的最低產能利用率應該是多少(電業專有名詞爲 capacity factor,臺灣翻譯成「容量因素」,恐怕沒有太多人瞭解了)。

我們大多數買美國的發電設備,我們看一下美國天然氣均化電力成本,其產能利用率最低應爲87%,換句話說,1年365天,最多有13%(47.45天),超過1個半月不發電去保養、維護,這對天然氣而言,是非常高的閒置率了。而臺灣是多少?最慘的時候只有30%,比較好也只有70%,去年只有60%。都遠低於87%的最低要求。

別看數值不大,但是365天,每天24小時,總共8760小時,累計起來就很可怕了!

如果以去年的60%天然氣發電產能利用率(發電量999億度),比對87%(發電量應爲1636億度),少了27%的利用率,竟少了636億度。

經濟部宣稱不蓋三接,少了大潭8、9號機,天然氣北部發電會少137億度,明明這裡不用蓋電廠,不用三接,就妥妥的多了至少500億度等你用。王美花如果不會算這個,怎麼當經濟部長?她的幕僚在做什麼?這樣的人憑什麼當經濟部長?

(作者爲綠色消費者基金會秘書長)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